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松辽流域河流
2020-03-09 | 阅:  转:  |  分享 
  
?

松辽流域河流

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地形地貌地理学水业水体水域水文水文学河流自然地理自然科学自然资源陆地水域

松辽流域泛指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四盟(市)及河北省承德

松辽流域河流 市的一部分。松辽流域总面积123.80万平方公里。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中、南部形成宽阔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松辽流域处于北纬高空盛行西风带,具有较多的西风带天气和气候特色,东北地区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湿而多雨,部分地区属寒温带气候。松辽流域主要河流有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以及独流入海河流等。其中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为国际河流。松辽流域水资源总量1888.2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12.04亿立方米,地下水625.53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349.36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可开采总量1837.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12.0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25.41亿立方米。世界瞩目的黑土带分布在东北大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具有良好的农业开发条件。松辽流域已探明矿产资源近百种,其中石油、油页岩、硼砂、滑石占全国一半以上。松辽流域石油和油页岩蕴藏量很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国石油储量一半以上,除著名的大庆油田外,吉林的扶余,前郭一带盛产石油和天然气。辽河油田是渤海湾油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松辽流域煤炭储量丰富,约占全国储量的十分之一。松辽流域既有北国冰城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现代化的大都市;还有成吉思汗陵、沈阳故宫等历史文化古迹;更有镜泊湖、松花湖、吉林雾凇、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千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著名风景名胜区和扎龙、向海、莫莫格等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松辽流域属多民族聚居地区。流域内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满、蒙古、回、朝鲜和锡伯等43个民族。其中,赫哲族、鄂伦春族、达翰尔族、柯尔克孜族最为古朴独特;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亦极有地方风韵。

目录

??重要河流

?辽河流域

?松花江流域

?水利工程

?辽河流域水利工程

?松花江流域水利工程

?洪涝灾害

[显示全部]

松辽流域河流-重要河流

?

流辽河流域河流

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西辽河东辽河

松花江流域河流

嫩江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

松辽流域河流-辽河流域

?

1流辽河

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地区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海拔1490m),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在辽宁省盘锦市入渤海,全长1345km。

辽河源头在老哈河上,老哈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在西安村水文站上游与左侧支流西拉木伦河汇合后,称西辽河,西辽河由西向东流至科尔沁左翼中旗白音他拉纳右侧支流教来河继续东流,在小瓦房汇入北来的乌力吉木伦河后折向东南,流至福德店水文站上游汇入左侧支流东辽河后始称辽河。辽河干流继续南流,分别纳入左侧支流招苏台河、清河、柴河、泛河和右侧的秀水河、养息牧河、柳河等支流后,曾在六间房水文站附近分成两股,一股西行称双台子河,在盘山纳绕阳河后入渤海,另一股南行,称外辽河,在三岔河水文站与浑河、太子河汇合后称大辽河,于营口入渤海。自1958年外辽河于六间房截断后,浑、太两河汇成大辽河成为独立水系。据2000年统计,辽河全流域有地、市、盟20个,总人口3404万人,耕地面积476万公顷,国内生产总值3063亿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建材、化工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辽河中、下游地区是东北乃至全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浑河

浑河在汉唐以前称辽水、小辽水,辽代以后称浑河,因水流湍急,水色混浊而得名,是辽宁省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辽宁省的精华地区,流域内有沈阳、抚顺等著名大城市。浑河上源又名纳噜水,或称红河,沈阳市附近河段又名沈水,下游蒲河汇入后又称蛤蜊河。

浑河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湾甸子镇长白山支脉的滚马岭西侧。源头区山高林密,水清见底。浑河流经清原、新宾、抚顺、沈阳、辽中、辽阳、海城、台安等市县。在三岔河与太子河汇流入大辽河。全长415公里,流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山丘区占总流域面积的65%,平原占35%。主要支流右岸有英额河、章党河、万泉河、细河和蒲河等;左岸有苏子河、萨尔浒河、社河、东洲河、古城子河、拉古河、白塔堡河等,一般支流多集中在沈阳以上的中上游河段,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1条。而以东洲河、古城子河、章党河和蒲河等支流较大。

3太子河

太子河汉朝以前称“衍水”,辽、金时代又称“梁水”或“大梁水”、“东梁水”,明代称“代子河”或“太资河”,相传战国时燕太子丹逃匿与此河而得名。

太子河是辽宁省南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流域内工农业比较发达。境内有本溪市、鞍山市和辽阳市等大城市。太子河上游分南北两支,以北支为最长,发源于新宾县平顶山乡红石粒子,向西流经平顶山、苇子峪、二道河子等村;南支发源于本溪县东营坊乡羊湖沟草帽顶子山麓,向西北流经碱厂、南甸子和北甸子等村镇,南北两支在本溪县下崴子汇合后始称太子河干流。汇流后的太子河流经本溪县、本溪市区、灯塔县、辽阳市、鞍山市和海城县,在三岔河附近与浑河汇合,河流全场413公里,流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面积占74%。太子河大小支流较多,较大的支流有细河、兰河、汤河、北沙河、柳壕河、南沙河、运粮河、杨柳河和海城河等。

4大辽河

大辽河系指浑河、太子河合流后由三岔河至营口入海口的河段。1958年前大辽河是辽河干流下游的入海水道,1958年春在外辽河上口进行堵截后,仅宣泄浑河、太子河水,从此,大辽河单独作为浑河、太子河的入海水道。河道全场94公里,流域面积1926平方公里。

大辽河地处辽河下游冲积平原,两岸土质为壤土和亚粘土沉积,地势平坦,河道蜿蜒曲折多变,属弯曲形河道。遇洪水冲刷易造成塌岸,遇特大洪水,河流常发生改道。历史上大辽河有多处自然裁弯的河段,所以旧河道和河汊较多,1888年洪水前,大辽河本与营口县赏军台村东向南流,洪水后改道到赏军台村西,原河道淤塞逐渐垦为农田。1958年外辽河堵截后,辽河泥沙不再输入,河道泄洪断面所增大,主槽泄洪能力达1000~2500立方米每秒。全河为感潮河段,大潮可上溯至三岔河以上。整个大辽河的流向是向西南,有三岔河经下坎子、石佛、赏军台、田庄台、水源、至荣兴农场附近,流向折向东南,经鸭岛进入营口市。

