分享

《难经》学习笔记9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0-03-09
【原文】二难
曰:脉有尺寸者,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
    串讲
“曰:脉有尺寸者,何谓也?”- 这到底是在手上呢?还是在别的地方呢?有尺有寸什么意思?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要,什么叫要?要可以引申为象,要就是抽象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就是凡属于这一类的它都象。
  会也,汇聚,这一类的东西它都在这儿。属于尺的,汇聚在尺那儿,属于寸的汇聚在寸。阴阳不就出来了吗,这就是分阴阳的方法。大要会。

《黄帝内经》灵枢经 逆顺肥瘦 第三十八法: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我听说关于针治病的这个道理,你很多都知道。
(意思是:依您的道理治病,手到病除,未见有顽症。您的道理,是勤学好问学来的,还是深入观察事物后,思考得来的呢? )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圣人之为道者”,圣人,他来做事情得符合道,这叫为道。做事情符合道,不就是做这个道吗,为道。

“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天地人,你得把这分好了,分成三大类。(为道,要符合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运行规律。)

   你到时候治病能否把它分出类来。
“必有明法,以起度数”,必有明确的方法,来告诉你这个规律,限度。

“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你必须说清楚(方式、方法、规则),我们按照这个去做,不就行了吗,必须得有规矩。

“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 盖房子的工匠,木匠不能说他不拿尺子,就想他有多长多长,你得去(用尺子)去量。

“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 做工的人,不能不拿圆规去画圆,不能不用矩尺去画方,必须得拿这个东西。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必须得根据这个理论来做。
   这句话说明什么呀?没有经验,不讲经验,只讲理论。你是否掌握了这个规矩,掌握这个方法,方法有了,你去灵活运用,就没有你的经验。
   这个是古人(给出)的规矩,动数,法则,你按照这个去做就行了。没有经验可谈,谁谈经验,谁是庸医,这是我的根据,我不是在这儿诋毁他人。
   这样,你按照这个法则,才知道阴阳虚实表里,才能够去用药去治病。
(笔记者附:  老师在这里讲,这一段《灵枢经》的内容,是为了告诉我们:
1.《难经》里关于尺寸的,方式、方法、规则,都是老祖根据,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的规律,实践、总结、验证无误后,传给我们的。
2. 我们下面要讲的《二难》中关于尺寸的规定,及其用法。是老祖宗给我们立下规矩,必须遵守。就像要用尺子量长短,用圆规画圆,用矩尺画方一样。
3. 有了这个工具,懂得灵活使用它,就可以事半功倍,掌握人体的正常与否,变化如何。

《黄帝内经》素问. 五运行大论篇 第六十七:
【原文】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
“随气所在,”- 关键就是这句话,随气所在。

   随着这个气所在的位置,
“期于左右。”- 把这个治病,是先左还是先右,就明白了。具体方法在左和右上。
   知道气所在哪儿,那么知道这个表现,也就知道它的根源,根源在左还是在右啊,在人迎还是在寸口啊,就知道了。

“帝曰:期之奈何?”- 怎么样来做这件事情呢?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 这就叫随其自然,它这个气在这儿(手指手腕部),气往这个地方去,这儿表现明显,说明这儿邪气重,你必须顺从它这个气,去帮助它祛邪,这叫从其气则和。

“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 治病呢,不当用的这个位置,脏腑位置不恰当,则病。

“迭移其位者病,”- 重复治疗,本来是阴盛阳虚,他应该消阴固阳,结果你始终都在滋阴,现在不老是说吃六味地黄吗,没事老这么吃,迭移其位,叠加,重复的这么去做。
   有人说,王老师善用四逆汤,我一用确实灵,那你当成经验就老去用,你不想想如果火旺了怎么办,还得有收敛呢。
   四逆汤开始寒邪重,吃吃吃,寒没了,你再吃火不就旺了吗,那就该收敛了。就是一直吃四逆汤,一直吃六味地黄,这就叫迭移其位。

