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milano1895 2020-03-09

导语: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在他的人生历程之中做出了一系列改变近代史走向的活动。1929129日,学者梁启超在上海协和医院溘然长逝。对于梁启超的离开,许多人在他追悼会上,悬挂的歌功颂德的挽联、悼诗数以千计可见人们对于他是多么的缅怀。只有杨度一人联云:'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从杨度的挽联之中,我们可以看见杨梁两人的关系。杨度与梁启超两人并不是老乡,但是他们同属于封建士大夫出身的知识分子,并且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颇著的政治人物,两人对当时的中国历史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关系在早年是非常要好的,但是后来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甚至如同生死大仇。导致这种反差的原因到底为何?

一、杨度与梁启超友谊的产生

1、杨梁两人初识

杨度与梁启超年龄相仿,均出生于19世纪10年代,当时正是封建政府极其腐败,人民革命的低潮时期。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社会时期,许多追求民族富强先进的人士选择向西方学习,当然也有许多封建卫道士在捍卫腐朽的封建思想。梁启超作为先进分子的代表,很快就成为了年轻的维新志士,而杨度则在湘潭王闿运的门下潜心'帝王之学'。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杨度

在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作为维新运动的代表在湖南时务学堂担任中文总教习,在此期间他极力宣传西学,为变法维新鼓吹。第二年,杨度就到了长沙拜会梁启超。这次的会面两人主要就是对春秋公羊之学展开论述,双方观点相差非常大。为此他们互不相让,举了非常多的例子来论证,这此的学术论战就是两人的初识。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梁启超

梁启超与杨度两人的青年时期,正是中国被列强领略,快速的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看见了国家的危机,他们为挽救危局,于是将矛头指向腐朽的旧制度。正值青年时期的杨度,满怀强烈爱国思想和求知欲,于是他果断接受维新变法思潮,并且如饥似渴地学习维新派的新学。

接受新的思想洗礼之后,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的方法,杨度不顾家人和恩师的劝告,毅然决然的去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师范学院,成为湖南首批留日师范生。在日本,杨度'以勤学称',后来因为与日本学者探讨救国方案而名声大噪。这时梁启超因戊戌变法失败已避居日本横滨,并主办《新民丛报》,颇负盛名,两人互相仰慕。

2、杨梁两人思想的分歧

因为对功名极度热忱。所以杨度于190210月中旬回国,次年2月就参加了清政府开设的经济特科考试,被录为第一等第二名。因为党派之间的斗争,所以军机大臣瞿鸿向慈禧太后进谗,说第一等第一名梁士诒的名字与康有为(又名祖诒)、梁启超的姓名各同一字,是'梁头康尾''。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康有为

因为维新变法的原因,慈禧太后对康梁维新派平素仇恨。所以她就认定梁士诒是康梁同党,不予录取,并下令查办阅卷大臣,监察御史也提出弹劾。这件是一出,作为第二名的杨度就因为与梁士诒系同科录取,加之他在试卷中又大谈其新学,当然也犯有新党嫌疑,在国内不能立足,所以他只能再度回到日本。

重回日本后,因'名捕之祸'而受打击的杨度,对于自己祖国面临的问题非常着急。同时又亲眼看到日本人向西方学习,实行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效,所以他对君主立宪制度非常推崇,他的这种思想与梁启超这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思想也存在分歧,康梁主张由清廷立宪,而杨度则主张召开国会决定国是,并不一定拥戴清朝皇帝。

二、'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1、师生友谊到同志友谊

因为维新变法而避居横滨的梁启超在白天写作,而晚上则在大同学校讲授中国历史。因为梁启超的思想与杨度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他常去听课。因此,梁、杨二人有了师生之谊,至此两人正式缔交。