大辽河的支流,左岸仅有一级支流劳动和一条,右岸有一级支流南河沿排水总干、新开河、外辽河等3条。

5西辽河

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在海流图相汇后称西辽河,又称西辽河干流。在历史文献中曾与西拉木伦河合称潢水、辽水或大辽河。

西辽河从海流图起,流经开鲁、通辽、郑家屯至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附近与东辽河汇合止,全长403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2500,落差186米。其中上中段大部分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境内。河流整个流向是由西向东,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广泛分布着山丘草原和黄土丘陵地貌,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由于在大地构造上西辽河是出于松辽凹陷的下降区,自第四纪以来,因长期的下沉,加之河流的搬运,堆积了很厚的沉积层。西辽河最大的特点是主流摆动不定,流向多变,主流来回滚动。

6东辽河

东辽河是辽河干流上游地区东侧的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东辽县的萨哈陵五座庙福安屯附近,源区的海拔高程360米。自河源向西,河流穿过深谷,经杨木咀子转向西北流,再经二龙山穿越中长铁路河流逐渐流入平原。过城子尚河道流向逐渐转西南,并在此形成一弓形弯曲,过三江口河道向南泻而下,最终在辽宁省昌图县的福德店与西辽河汇合。

东辽河流经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一同县、怀德县、梨树县、长岭县、双辽县和辽宁省西丰、昌图、康平等县以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包括1市10旗县的全部和部分土地。干流全长360公里,其中在吉林省的河长占总河长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流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东辽河流域汇合的支流较多,大小支流共有88条,其中较大支流有23条(一级支流16条,二级支流7条)以卡伦河和小辽河为最大。

松辽流域河流-松花江流域

?

1辽嫩江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中段南侧,正源称南瓮河(又称南北河)。

嫩江干流流经黑龙江省的嫩江镇、齐齐哈尔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旗与吉林省的大赉镇,最后在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嫩江全长1370公里,流域面积为29.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黑河、嫩江、绥化等地区和齐齐哈尔市以及吉林省的白城地区。

嫩江支流包括:甘河、讷谟尔河、诺敏河、乌裕尔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

2第二松花江

第二松花江在下两江口以上也分为二支,一条叫头道松花江(简称头道江),一条叫二道松花江(简称二道江),历史上以河流的长度及流域面积的大小确定以二道松花江为第二松花江上游的干流。

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脉的主峰白头山天池。流域在行政区划上分属吉林省延边、通话、吉林、四平、长春、白城6个地区,包括2个市和22个县,是吉林省人口集中、工农业较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第二松花江为东北地区主要河流之一。较大的支流有辉发河、饮马河等。流域面积为7.34万平方公里,河流总长为958公里。

3松花江干流

松花江是指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在三岔河汇合后,折向东流至同江镇河口这段河道,亦称松花江干流。全长939公里。

松花江干流右岸有拉林河、蚂蚁河、牡丹江、倭肯河等主要支流注入。左岸汇入的支流有呼兰河、汤旺河、梧桐河、都鲁河等。

?

松辽流域河流-水利工程

?

花辽河流域水利工程

红山水库清河水库柴河水库大伙房水库观音阁水库参窝水库汤河水库

松花江流域水利工程

察尔森水库月亮泡水库山口水电站白山水电站丰满水电站

海龙水库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镜泊湖水电站莲花水库

松辽流域河流-辽河流域水利工程

?

1红山水库

红山水库是根治西辽河的重点工程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瓮牛特旗乌敦套海镇附近的老哈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24486平方公里,占老哈河流域面积的74%,基本上控制了老哈河上、中游的干支流来水。

红山水库是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季节性发电和养鱼的综合利用大型水利工程。枢纽包括主坝、副坝、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和水电站。总库容16.19亿立方米。

水库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0年大坝合龙,1962年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当年水库发挥了很好的防洪作用。1963年水库进行扩建,大坝加高,增设一条泄洪洞,1965年主体工程竣工,开始蓄水运用,1966年交付管理单位。1975年,水库进行了安全加固复核,大坝加高0.5米,于1982年4~6月完成。

2清河水库

清河水库位于辽宁省开元县境内,距长大铁路清河桥12公里,在辽河中游左侧支流清河干流上。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376平方公里,占清河流域总面积的42.2%,是以防洪、灌溉、工业用水为主,兼顾渔业、林业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清河流域的一座控制性工程。总库容9.71立方米。

清河水库由辽宁省清河水库工程局负责施工,1958年5月开工兴建,1959年4月合龙,7月拦洪,1960年6月土坝工程竣工,水库投入运行,以后进行溢洪道工程改建,1966年9月工程全部竣工。

清河水库具有防洪、灌溉、供给工业用水以及养鱼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3柴河水库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东12公里处的熊官屯乡大白梨沟村,是在辽河支流柴河下游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和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6.36立方米。

柴河水库是根治辽河的基本工程之一,水库承担辽河干流百年一遇洪水错峰,近期与清河、南城子、榛子岭大型水库和堤防配合,可使石佛寺以下组合流量不超过堤防所允许的安全泄量5500立方米每秒,使辽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自水库投入运行以来,溢洪道一直未泄洪,只有1975年洪水较大,经水库调蓄后,使洪峰流量850立方米每秒削减为216立方米每秒,免除了水库下游柴河两岸的灾害。

4大伙房水库

大伙房水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东北地区一座大型土坝工程。总库容21.87立方米。

水库位于浑河上游辽宁省抚顺市章党乡,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城市用水、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大伙房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5347平方公里,占浑河流域总面积11481平方公里的46.6%。水库工程设计由水库工程局设计科承担,水电站设计由电力工业部北京水电设计院负责。

