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寿张镇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聊城市寿张镇位于聊城市阳谷县城南部,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是山东省及华东地区通往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此地原名"王陵店'",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山东寿张县县址迁于此地,故随县更名寿张,1964年撤县,金堤以北划为山东聊城专区寿张区,1971年改为山东聊城地区寿张人民公社,1982年改为山东聊城地区寿张镇。寿张原名寿良,因境内有寿邑和良山(今山东济宁梁山),西汉时期为纪念汉相张良而得名,东汉因避光武帝叔叔刘良名讳,仍为思慕怀念张良之意,改寿良为寿张县。寿张汉属东郡,唐属郓州,宋、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州,元属山东东平路,明清属山东兖州府,民国初年改属山东省东临道,1949年8月,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划属山东省聊城地区,1964年11月撤销寿张县建置,所属村庄以横亘于原山东省寿张县县境中部的金堤为界,南划归河南省范县(后又分设为河南省台前县),北入山东省聊城专区阳谷县,今山东省聊城市寿张镇所属村庄即于当时划归山东聊城阳谷,为山东省聊城专区阳谷县寿张区,下辖马庙、北台、寿张、冀王、沙河、毛庙、四棚7处人民公社。 1971年3月撤区并社,原属马庙、北台、寿张3个公社的村合并成山东省聊城地区阳谷县寿张人民公社,北部四棚、冀王、沙河、毛庙4个公社所属村庄则合并成山东省聊城地区阳谷县四棚人民公社,1982年山东省聊城地区阳谷县寿张人民公社改设为山东省聊城地区阳谷县寿张镇,山东聊城地区阳谷县四棚人民公社改设为山东省聊城地区阳谷县四棚乡,1999年四棚乡撤乡设镇,2001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寿张镇与四棚镇合并为寿张中心镇,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聊城市寿张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南门村南台遗址为战国至汉代先民聚居之地,东门村五代时期梁朝名将王彦章碑始立于清康熙年间,沙河村明代文学家殷云宵墓,其它有隋唐时期以治家有方,九世聚居而闻名天下的张公艺祠遗址,王陵官庙、王景堤(今金堤)、王公祠、武公祠、汉墓群及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等。聊城寿张人民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 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八月二十八日,白莲教清水教派创始人、山东聊城寿张县后王村王伦以“反对额外加征”、“杀富济贫”相号召,率众发动起义,一举攻占山东寿张县城,斩知县沈齐义,北上连克山东阳谷、山东堂邑等地,在山东冠县柳林大败围攻的清军,直抵山东临清城下。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朝捻军进入山东,山东鲁西人民纷起响应,白莲教邱莘教派教众及当地群众持械围困山东寿张县城达数月之久,同年底在优势清军的进攻下失败。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原山东寿张县国民党军政人员一哄而散,共产党员管大同继任山东省寿张县长,发动民众奋起守土抗战,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寿张人民配合抗日部队和地方武装,多次与敌伪发生斗争,最后解放了山东寿张城。一九四七年六月,刘伯成、邓小平率军强渡黄河,指挥部就设在山东聊城寿张沙河崖村村民孔月仙家中,当地群众积极为刘邓大军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踊跃支前,为渡河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