“失守其位者危,”- 该守住的,该收敛的,不守。去如弦绝,出去就回不来了,者危。

“尺寸反者死,”- 该固阳的,你泄阳,尺寸反了。尺寸反者死。

“阴阳交者死”- 阴阳颠倒了,也死。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 “先立其年”,年是什么呀?年有春夏秋冬,先立好这个规矩,以和其气。
“左右应见”,左右相应都能表现出来。

“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就是说,你先把它诊断清楚了,才可以有资格去说,我怎么治,治疗方案才能定出来。

(笔记者:疑问?
《五运行大论篇 第六十七》从全篇来看,笔记者理解,它应该是讲自然与人,讲岁气与脉相应的关系的。
(名词:岁气
1.岁气指一年的气候情况。出《黄帝内经·素问 无常政大论》。《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中医大词典》
2.在内经中明确写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岁气其实就是指的某一年主政的是司天之气还是在泉之气。
  @ 司天之气,就是《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所说的“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各年的司天之气只凭年支和地支纪气规律就可直接求得。通常,司天之气只主管上半年的气化,但往往对全年的气化都有左右的能力。司天之气对上半年及全年的气象、物候以及发病规律,具体的演化规律,必须要进行客主加临之后,才能判断。
  @ 在泉之气,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的气象、物候和发病规律,在泉之气的推算,与司天刚好相对,子午之年,阳明在泉;丑未之年,太阳在泉;寅申之年,厥阴在泉;卯酉之年,少阴在泉;辰戌之年,太阴在泉;巳亥之年,少阳在泉。))

   你诊断都不清楚,你怎么开药啊,到时候你开药,皱着眉头,怎么回事啊,你一有猜的话,你就别开方子了。记住了千万不能猜。
    所以,咱们平时做什么事,一是一,二是二,连玩游戏都不许猜,所以,我那时候,脑筋急转弯那些东西绝不沾。听人说,你猜猜,我不猜,不养这个坏习惯。
   老师没给我定规矩,我自己给自己定规矩,我不打牌,不玩麻将,不玩股票,不买彩票,干嘛?(六个字听不清)不许有侥幸心理,不要蒙。
   你们看,现在的医生有几个懂得阴阳左右顺逆,尺寸。你就看写的经验集里边,脉沉细,脉紧。是尺还是寸啊?都没说,寸关尺、浮中沉什么都没有啊。

   (回到《难经》串讲)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老师画图,黑板截图
 
 )
   @ 从尺泽(穴),到手腕高骨,就是关脉,为一尺,管它叫尺。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这一部分(从关至尺泽),尺这一部分是阴所治理,治节出焉那个治。
   @ 从高骨(关脉),到鱼际,叫寸。这一段是阳,(阳之所治。)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尺等于十寸,所以真正要用的就是
@ 从关向尺泽方向走,就要一寸。
@ 从关向鱼际方向走,只要九分。
   一寸两寸不就行了吗?不行。非得这边是一寸,那边是九分。
   这原理在这,并不是告诉你寸关尺就这么分的,不是那么简单,告诉你,关(腕高骨)至尺泽穴,是阴之所治,它主管阴,分这个寸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是好把脉,就这三个手指头正好。
   一寸九分,这是指同身寸,不是标准的寸,同身寸,个高寸就大,个矮寸就小。(老师屈中指讲解,“中指同身寸”:即让患者屈指,取其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的距离为一寸。
   同身寸 ,针灸取穴的一种长度标准,均用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标志作为测量的单位,主要有四种方法。)

   (老师指着图讲)这一尺是主经(由尺泽穴到关),这里边我就取一寸,而且是取靠近关脉的一寸。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一段(尺)都是阴,主静,但是我把脉必须要那个动的地方,这(靠近关的)一寸是它的动脉。
   那,治疗的原则也就在这儿了。是什么呢?阴必必须保,保多少呢,把尺分成十份,保持一份(两个字听不清)
   阴多阳少,什么比例呢?一比九。就告诉你对于阴来说,不要轻易去运化,调动它。这就不只是把脉了吧,这是治疗原则在里边了。