5观音阁水库

观音阁水库工程为辽宁省“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工程,是使用日本政府贷款和采用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中日合作项目。

现音阁水库位干辽宁省太子河干流上、距本溪市上游40km处,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795km2,水库总库容2l.68亿m3。观音阁水库是以城市、工业供水和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发电、养殖等效益为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

观音阁水库大坝枢纽由挡水坝段,溢流坝段和电站坝段组成。水库拦河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l040m。坝顶宽l0m,共分65个坝段。挡水坝段48个,最大坝高82m;溢流坝段设有l2个溢流孔,每孔净宽l2m,电站坝段设3条直径为2.2m、间距为8m的引水钢管,电站厂房设在坝后,主厂房尺寸为36.74m×l2.12m。

观音阁水库大坝采用碾压混凝土(RCD)筑坝技术,坝体剖面采用“金包银”形式,即上游3m防渗层、下游2.5m保护层和2m基础垫层为常态混凝土,廊道周围采用lm厚钢筋混凝土。其余为含粉煤灰30%的低贫碾压混凝土。

工程初设概算总投资15.93亿元(l989年)。经批准调整概算总投资22.5亿元。其中引用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OECF)贷款l82.25亿日元。总工期为6年。水库建成后可使流域内的防洪标准大大提高(本溪市从5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辽阳市从百年一遇提高到500一遇,农田防洪标准也将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它在建设期间就成功地拦蓄了辽宁省“95.7”,大洪水.为下游减灾8.6亿元;水库多年平均年调节水量9.47亿m3,与下游参窝、汤河水库联合运用可增加供水量l1.73亿m3,使本溪、辽阳、鞍山、营口供水紧张状况得以缓解;可改良盐碱地发展水田2.67万hm2发电装机2.075万kw。利用水库水面养殖。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商品鱼71万kg。

6参窝水库

参窝水库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境内,在太子河干流上,坝址距上游本溪市42公里,下游距辽阳市45公里。

参窝水库总库容7.91立方米,工程由辽水院设计,电站部分由东北院设计。坝型为混凝土重力坝,溢洪道型为实用断面溢流堰,水电站为坝后式。

7汤河水库

汤河水库位于辽阳、鞍山、本溪3市之间,距辽阳市39公里,是太子河支流汤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库。汤河水库以防洪、工业用水及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按可能最大洪水进行复核,总库容7.07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2.58亿立方米,调洪库容3.68亿立方米。枢纽建筑物由土坝、输水道、溢洪道、电站组成。

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228平方公里,占汤河流域面积的84%,占太子河流域面积的9%。坝址以上为长白山脉的延续,水库周围被海拔300~500米山岳所围绕。

坝址地段河谷宽约320米,河道由南向北,比降1/600~1/700,两岸山顶高程160~170米,右岸较陡,平均坡度1:1.4;左岸较缓,平均坡度1:1.8。坝址区地貌较简单,无阶地分布,河漫滩分布于河床两侧,高出河床2~5米,地表为沙卵石。

汤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86毫米,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7月最高气温30摄氏度,冬季一月份平均最低气温零下17.1摄氏度。

松辽流域河流-松花江流域水利工程

?

1察尔森水库:

位于内蒙科右前旗,在嫩江洮儿河上。总库容12.5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0.33亿立方米,死库容0.340立方米。

2月亮泡水库:

位于吉林省大安市月亮泡镇,嫩江洮儿河上。总库容11.9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4.59亿立方米,死库容0.25亿立方米。

3山口水电站:

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德都县,嫩江讷漠尔河上,总库容9.9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4.3亿立方米,死库容3.1亿立方米。

4白山水电站:

白山水电站位于吉林省桦甸与靖宇两县交界的第二松花江上,坝型为混凝土重力拱坝,最大坝高149.5米。电站一期工程:右岸引水隧洞,地下厂房;二期工程:左岸引水隧道、地面厂方。总库容59.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9.43亿立方米,死库容20.24亿立方米。

5丰满水电站:

丰满水电站是东北地区最早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位于第二松花江距吉林市上游24公里处。电站枢纽由混凝土重力坝、坝后式厂房和泄洪洞组成。坝顶全长1080米,高90.5米。总库容109.8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1.64亿立方米,死库容26.85亿立方米。

6海龙水库:

海龙水库(原名磨盘山水库)位于梅河口市大柳河支流杨树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积548平方公里,总库容3.16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鱼、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灌溉效益尤为显著。

7石头口门水库:

石头口门水库位于吉林省饮马河中游,水库坝址在九台市西营城子乡石头口门村西南500米处。工程建设目的是以防洪除涝、城市供水、农田灌溉为主,并结合发电、养鱼等。1958年6月开工,1959年蓄水,1965年10月竣工。工程按2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12.64亿立方米。

8新立城水库:

新立城水库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南20公里,在松花江流域饮马河支流伊通河上。水库总容量5.92亿平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02亿平方米,兴利库容2.73亿平方米。新立城水库是一座以供给长春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为主,同时结合下游防洪、防涝、发电和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工程枢纽于1958年7月20日动工,1962年11月竣工。1965年11月~1967年6月为增强水库调洪能力,将原溢洪道自由式溢流堰改造为3孔泄洪闸。1976年6~11月间为确保3日降水400毫米不溃坝,在原溢洪道西侧开挖款50米的溢洪道作为度汛保坝方案。1983年3月以防御可能最大洪水为标准的保坝工程全面开工。

9镜泊湖水电站:

镜泊湖水电站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的牡丹江中游河段上。电站有新老两厂,老厂系日伪时期修建,枢纽工程有引水隧洞、压力管道(明管)、调压塔、地面厂房及混凝土溢流坝与堆石堰堤等。新厂为水电站扩建工程,据老厂约3公里,枢纽工程有引水隧洞、首部地下厂房、尾水洞等。总库容18.24亿立方米。

10莲花水库:

位于黑龙江省林口县,牡丹江上。总库容41.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5.9亿立方米,死库容14.6亿立方米。

?

