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鲁镇历史

 莘阳百科在线 2020-03-09

聊城市张鲁回族镇是山东省5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是聊城市唯一的回族镇, 也是山东省唯一的回族中心镇,辖51个行政村,53200人(其中回民6500人),72860亩耕地。张鲁回族镇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属于华东地区山东省,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东依平九,西近平广,北靠济邯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菩大、临观,临商、范莘公路在此交汇。这里交通便利、水电充足、政通人和、物阜民丰。聊城市莘县民族英雄马本斋司令员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聊城市本斋陵园”成为当地最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聊城市张鲁回族镇驻地在聊城市莘县张鲁集村北,故以张鲁冠名。因聊城莘县张鲁集是山东聊城市回民聚居之地,故特建为回族镇。镇驻地在聊城市莘县县域西12 公里处。辖区面积8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9万亩。

下设5 个管区,辖51个行政村(其中回族村7个) 。民国时期,张鲁镇即为山东莘县25乡镇之一镇。抗日战争后期,张鲁是山东莘朝县第四区,后为山东元朝县第七区。1949 年9 月,元朝县撤销,张鲁属平原省聊城专区莘县第九区。1949 年10 月调整区划,张鲁是平原省聊城专区莘县辖下的6 个区之一,1955 年9 月直称山东聊城专区莘县张鲁区。1956 年,张鲁是山东省聊城专区莘县辖下8 个区之一,下设河崖、耿搂、麻寨、北安头、营头、中牟疃、张鲁7 个乡。1958 年2 月撤区并乡镇,张鲁是山东聊城专区莘县15 个乡镇之一乡。是年8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张鲁是山东省聊城专区莘县辖下8 个公社之一,1958年12月莘县建制撤销,张鲁划归范县,为山东省聊城专区范县张鲁公社,1961年7月莘县建制恢复,张鲁复归莘县,仍称山东聊城专区莘县张鲁公社。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张鲁改称区,为山东省聊城专区莘县张鲁区,下辖北安头、化庄、张鲁、刘楼、耿楼、房庄、于楼7 个小公社,1971年撤区建大公社,张鲁是山东聊城地区莘县辖下21 个公社之一。

1984 年撤公社设乡镇,张鲁回族镇是山东聊城地区莘县辖下28 个乡镇之一,下设张鲁、南沈庄、杨村、化庄4 个管区。刘庄从张鲁析出,另建一乡,辖刘楼、于楼、耿楼、董王庄、大索庄5 个管区。2001年舍并乡镇后,刘庄乡撤销,辖地回归,张鲁回族镇是山东聊城市莘县22个乡镇之一。目前,山东省共有4 个回族乡镇(2 镇2乡) ,张鲁回族镇是其一。抗日战争时期设张鲁抗日区公所,先后归朝北、莘朝、南峰等县。抗战胜利后大部分村庄属朝城县,1950年代初隶属莘县。1958年成立张鲁公社,划归范县。1961年复归莘县。1984年撤社建乡镇,西半部建张鲁镇,东半部为刘庄乡。1987年3月改称张鲁回族镇。2001年春撤消刘庄乡,其辖域并入张鲁镇。张鲁镇是聊城市唯一的回族镇,回族人口3600多人,占该镇总人口的12%。张鲁村有三座清真寺:南寺、北寺和女寺。

清真南寺始建于元代,明永乐三年(1405年)和嘉靖年间曾两次修复,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该寺居村中心,坐东面西,有西门和南便门:西门为正门,塔楼式纯砖石结构,故称“无梁殿”;南便门为月亮门。寺院内有礼拜殿,南讲堂,东对厅及沐浴室。礼拜殿基高1米,阔5间,能容千人以上做礼拜。清真南寺是张鲁回族礼拜活动的主要场所。清真北寺坐落在张鲁北街,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占地约1.5亩,礼拜殿3间,整个寺院布局与南寺基本相同,1950年代该寺被拆除。清真女寺建于村落中心,与南寺东西相望,为女姓穆斯林民众沐浴礼拜的场所,1960年代该寺被拆除。抗日战争时期,张鲁回民爱国爱教,抗日救国。张鲁回民抗日救国会就设在南寺内,还经常在清真寺礼拜殿地板下为回民支队掩藏武器和粮食。

著名民族英雄马本斋曾在此带领汉、回民族开展抗日救国武装斗争。1942年,马本斋司令员率回民支队由冀南转战鲁西北,来到张鲁一带,配合当地抗日武装东征西讨,打得敌人闻风丧胆,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马本斋病逝,其遗体安葬在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莘县张鲁集。为怀念马本斋,莘县政府于1985年在烈士墓遗址处重修马本斋烈士陵园。陵园占地10亩,坐北朝南,四周砖墙闭合,主体由国门、碑亭、烈士墓和纪念堂组成。门额上书“马本斋烈士陵园”,有汉、回两种文字,汉字为正字,由烈士之子马国超书,阿拉伯文为配字,由原回民支队教长蔡永清阿訇书。碑亭呈六角形,高14米,占地64平方米,单檐结构,琉璃瓦覆顶,亭中树立着烈士纪念碑。纪念堂内安放着烈士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两侧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挽联。重建后的陵园融中国古代建筑和阿拉伯建筑风格于一体,庄重、典雅、肃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