   那寸就明白了吧。寸是主阳的,一寸中,我只取九分,九分运化,一分收敛,也是一比九。

   原理在这,它也应这个象,大要会,大概的要领就在这儿汇聚,汇聚什么?阴阳、治病的原则,就在这儿。
   所以用药,
* 四逆汤,附子、干姜都是热药,但是甘草它有所收敛。
(附:《伤寒论》四逆汤方:甘草(炙)干姜  附子(生用))
* 那我这白通汤,是不是,全是发散的,是啊,附子那皮不是收敛的吗。(附:《伤寒论》白通汤方:附子 干姜 葱白)
   就是这么一说啊,告诉你原理是这样,但是该散就散,注意掌握分寸,别过头。

   《黄帝内经》灵枢经. 小针解篇  第三:
【原文】“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 一说这个,这些我们都能明白了。原则这些具体的都在这。
(笔记者,这段老师没有细讲,本人看不大懂,所以查了相关资料以助理解,附在下面供参考。
1.“睹其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
   五行学说中的五脏配五色。即:青色主肝病,赤色主心病,黄色主脾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肾病,此五者均为一般情况下的病色,合称为五色主病。
2. 小针解篇  第八:“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之所以察其目,因为五脏可以引起它颜色的变化,随之语声也会与平时有所不同。
3.“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诊察患者尺脉与寸口脉之小大、缓急、滑涩,便就能够确切地诊断出患者所患的是哪种病变。
4.“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整句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了解疾病是
@ 由四时八节的贼风,也就是虚邪所引起的;
@ 还是由于人体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后遭受的风邪(正邪)致病;
   区分开这两种,也就便真正理解所谓“虚邪”与“正邪”的区别了。

  “虚邪”源于“虚风”之论还可以从《灵枢-岁露论》中找到依据,该篇说:“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
   这段经文有三点重要的提示:
* 其一,“虚风”是指与节令所应方位相反,也就是前篇所谓的“冲后”虚乡来的风。
* 其二,“虚风”极易伤人致病,故称为“虚邪”。之所以言“邪”,乃是因其能致人发病。而以“虚”命“邪”之意有二:
   @ 一是此邪从“冲后”虚乡而来,即指反节令气候;
   @ 二是在人体恰逢虚时,即人体处于对此反节令之气候不适应的状态时,此时伤人,则就是以“虚”命“邪”的理由。
* 其三,“虚邪”又称为“贼风”。贼者,伤害之义。
* 与之对应的节令性气候即是“实风”,此“实风”乃“主生长、养万物”;而“虚风”即为反季节气候,极易伤人致病,故曰“虚风,贼伤人者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才将“虚邪”“贼风”叠用。
《虚邪与正邪》作者:野之老  笔记者摘自网络
  
笔记者附:据所查到的资料,本人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
   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望(诊)患者面色、眼睛颜色的变化,(听)语音的正常与否,以及(切)脉的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确定其所患何病,及变化;知道病因的邪与正,能够说出,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还是由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风邪(正邪)所引起的。
   仅将本人查相关资料后,对本段原文的理解记录在此,备考。
   另外,老师在这里插入《小针解篇 第三》的这段文字,应该是要告诉我们诊病不止是切脉,望闻问切缺一不可。)

《黄帝内经. 素问》第78章 徵四失论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告诉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得失怎么讲啊?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按照经典来学习,都想十全十美。大家都是想好,但是一干事就出错,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 就像你们,年纪很青,还没有沾染坏习气,学了知识特别多,特别杂,又合到一块,却不太会用。

   告诉你,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出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顾此失彼,意气用事,这些。
  (老师从讲台上拿起一个录音笔)问这是谁的东西呀,刚才我收拾的时候,这绳子都耷拉在(讲台)外头。这是什么呀?不会过日子,这你搁在这儿,谁从这儿过,身上有个扣什么的,一带,就把它带到地上了,就摔坏了,这些生活细节都不注意。平常得会生活,你连饭你都不会做,你还怎么学医呢?