?

?

松辽流域河流-洪涝灾害

?

历史上的水旱灾害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经常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辽宁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总结和分析历史上发生的水旱灾害,把握规律,有利于全面提高水患意识,为今后除水害、兴水利提供借鉴。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关于辽宁历史上的水旱灾害,过去只有零星的记载,从晚清开始才逐步全面。

一、洪灾

查阅史料,最早的洪灾记载为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据《三国志·魏志》记载:“秋七月,连雨十天,辽水(今辽河)大涨。”其后,北文宣帝天保八年(557年),又有“管州(今朝阳市)滞损田,雨水伤稼”的记载。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辽东大雨水,诸河横流,皆失故道。”元代以后,农业生产有了发展,洪灾损失增多,灾情记载相应增加。《明灾录》、《清灾录》以及各地方志中记载洪灾的文字较元代有所增加,如明嘉庆三十六年(1557年),“辽东淫雨连月,禾尽没,城垣倾记,是岁,辽东大饥,人相食;大疫,有阖门死者。”嘉庆三十七年(1558年),“辽东大水,城垣倒坍,总督蓟辽侍郎王抒秦称:‘辽东斗米价银八钱,民饥死者十八九’”。嘉庆三十八年(1559年),“秋,辽东又降大雨,夏生黑鼠遍地,伤稼殆尽”。以上只是零星的记载。到晚清时期,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关于洪灾的记载也渐趋全面、详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防洪减灾十分重视,把防洪事业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来抓,洪灾的记载也做到了全面详实。为此,本文中的历史洪水灾害仅追朔到清代。

(一)清朝时期(1791年—1911年)

清朝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中华民国前(1911年)共268年,其中前147年(1644年—1790年)几乎无记载。1791年以后才连续记载。据记载资料统计分析,1791年—1911年的121年间,共发生水灾78次。其中,特大洪水4次,局部大洪水24次,一般洪水50次。在78个水灾年中,连续3年发生水灾有3次,连续4年发生水灾有1次,连续5年发生水灾有5次,连续6年发生水灾有2次,连续7年发生水灾有1次,连续9年发生水灾有1次。在水灾年中,间隔1年发生的11次,间隔2年发生的4次,间隔3年发生的4次,间隔5年发生的1次。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特大洪灾,无论从暴雨洪水的范围、强度、量级,还是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这个时期都是最大的。这年五月,降雨甚多,常呈淫雨状态。七月初至八月上旬,全省连降大雨。八月初,辽河以东、以南近8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大雨滂沱,奔腾暴注,七个昼夜不停”。浑河、太子河、大洋河、碧流河、大清河等先后暴涨,辽宁中部几百里汪洋一片。沈阳、抚顺、新民、辽阳、海城、台安、盘山及营口、牛庄等地水势横流,田地被淹,房屋倒塌,庄稼绝产,人口溺毙不计其数。据载:“八月初的一天夜里,兴京(今新宾)瞬间天昏地暗,山水骤注,大水冲进民房,财物一扫而光,永陵街尤甚”。“承德(今沈阳)大堤被冲毁,城东南一带水深数丈,火药局、库全部漂没;城外漫堤决口甚多,众多村屯被吞没。李官堡附近水面甚宽,沿河一带水深四五尺之多”。太子河辽阳高丽门外城墙砖淹没十三层,“洪水破大东门而入,声如牛吼,浸没半城”。大连地区的庄河、碧流河涨水,普兰店、金州、复州均遭水灾,碧流河沿岸禾稍行船。鸭绿江水猛涨,“安东(今丹东)街巷平地水深二三丈,安东县衙署被淹,官民均避于元宝山上。”“盖平河雨狂流急,冲塌城墙数处。岫岩、宽甸、凤城同时遭受水淹,本溪、桓仁水患亦甚。锦州地区先旱后涝,八月上旬大雨滂沱连绵,大、小凌河及各河水暴涨,沿河尽成泽国。”1958年,辽宁省水利电力局水文总站对这次洪水进行调查,推算各河洪峰流量分别为:太子河参窝站10282立方米每秒,辽阳站10800立方米每秒,汤河汤河沿站4580立方米每秒,海城河海城站2480立方米每秒;浑河抚顺站11300立方米每秒,沈阳站11900立方米每秒;鸭绿江荒沟站44800立方米每秒,艾河梨树沟站17600立方米每秒,蒲石河小黑沟站7400立方米每秒;大洋河沙里寨站15600立方米每秒,哨子河赵家堡子站10900立方米每秒。以上所列均为各河有记载以来的首位大洪水。据载,这年全省农田成灾面积360万亩,灾民85万人,淹死785人。

(二)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8年)