190310月,杨度曾写给梁一首五言言志诗,追忆了过去讨论春秋公羊、互有异同的往事。诗中说'大道无异同,纷争实俱误',今后'愿以宣圣训,长与相攻错。'随诗还附有一信,对所谓'中国青年子弟道德堕落'深致慨叹,想要用'保持国粹'的教育来挽'狂流',并说'今同处异国,于众人之中,而求可以匡吾过而求吾失者,无如足下。'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新民丛报

梁启超在诗中明显流露出了将杨度引为同志的思想,同时他还将将杨诗和信公开发表于他所主编的《新民丛报》'饮冰室诗话'之中,甚至附了颇带感情色彩的跋语:'呜呼,自万木草堂离群以来,复生、铁樵宿草之后久矣。夫吾之不闻斯言也!吾之疚日积而德日荒也,十年于兹矣。风尘混混中获此良友,吾一日摩挲十二回,不自觉其情之移。'

也是在这一段时间,梁启超还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杨度所作的《湖南少年歌》,并大加赞赏地说,'昔卢斯福演说,谓欲见纯粹之亚美利加人,请视格兰德;吾谓欲见纯粹湖南人,请视杨皙子。'这首歌也不负梁启超的期望,此歌发表后,对激励全国尤其是湖南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起了积极作用。

2、从杨梁两人的作品中看两人的关系

19042月,杨度作《黄河》歌,梁启超又将其刊载于《新民丛报》'饮冰室诗话',称道说:'今欲为新歌,适教科用,大非易易。盖文太雅则不适,太俗则无味。斟酌两者之间,使儿童讽诵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国文学之精粹,其非易也。杨皙子之《黄河》、《扬子江》诸作,庶可当之。'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时报

同年12月,杨度'听讲义于箱根,归而以诗三章见示'梁启超,在这些文章中有'万山拥翠来迎我,一月当空出照人'的句子,梁启超'读之而有以知皙子道心之增进也',赞其修养有长进。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粤汉铁路议》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杨度与梁启超两人关系的蜜月期,在之后两人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1905年后,杨度和孙中山在东京富士町聚议三昼夜,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孙中山表示希望杨度能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杨度说:'度服先生高论,然投身宪政久,骤难改。'这反应出了

梁启超见杨度能言善辨,文采斐然,在各党各派之间又能不沾不脱,超然自处,不禁推崇备至,于是就将其推荐给康有为,请待以国士礼。然而杨度对于革命的理解与梁启超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他不愿加入保皇党,他们之间的合作之议也未达成。

三、革命浪潮中的配合

1、立宪中的配合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革命浪潮,清政府决定'预备立宪'。所以在1905年下半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作为预备立宪的第一步。所以他们就想找一位对这方面了解的人来为他们做指导,并且撰写文章造势。

1906年,他们找到了当时在这一方面及其有名的杨度,并且邀请他为清政府预备立宪撰写相关的文章。杨度视此为实现自己政治主张和救国抱负的机会,欣然受命。而且他还想到了与自己志向极为接近的梁启超,他希望梁启超能够和他一起来完成这项使命。本就想要实现立宪愿望的梁启超自然欣然应允。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预备立宪的队伍

1906年夏,杨度的《中西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两稿,梁启超的《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均脱稿。五大臣就把这三篇论文作为考察各国宪政的报告上奏。19069月,慈禧太后下诏'预备仿行宪政',清政府预备立宪开始,杨度、梁启超积极响应。

并且,很快他们就对立宪事宜展开了讨论,并成立个名为宪政会的新组织,拟先在东京行结党礼后,即设本部于上海,以杨度为干事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情况发生一点变化,不过并不影响大局。清政府发布诏书搞所谓'预备立宪'时,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可告一段落,此后所当研究者,即在此过渡时代之条理如何。'

2、舆论宣传的呼应

虽然立宪的相关事宜已经讨论完毕,但是在在舆论宣传上,杨梁二人还得彼此呼应。因此当梁启超在革命与保皇、土地制度等重大问题的论战中颇感窘迫之际,杨度便于《中国新报》,发表长文《中国新报·叙》、《金铁主义说》,加入了同《民报》论战的行列,为君主立宪帮腔造势。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大同报