   其一,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这是第一个治病会失误的地方。诊断原理都不清楚,治疗一定失误。

   其二,
“受师不卒,”- 跟老师学习,老师没有同意,你自己跑了。老师讲的原理那些东西你都没有学到。学了一点就觉得差不多了,跑了。

“妄作杂术,”- 这种人太多了,不跟一个名师到底,跟这个学一下,跟那个学一下。学了一大堆东西,碰见什么病,就用那个老师的名方、经验方去治。不懂得逆顺、左右、尺寸,就是经验,这都给你说出来了。学了一大堆本事,让人一看神神叨叨的,到最后必遭夭殃。

“谬言为道,更名自功,”- 自己说我是弘道,我是好好的传统中医,我怎么怎么继承了它,胡说八道,更说自己有功劳。

“妄用砭石,”- 随便的,胡乱的用砭石。指治疗方法。

“后遗身咎,”- 咎,就是错误。一定在后边遗留错误。指着、责难,甚至于法律问题。“此治之二失也。”

   其三,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什么意思呢?
   你治一个病人,是贫是富,是贵是贱,这些你都得知道。
“坐之厚薄”,家里的情况怎么样。
“形之寒温”,这个人是寒,是温,病情怎么样。
“不适饮食之宜”,能不能吃饭。
“不别人之勇怯,”也不看这个人,是壮实经得起你折腾,还是痨病那样的人,不管,反正是这个病,我就下这个药,对那个大胖子可能还凑合。那个痨病样的,还不给治死。经验方的错误就在这,经验方对对某种病,而不分勇怯。
“不知比类,”  - 那些杂学,诗词音乐,那些抽象的东西 ,你都不知道,类比呀,尺啊,寸啊这些东西不会比,脑瓜子死,这就是这个,不知比类。
“足以自乱”, 足够使自己乱了。
“不足以自明”,只能让自己乱的,不能让自己聪明。
   所以,你跟这个老师学了一大堆,足以让你脑袋乱七八糟的,不会让你更聪明。是这里说的,这不是我说的。
   此治之三失也。

   其四,
“诊病不问其始,”- 诊病不问开始是什么样?动静有了吧。

“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 这些都不管。

“卒持寸口,”- 上来就诊脉开药,前边不问。
   就问,现在你有什么病,一诊脉,什么什么病,就开药。前边传变,好了还是加重了不知道,上来就是诊寸口。而且,你别说(不让患者说话)我给你诊。叭叭叭的说几句。那有什么用啊,那叫逞能。

“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 哦,你这是什么病,什么病,瞎起名,跟西医似的,你这是习惯性流产,过敏,这不扯淡吗,瞎起名。
“为粗所穷”,干什么都心那么粗,使劲的去想这些名称,不细心的去钻研理论。
   此治之四失也。好了,后边就不说了。
(老师在此插入这段文字,是在提示我们诊病过程中,常见的,也是应该避免的错误。)

   (回到第二难,最后一句话)所以说,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尺寸的终始是什么呢?终是收敛,到这停止了,这叫尺,始是寸。终始尺寸,比类对应。
   但这个
尺是什么呢?是尺中的一寸。
寸是什么呢?寸中九分。
   而且是相互对应的,手太阳足太阳,寸口与人迎,上寸口下人迎,左寸口右人迎,浮寸口沉人迎,乱七八糟一大堆(老师好象在念一个口诀,具体查不到)。
   这是什么呢?到时候你把脉,寸口,人迎。你这把好了,左手,右手,不太一样,不太一样,那左人迎,右寸口。
   决不能,这边是什么脉,那边脏腑那个虚,这个对应哪个脏腑虚,那就错啦。
   先对人迎、寸口,阴阳,然后再细致的推敲,三焦和五脏。
   别上来一把脉,心与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督任命,别上来就玩这一套,还是五脏辩证,脏腑辩证,又失去了尺寸的意义。
   尺寸说的是终始,不是纯粹的尺脉寸脉吧,说的是终始,说明的是理论。3,17.17

(笔记者,关于人迎、寸口还是搞不清楚所以查了资料,附在下边:
《人迎寸口脉法》作者不详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 . 卷第一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第七》
   真得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这篇文献的定位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关前一分为气口……
   左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大。
   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的大小对比,判定病是阳病还是阴病,左手脉大为阳病,反之为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定病人具体病变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