1912-1948年共37年,发生水灾年27次。其中,特大洪水6次,局部大洪水8次,一般洪水13次。这期间,水灾频繁且连续性强。连续水灾年,间隔1年的2次,间隔2年的2次,间隔3年的1次。连续8年发生水灾1次(1912年—1919年),连续6年发生水灾1次(1926年—1931年),连续5年发生水灾1次(1934年—1938年),连续4年发生水灾1次(1921年—1924年),连续2年发生水灾的2次。1923年、1930年是这一期间两次典型的特大洪灾。民国12年(1923年)7月28日,全省普遍降雨,以浑河、太子河、鸭绿江洪灾为重,其它主要江河均有洪灾,被称为“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来未曾有过的水灾”,“报灾达十六、七县,损失生命不下数万人”。7月以来,浑河上游新宾、清原连雨40天,8月15日大雨如注,山水横溢,浑河抚顺站洪峰流量7860立方米每秒,抚顺南关一带平地水深数尺,交通通讯中断。沈阳东陵洪峰流量8250立方米每秒,沈阳境内城南、城北“平地水深二三尺”,冲毁沈抚公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台安、辽中、海城均有多处堤防决口。本溪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淹死百余人。辽阳、海城等地堤防决口多处,村庄土地被淹。营口市区受水淹,沿海地区受海潮影响,“平地水深七八尺不等”。东部安东(今丹东)地区,8月13日大雨,又值大潮狂风海啸,江水暴涨。8月18日,鸭绿江荒沟站洪峰流量21800立方米每秒,为有记载以来第二位大洪水。艾河梨树沟洪峰达10700立方米每秒。安东市内行舟,安奉(今沈丹)铁路被毁。安东、岫岩以及庄河、瓦房店等地农田均被水淹。西部、北部的绥中、锦县(今凌海)、义县、昌图、开原、彰武、新民等县均连降大雨,六股河、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柳河等河流均涨大水,沿岸成灾。民国19年(1930年)的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辽西靠近辽宁中部的地区。8月上旬,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以及六股河等都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历史大洪水。暴雨中心在大凌河支流细河义县复兴堡一带。经调查,一次降雨量达1500—1700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量900—1000毫米,细河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每秒,均为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小凌河锦州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每秒,六股河兴城东辛庄洪峰流量7930立方米每秒,绕阳河韩家杖子、东白城子两站洪峰流量分别为3220立方米每秒、5370立方米每秒。辽西地区的绥中、锦县(今凌海)、义县、北镇(今北宁)、黑山、阜新、彰武、新民、台安、辽中、盘山等县,长300—350公里、宽100—150公里的范围尽成泽国,淹死3568人,难民45万人。绥中县连续降雨三昼夜,六股河、王宝河泛滥,绥中县城区及附近地区一片汪洋。据载,绥中、兴城、义县、北镇、锦县、黑山六县冲毁耕地165万亩,房屋1.32万间,死亡1109人。同年7月中旬,抚顺连降3日大雨,河水泛滥;8月初,辽河及支流洪水成灾,康平、铁岭、沈阳农田被淹;安东(今丹东)地区受台风影响,沿江一带铁路桥梁被冲毁,沿海至大孤山航线上沉船60艘,200人失踪。

(三)新中国时期(1949年—1998年)