1907625日,为了进一步宣传立宪制度,杨度又为清朝贵族所办的《大同报》作长篇《题辞》。虽然他的这些举动都是爱国热情的体现,可是在中国改革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他却没有把握正确。他坚持'莫开国会若也',并在《致〈新民丛报〉记者一文中提醒梁启超不要以人民程度不足的说法来反对君主立宪,梁启超接受了杨度的劝告。

3、杨度为梁启超所做的牺牲

杨度在国内为清王朝谋划预备立宪时,为兑现曾经对梁启超许下的诺言,于是在19111月初专折入奏,设法为梁启超开释。杨度在奏折中说:'捕臣梁某,学识才望超越群伦,请旨特赦召用,一新耳目,以示朝廷实行立宪之诚意。'他极力吹嘘梁启超自戊戌变法后逃亡国外后的十年间,坚持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进行论战,'独持君主立宪,以日本宪政为规,力辟其非'的'功绩'。

他提到'方今筹备宪政之初,正为起用人才之日,与其赦罪于后,何若用材于先。'并且'倘启超被赦之,或有不利于国家之危,惟乞皇上诛臣,以为臣子不忠之戒。'只不过他的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反对。

反对者称'梁启超既用,则康有为必返,三凶合谋,祸且不测','该逆杨度,实今日罪魁祸首,宜必有以处之',请旨'睿裁'。还好当时杨度有着袁世凯、张之洞两位军机大臣力保,才没有被追究责任。

四、从袁世凯阵营矛盾到关系破裂

1、同心护袁

虽然杨度向清廷保举梁启超的行动失败了,但是他找到了另一个方法,那就是向袁世凯推荐。因为袁世凯当时也正在伪装热心宪政,广事拉拢各方人才。梁启超才华出众,自然是他理想中的工具,所以袁世凯对于杨度的建议欣然应允。但是非常不幸的是袁世凯被逐,所以赦免梁启超的事也只能暂时搁置。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杨度在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中有功劳,所以他成为了袁世凯手中的一颗重要的棋子。不久又被袁世凯任命为学部副大臣,当南北议和时,他就被派去与革命党人斡旋。

1123日,杨度发出了《呈请内阁代表书》,提出'实行停战','一俟武昌革命军承诺停战之后,即将赴鄂军队撤回',然后再'议决君主、民主问题。'这一言论很快就成为和议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这时,仍在日本的梁启超密函杨度说,欲求君主立宪宗旨之'实现','端赖项城',表示同心拥袁,并'以言论转移国民心理'为重。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袁世凯

议和成功之后,袁世凯获得完全胜利。由于杨度的利用价值暂时没有了所以原本应该被封赏的功臣却受到冷落,不但无组阁的机会,连阁员也没他的份。为此,杨度只能把一切咬牙扛下。之后他除了对袁曲意逢迎,随时献计以巩固其信任外,同时开始注意结交袁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企图找到一个有力的靠山。

1912108日,梁启超结束其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作为同志的杨度立即赶去迎接,并代表来宾致辞,对其回国表示热烈欢迎。之后梁启超就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与杨度一同为袁世凯效力。国会成立之后,杨梁两人的联系就变得更加频繁了起来。

国会开会前夕,为了迎合袁世凯的心愿,梁启超发表了《说幼稚》、《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等文章,对革命进行了批判。国会开会后,他又发表《同意权与解散权》的文章,袁世凯渴望独裁统治进一步造势。

当袁世凯决心发动对付国民党人的军事行动的时候,他又立即抛出了《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的演说,与袁世凯对国民党杀气腾腾的叫嚣相呼应,为其独裁专制服务。这一段时间,杨度、梁启超都在袁世凯阵营之中,两人一明一暗,相互配合,共同为袁世凯效力。