1949年至1998年的50年间,共发生水灾年30次。其中,特大洪水9次,局部大洪水7次,一般洪水14次。这一时期,间隔1年发生洪水的有12次;间隔2年发生洪水的有3次。洪水常是连续发生,连续4年发生洪水的有1次,连续3年发生洪水的有4次,连续2年发生洪水的有1次。在水灾年中,特大洪水基本上是10年左右发生1次,且常是连续2年均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辽宁处于丰水期,有70%的年份发生水灾,发生特大洪水6次;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辽宁经历了长达18年的枯水期,虽然发生洪水8次,但多数都是一般洪水,无特大洪水,局部大洪水也仅有3次;80年代初期开始,辽宁开始转入丰水期,水灾年数增多,约占这期间年数的40%,而且特大洪水发生3次。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洪灾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1985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47.1亿元,1994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51亿元,1995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347.2亿元。新中国成立后,典型特大洪水有1951年、1960年、1995年3次。1、1951年特大洪水。1951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区先后降大暴雨、特大暴雨。8月14日,暴雨中心位于开原一带,老城14个小时降雨273毫米。辽河、清河、浑河、太子河水势猛涨。8月14日,清河开原老城站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8月15日,辽河铁岭站洪峰流量14200立方米每秒,均为有记载以来历史最大洪水。浑河、太子河上游也普降大雨,抚顺、新宾、清原等县各河洪水陡涨,浑河、太子河在支流多处决口情况下,出现大洪水。据记载,这一年,中部地区大小河流决口达570多处。其中,辽河180处,清河81处,太子河8处,浑河23处,蒲河38处,辽河、浑河、太子河中下游地区一片汪洋。据当时的辽东、辽西、热河、沈阳四个省、市(现辽宁省部分)统计,受灾人口94万人,死亡6000多人,受灾面积739.5万亩,成灾面积660万亩,倒塌房屋14.45万间,冲毁公路400公里,沈山、长大铁路中断行车40—50天。2、1960年特大洪水。196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辽西的大小凌河下游及东部的新宾等地降雨在100毫米以上,新宾达200毫米,酿成局部灾害。7月末到8月初,受持续少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及两次台风侵袭的影响,全省连续降雨。7月28日起,受台风影响,全省开始降雨,最大降雨区在辽东半岛的庄河、新金一带。8月初,东亚上空为平直的西风环流,连续有三个小低压槽影响辽宁,使浑河、太子河全流域及辽河部分地区出现了数次暴雨到特大暴雨。8月1日夜,辽北辽东地区普遍降雨,暴雨中心在抚顺,日降雨量达186毫米。8月2日夜至3日晨,辽河、浑河流域出现大暴雨,暴雨中心有2处,一处在太子河下游牛庄一带,一处在抚顺附近,中心最大雨量140毫米。8月3日夜至4日晨,浑河、太子河及浑江广大流域普遍降大暴雨、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本溪、辽阳、海城一带,本溪最大日降雨量达303毫米,这次特大暴雨,使浑河、太子河、浑江等东部主要江河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8月4日至5日,辽宁省又受到台风影响,虽然台风进入渤海湾后消失,但对鸭绿江下游及辽东半岛南部影响较大,暴雨中心在丹东市,日雨量达219毫米。1960年汛期发生的大洪水,由于大伙房水库充分发挥拦洪调洪作用,使沈阳、抚顺两座大城市免遭灭顶之灾,有效地减轻了浑河下游灾害。但仍然造成极其严重的灾害损失。本溪市内淹没面积达7.9平方公里,低洼处全部被淹,最大水深3米。辽阳市太子河水位超过高丽门堤顶0.8米,普遍漫堤,全市停电、停水,处于危急之中。浑河、太子河及其支流决口多处,洪泛区涉及太子河、浑河及辽河下游,辽宁中部平原区一片汪洋。鸭绿江沿江一带水深1.0—1.5米,大洋河两岸水深2—4米。宽甸县发生山洪泥石流1万多处。大连市沿海一带风大浪涌,最大风力10级,海水上岸淹没村庄农田,海上渔船碰损、下沉、翻没。据统计,全省受灾农田712万亩,受灾人口156万,死亡2190人,倒塌房屋17万间,堤防决口1067处,损坏船只529艘,沈吉、长大、沈丹及辽溪、溪田等铁路先后断道停运。3、1995年特大洪水。1995年汛期,辽宁省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暴雨范围广、来势猛、强度大,导致河流洪水猛增,水库水位陡涨。辽河、浑河、太子河三条大河百年来第一次同时发生大洪水;浑河出现有记载以来历史第一位大洪水;鸭绿江发生建国以来第一位大洪水;大伙房水库第一非常溢洪道、清河和柴河水库溢洪道建成几十年来第一次泄洪;辽河盘山闸、浑河浑河闸首次通过或超过设计泄洪流量;许多中小河流发生超标准洪水,漫堤决口。6月份进入汛期后,全省阴雨连绵。6—8月份,全省降雨日数达82天,其中7、8两月达57天。据水文资料统计,6月1日至8月10日,全省平均降雨508毫米,比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多43.1%。其中,铁岭地区平均降雨量508毫米,比多年均值高52%;沈阳地区平均降雨量549毫米,比多年均值多64%;抚顺地区平均降雨量793毫米,是多年均值的2.2倍;辽阳地区平均降雨量741毫米,比多年均值多73%;鞍山地区平均降雨量478毫米,比多年均值多42%;本溪地区平均降雨量771毫米,比多年均值多91%;丹东地区平均降雨量697毫米,比多年均值多73%;葫芦岛地区平均降雨量456毫米,比多年均值多56%。最大点雨量:浑河流域救兵站24小时475毫米,太子河流域歪头山站24小时393毫米,。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续出现3个大的降雨过程。7月25日—26日,全省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区降暴雨,各地土壤基本饱和,大部分水库达到或接近汛限水位。7月28日—30日,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铁岭、沈阳、抚顺、辽阳、鞍山、葫芦岛等市全部或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8月5日—7日,全省再次降中到大雨,东部山区降暴雨、大暴雨。连续降雨,造成浑河、辽河、太子河、鸭绿江流域先后发生大洪水。浑河流域发生超过1888年的特大洪水,为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大洪水。支流东洲河洪峰流量4210立方米每秒,干流大伙房水库最大入库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7日入库洪水总量17.13亿立方米。经大伙房水库调洪,沈阳站在左岸堤防决口情况下,测得洪峰流量5010立方米每秒,黄腊坨站洪峰流量4680立方米每秒,邢家窝堡站洪峰流量4360立方米每秒。如无大伙房水库调洪,抚顺站、沈阳站还原洪峰流量可达12700立方米每秒、13100立方米每秒,超过1888年的洪峰流量11300立方米每秒、11900立方米每秒。辽河发生仅次于1951年、1953年的大洪水,经支流清河水库、柴河水库调蓄,干流铁岭水文站洪峰流量4420立方米每秒,如无清河、柴河两座水库,还原流量可达7670立方米每秒,马虎山站洪峰流量4950立方米每秒,巨流河站洪峰流量4670立方米每秒,辽中站洪峰流量4600立方米每秒,六间房站洪峰流量4300立方米每秒,盘山闸洪峰流量4050立方米每秒。1951年、1953年辽河堤防到处漫决,因此,1995年巨流河站以下辽河干流洪峰为建国以来第一位大洪水。太子河流域也发生了大洪水,支流北沙河大东山堡洪峰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接近300年一遇标准。虽然尚未竣工的观音阁水库提前拦蓄洪水,加上参窝水库调蓄,但干流小林子站和唐马寨站洪峰流量仍达2800立方米每秒、2620立方米每秒。鸭绿江也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洪水。8月8日,干流水丰水库最大泄量18700立方米每秒,加上区间径流,荒沟站洪峰流量28500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888年、1935年的洪水,为历史上第三位大洪水。丹东潮位站洪峰流量3320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8.25米,远远超过1960年大洪水。由于浑河、鸭绿江干流及大量中小河流发生超过堤防保证流量的特大洪水,多处漫堤决口,泛滥成灾,浑河、北沙河之间,浑河、蒲河之间,浑河、太子河之间以及鸭绿江沿江一带的洪泛区汪洋一片,最大淹没水深达5米,给全省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据汛后核实统计,全省有73个县(市、区)、798个乡镇、7474个村、672.24万人受灾,98.5万人被洪水围困,紧急转移138.4万人,损坏房屋57.8万间,倒塌房屋33.6万间,死亡116人;受灾农田1624.5万亩,成灾1221万亩,绝收577.5万亩,毁坏耕地100.5万亩;全停产工矿企业11947个,部分停产工矿企业13289个;水淹油气井948口;铁路中断11条次、2840小时,公路中断1006条次;冲毁铁路桥涵49座,公路桥涵3979座;毁坏铁路路基3.44公里,公路路基4500公里;中断供电线路491条次,损坏输电线路2.55万杆、1954公里,损坏通讯线路3.22万杆、2048公里;损坏大中小水库338座,其中大中型水库41座,小(一)型水库72座,小(二)型水库225座;损坏堤防4325公里、护岸3278处、水闸1102座、渡槽567座、桥涵6585座、机电井8405眼、水文设施16个、机电泵站1234座、小水电站42座;堤防决口4037处、2385公里,渠堤决口3146公里,冲毁塘坝1342座;教育、医疗卫生等其它行业也遭受严重损失。全省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47.2亿元。

二、涝灾

建国以后,辽宁涝灾频繁发生,自1950年到1986年的36年中,有22年发生不同程度涝灾。大体是“三年两涝”。较大涝年有1951、1954、1964、1969、1974、1975、1985、1986年,其中1954、1964两年全省涝灾面积都在700万亩左右,粮食减产幅度大大超过涝年减产15亿公斤左右的平均值。分析涝区的气候、水文、土壤资料,大致可以归纳出五方面涝灾成因。一是降雨。辽宁大暴雨多发生在7-8月份,受华北气旋影响,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因此,汛期暴雨是造成涝灾的主要因素。二是承泄河道水位高,内水排不出去。由于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在承泄河道上,造成河床逐年淤高,河道壅塞,汛期水急量大,涝区内水下泄不畅,这在辽河、柳河流域尤其明显。三是土壤质地粘重,入渗能力低。涝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一遇暴雨渍涝成灾。四是工程老化失修,大量排涝工程运用多年,坏损严重,出现涝情,很难及时将内水排出。五是部分涝区尚未达到治理标准。全省1501万亩易涝耕地中,治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的1118万亩,5年一遇的272万亩,低于5年一遇111万亩,还有26%的易涝面积没有达到规定标准。

旱灾

辽宁省地处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四季气候差异显著,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全省各地区的降水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蒸发量也有较大差别,所以各地干旱程度有所不同。西北地区处于西风带内,地势为由蒙古高原倾向辽东湾和松辽平原的斜坡,气流下坡则易产生下沉运动。较大的降水锋面和低压系统经过此地时,降雨会明显减少或无降水,因此西北部成为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正常年降水量仅有450毫米,而水面蒸发能力则达1100-1200毫米,朝阳、阜新地区和锦州部分地区常年出现干旱。而东部山脉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气流上坡,使带来的较大降水的锋面受地形的抬升,产生强大的降雨,使千山东侧、鸭绿江下游正常年降水量达1200毫米,而水面蒸发量只有600—700毫米,故丹东、本溪、抚顺等地区基本不旱。按照各地干旱机率,参照气象、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及水文地质等条件,结合各地实际出现的旱情,可将全省分为三类旱区。第一类旱区在辽西山丘区、辽南区、辽北低丘平原区,为较重干旱区,干旱机率为52—72%;第二类旱区在辽西走廊区、辽河下游及辽南低丘平原区,为一般干旱区,干旱机率为15—55%;第三类旱区在辽河下游平原涝洼区、辽东山区,为基本不旱区,干旱机率为13—22%。

一、历史发生的旱灾次数、频率及规律

辽宁省的旱灾,历史上早有记载。如魏太和十一年(487年)“义县春夏大旱,牛疫民死”。金天辅二年(1118年)“锦县、锦州、兴城大旱,大饥,民削榆皮食,继而人相食”。1280年“辽阳诸州旱。”明正统九年(1444年)“水镇久旱,辽东大旱”。连续三年出现旱灾的有明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1556年—1558年),史书记载1556年“辽阳春、夏旱;辽东、沈阳等地,水旱灾。”“锦州各地水、旱、虫灾,免粮。”1558年“绥中、兴城大旱,岁欠收,人食树皮、糠、刮台泥作粉以啖,民多死”。清代自顺治以来,较大旱灾有:顺治三年(1646年)“建昌五月大旱,秋后乃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盛京等处“自春至夏,五月无雨,尚未播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开原、铁岭、广宁、法库、新民、黑山、抚顺、锦县、宁远、义州旱灾”;咸丰五年(1858年)“奉天夏秋大旱。昌图秋不雨,岁大饥。绥中、建昌旱”;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天所属境内夏秋之交亢旱,凌源、锦县、义县旱”。中华民国期间,有1919、1920、1939、1940年4次全省性的大旱。根据《华北、东北五百年旱涝史料》和建国以来各市的资料,对近代208年来(1791-1998年)的旱灾进行综合统计,全省性大旱、部分地区干旱、局部地方干旱共94次,其中较大旱灾18次。按时代划分:清朝(1791-1911年)共121年,发生大小旱灾30次,其中较大旱年(1807、1852、1858、1863、1885、1902年)6次。中华民国期间(1912-1948年)共37年,发生旱灾24次,其中较大旱年(1919、1920、1939、1940年)4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发生旱灾40次,其中较大旱年(1957、1968、1972、1982、1988、1989、1997、1998年)8次。不同地区出现旱年的次数也不同。建国50年来(1949-1998年)的50年中,朝阳市出现旱年32次,锦州市出现旱年29次,大连市出现旱年33次,丹东、抚顺等东部地区平均3年左右出现1次旱年。在年际上,连续干旱的年份也很突出。建国以来,全省连旱3年(1987-1989年)、连旱6年(1968-1973年)、连旱9年(1957-1965年)和连旱10年(1975-1984年)的各1次。连旱5年(1951-1955年)(1991-1995年)2次。在连续干旱年中,有的是春旱,有的是春夏旱,有的是春夏秋全年旱。据建国后历年旱情资料统计,春旱占39.4%,夏旱占30.3%,伏旱占21.2%,秋旱占9.1%。此外,也常出现“西旱东涝”或“先旱后涝”的局面。根据降水量系列资料,结合旱情记载,进行综合分析,初步认定辽宁省有以下干旱规律和特点:一是交替性,二是区域性,三是季节性,四是连续性,五是周期性。