杨度当时曾感慨地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光绪二十九年,我同梁士诒同考经济特科;光绪三十一年,又同梁启超一道编订宪法大纲,今天又同这两个姓梁的碰在一起。韶光如矢,忽忽十年,昔日少年,而今都两鬓如霜。'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君宪救国论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镇压二次革命后,图谋帝制。杨度在这一进程中,积极地充当了御用工具。'承极峰(指袁世凯)之旨',于19154月以答客问的体裁写出两万余言的《君宪救国论》(分上、中、下三篇)的长文,声称'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反复陈述改大总统为君主'势必迫成立宪的道理。'为帝制大造舆论。

后来杨度又与其他几位御用文一起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并且在8月末发动请愿,要求立即决定君主国体,并且还撰写好了复辟帝制的奏书。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杨度甚至草拟《参政院代立法院第二次推戴书》,吁请袁氏'早登大宝'。

2、杨度两人关系走向破裂

1914年初,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愿望即将达成,而梁启超仍然提倡的思想之中有着一些对他不利的因素,所以梁启超被袁世凯踢开了。之后,梁启超为维护整个买办地主阶级的统治和改良派自身的利益,同时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也感到复辟帝制是不被国人允许的,所以梁启超开始有意与袁氏疏远。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袁世凯称帝

筹安会成立后,由于梁启超曾经是进步党的领导人,所以在京的进步党人徐继苏、袁思亮等人向杨度提出:'这样重大的问题不能不请梁任公参加。'杨度于是请和梁启超关系密切的汤觉顿、蹇念益到天津见梁启超,希望梁也参加这一活动。

818日,汤、蹇由津返京,他们看到的是梁启超那篇后来传诵一时的名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可是一封与杨度绝交的书信,其中'吾人政见不同,今后不妨各行其是,既不敢以私废公,但亦不必以公害私',很明确的表示不参加筹安会。

这篇文章提到许多的内容对复辟帝制绝对是不小的打击,所以袁世凯令人以万元高价收买,但是被梁启超拒绝了。杨度派人找到梁启超说,你如果反对帝制势必又要逃亡出洋,使国家蒙受损失,而且于事无补,以此相要挟。梁说,'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他显然不畏杨度的要挟。

1915820日,就在袁世凯紧锣密鼓地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时候,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在《大中华》上发表了,正如袁世凯担心的那样。这篇文章在社会之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人都对复辟帝制提出了抗议。

同志关系最终走向破灭,杨梁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御用文人的杨度发表对梁启超一文的声明:'予之宗旨非立宪不能救国,非君主不能立宪,虽举国反对,予必一人坚持,无论何种利害祸福皆非所计。若反对仅出于文字语言,更不必计较。'表达其在帝制问题上的顽固立场。梁启超后来去了云南,赞同蔡锷起兵讨袁。袁世凯失败后,梁启超请求惩办罪魁祸首,以谢国人。梁、杨之间的交情自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结语:杨度和梁启超从1903年起两人结识一直到1916年分道扬镳,共经历了13年。这段时间内,两人曾经一起就如何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做过努力,也为饱受列强领略而前途黑暗的国家和民族担忧过。他们曾经拥有着极为深刻的友谊,甚至愿意用自己的性命去拯救彼此。后来两人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之中充当了阻碍革命的角色。这段时间也是两人关系打招呼的黄金时期。

然而两人关系上的政见分歧、协同和言行比较,让得他们友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缝,虽然两人均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均是在民族灾难的强烈刺激下,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投身政治运动的。然而梁启超最终还是看出了革命的走向,最终脱离袁世凯,并且结束了与杨度长达13年的友谊。

参考文献:

《饮冰室诗话》

《与黄克强相交始末》

《辛亥革命回忆录》

《杨度生平年表》

《杨度集》

《致蒋观云先生书》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退庐奏折》

《历史与文物资料》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杨度传》

《国体战争躬历谈》

《饮冰室合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