二、建国以来典型干旱年

1、1957年干旱。主要发生在锦州、朝阳、阜新、大连营口等地区。春旱严重,部分地区又发生夏旱。绥中县5月份仅降雨6.7毫米,6月份兴城、乌金塘、锦州分别降雨1.7、4.9和7.6毫米。锦州6月份连续18天滴雨未下,朝阳5月1日至6月20日,仅降雨30.2毫米。大连地区5—6月份连续40天未下雨。熊岳6月21日至7月20日,仅降雨28.5毫米。全省农田受灾面积899万亩,成灾面积449万亩。连同其他自然灾害影响,较前两年粮食平均产量全省减产9.5亿公斤,占14%,其中锦州、大连、朝阳和阜新分别减产24%、18%、16.9%和16.7%。2、1968年干旱。全省除丹东地区外,其他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夏、伏旱。大部分地区从年初至7月份未下透雨。朝阳5月份连续28天没有下雨,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53毫米,7月11日至8月10日正是玉米抽穗的关键时期,仅降雨7.5毫米。锦州5月1日至6月20日,仅降雨75.3毫米,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65.5毫米,7月21日至8月10日只降雨8.3毫米。阜新、沈阳、台安、熊岳、大连7月21日至8月10日分别降雨10、11.6、10.4、7.4和5.6毫米。7月至8月各地的水面蒸发量超出常年平均值,各河的年径流小于常年径流量。大凌河朝阳站年径流量为常年的38%,小凌河锦州站为23%,绕阳河东白城子站为24%,六股河绥中站为29%,碧流河小宋家屯站为36%。全省农田受灾面积652万亩,成灾面积226万亩。朝阳减产粮食15.6%,阜新减产13.5%,锦州减产17.8%,大连减产3%。3、1972年干旱。1971年秋季至1972年7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区雨水稀少。朝阳地区5月1日至7月17日降水量比常年少70%。大凌河朝阳站7月18日几乎断流。锦州地区全年降水量346.2毫米,为常年的60%,蒸发量为常年的120%。绕阳河东白城子站汛期河水断流。大连5月初至6月20日降雨36.4毫米,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26.8毫米,登沙河全部断流。农作物旱死8.6万亩,果树旱死8.61万株,蔬菜旱死1.12万亩。7月中旬市区有15个工厂、街道因干旱断水一周。朝阳、锦州、阜新地区春、夏、伏、秋连旱,大连及营口南部,夏旱严重,其他地区也有春旱或夏旱发生。全省农田受灾面积2620万亩,成灾面积1516万亩,粮食总量67亿公斤,较前两年平均产量减产16亿公斤,占19.3%。其中,朝阳减产46.5%,锦州减产22.4%,阜新减产19.4%。大连减产16.3%。4、1982年干旱。全省2月份至4月份基本无雨,大部分地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5月初降一场中雨,旱情有所缓解,但出苗后又持续40天无雨。6月中旬以后,连续出现高温天气,发生大面积夏旱。8月8日至9月18日,锦州、朝阳、阜新和铁岭北部地区40天无雨,发生严重秋吊。全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2米,朝阳地区下降最多的达4-5米。辽河巨流河站汛期流量0.55立方米每秒,为1934年以来同期最小值。浑河下游7月23日至8月8日断流。绕阳河中上游6月4日至7月15日干涸41天。全省有250万人、61.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盘山县水田因旱无水没插秧的8万亩,插秧后干死的18.6万亩。昌图死苗3万多亩。全省旱死果树70万株,接近干死的150万株,旱死棉花5.86万亩。盘山县辽河化肥厂,因辽河下游断流停产两次,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全省农田受灾面积2642万亩,成灾面积1856万亩,减产粮食15亿公斤。5、1987年至1989年,连续3年干旱,1989年发生全省特大干旱。1987年,发生夏旱和伏旱。7月11日至27日,营口、鞍山、辽阳、阜新、盘锦及铁岭西部降雨量11-13毫米,大连市6月7月降雨是正常年的一半。进入8月上旬,降雨量更加减少,辽西、辽北,30厘米的土壤含水量仅10%左右。全省农田受灾面积1568万亩,成灾面积1354万亩,减产粮食13亿公斤。1988年,辽西、辽南地区5月份降雨量2-10毫米,朝阳、阜新、大连出现春旱。7、8月份又连续出现无雨日,叶柏寿、锦州41天,后新丘31天,福德店15天。1988年严重的伏旱,使全省农田受旱面积达到2241万亩,成灾面积1510万亩,粮食减产10亿公斤。1989年,是连续干旱的第三个年头。从1988年11月至1989年2月雨量稀少。辽河以东、以南地区降雨15-40毫米,以北地区降雨2-15毫米。10厘米土壤含水量7-13%,20厘米土壤含水量11-16%。7月份沈阳、海城、朝阳地区17天没有下雨,8月份雨量又偏少。全省受灾面积4068万亩,成灾3560万亩,减产粮食37亿公斤,水果减产30万吨,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6、1997年干旱。全省14个市除盘锦市外,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春、夏、伏旱和秋旱极为严重。据统计,从1月初到8月2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37.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387.4毫米少38.7%;5月至7月全省平均降水量222.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340.7毫米少34.6%,其中西部地区平均降水量156.7毫米,比多年均值291毫米少46.2%;中部和北部地区平均降水量212.7毫米,比多年均值367.5毫米少42.1%。更为严重的是,6月中旬以后,全省高温天气持续近两个月,辽西、辽南地区大于30℃的高温天气达50多天,最高气温达35℃,并伴有3至4次的干热风,致使地表水和土壤水份大量丧失,部分河道断流,水库干涸,辽西、辽中、辽北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米,严重的下降3-5米。朝阳市5月10日测墒,1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4.1-7.1%,10—2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6.8-8.7%,20-3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4.4—10.5%。7月27日测墒,西部地区1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5—8%,10—20厘米土壤含水量8—10%,旱情严重的彰武、法库、康平等县土壤含水量不到6%。辽河福德店6月28日至7月22日曾4次断流,巨流河7月15日至17日断流。绕阳河东白城子7月11日-27日两次断流。全省23座大型水库蓄水41.08亿立方米,比1996年同期减少23.08亿立方米。担负中部地区水田供水的七大水库蓄水量仅25.27亿立方米,其中有3座水库水位低至死水位。5月25日统计,全省春旱耕地面积1648万亩;6月29日夏旱面积2380万亩;8月1日伏旱面积2012万亩;8月11日秋吊面积1084万亩。全省作物受旱面积2380万亩,成灾1744万亩,减产粮食40亿公斤。全省果树因旱减产6.8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8.46亿元。

?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收藏词条至个人空间

互动百科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

























1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