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海水入侵
2020-03-09 | 阅:  转:  |  分享 
  
海水入侵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多义词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地球科学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源于“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动力平衡的破坏”。海水入侵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土壤盐渍化,灌溉机井报废,导致水田面积减少,旱田面积增加,农田保浇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加。最严重的会导致工厂、村镇整体搬迁,海水入侵区成为不毛之地。

目录[隐藏]

?简介

?原因

?表现

?参考资料

海水入侵-简介

?

中国海水入侵主要出现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海南、广西9个省份的沿海地区。最严重的是山东、辽宁两省,入侵总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公里。

海水入侵-原因

?

海水入侵谁之过

海水入侵

2009年2月,深圳红树林保护区水塘里的鱼大量死亡,包括最耐活的鲶鱼。鱼塘的工人阿桂认为是“水太咸了,风浪把海水赶进了池塘”。

而深圳相关水务人员分析,由于大量水井非法私采地下水,造成深圳地下海水入侵严重,海水入侵到深南大道附近已形成了“地下咸潮”,与海湾仅隔一片红树林和两米堤坝的鱼塘岂能幸免。

所幸的是,深圳没有形成连片的大面积海水入侵地段,因为地下水的开采量还不算太大,另一方面,南方多雨,有大量降水补给地下水。

事实上,海水入侵正在成为沿海地区的“公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生活用水造成很大困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学界的基本判断是,海水入侵造成的对环境与人体的危害已由潜在变为现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表示:“现在每个地方情况都很严重,不单单是深圳海水入侵,华北更严重。”华北平原环渤海城市带,是一个经济强劲发展并拥有2亿居民的地区,城市经济年增长率高达11%。但同时,这些城市周边的江河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不断萎缩,不少湖泊被污染成酱油色。城市发展越来越依赖地下水资源。

有限的地下水资源与日益膨胀的需求间产生了严重矛盾

海水入侵

以山东滨州为例,滨城区教师王素青带着学生作地下水使用调查,发现该市商家滥用地下水情况极为严重。对此,中国地质监测院吴爱民博士称:“山东滨州地下就是一个漏斗,北方几乎每个地下水超采城市就是一个漏斗。”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漏斗群几乎已遍布全国。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祜说,中国水资源总体状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中国南方约有占全国68%的地下水量和36%的农地,而北方占全国64%的农地却仅有32%的地下水。

“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超采率大于150%。像华北地区过去超采的地下水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刘昌明说。刘介绍现在华北缺水300亿-400亿立方米。

这被学界认为是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分析称:“淡水抽水量超过了它的补给量,使海岸带附近地下水‘水头’不断下降,出现了淡水体的‘水头’低于附近海水‘水头’的现象,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水动力平衡被破坏,导致咸淡水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就会出现海水入侵。”即海水入侵是源于“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动力平衡的破坏”,自然因素只是对海水入侵起一定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气候变暖“助纣为虐”

老北京们往往这样讲述有关水的记忆,“过去在北京城周边随便一打井就有水,现在河里的水都干了”。

北京缺水,天津更缺水。天津是中国最饥渴的城市之一。北京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到300立方米,天津则是160立方米。天津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主要靠外调的滦河水和黄河水,但外调水的供应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京津地区的用水窘境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北方气候变暖,降水量逐年减少。

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莱州湾沿岸地区遭遇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1976-1989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趋于减少,加剧了海水入侵的程度,现在渤海湾沿岸是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

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到,渤海湾的许多沿海城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还是汪洋一片。如今,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大陆河流夹带着大量泥沙,在渤海湾里堆积出的广阔区域,因为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淡水,造成海水大举反攻。

海水入侵

据国家海洋局监测结果显示,辽东湾和莱州湾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大、盐渍化程度高。辽东湾北部及两侧的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的面积已超过4000平方公里,其中严重入侵区的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属于辽东湾的盘锦地区海水入侵最远距离达68公里。莱州湾海水入侵面积已达2500平方公里,其中莱州湾东南岸入侵面积约260平方公里,莱州湾南侧(小清河至胶莱河范围)海水入侵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公里,其中严重入侵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莱州湾南侧海水入侵最远距离达45公里。

全球气候变暖,莱州湾沿岸成为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大的地区(9.3mm/a)。

2009年初,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显示,去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为近10年来最高,比2007年高了14毫米。

研究表明,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20厘米,上海次之,为12厘米,辽宁、山东、浙江都超过了10厘米,福建、广东较低,为5到6厘米。总体趋势为“北高南低”,天津沿岸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上升较快,福建和广东沿岸上升较缓。

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有这样一种预测,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约10至40厘米,2050年将上升约30至60厘米,2100年将上升约40至90厘米。”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王诗成认为,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中国沿海,尤其是几个三角洲地区,都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陆地地面严重沉降,这恰恰加剧了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造成这些地区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远大于全球速度。随着海平面的升高,海岸工程防护标准被迫一再提高。中国20世纪按照“百年一遇”设计的防潮工程,目前已经无法抵御海洋大潮的影响。如今,天津地区遭遇温带风暴潮时,会出现海水淹没码头货场的现象。

随着海平面升高,还会引起海水入侵,增大潮水沿河流的上溯距离,从而加剧海水入侵。

被海水侵害的农业需“解渴”

海水入侵是人为活动强烈干扰自然生态系统而诱发的缓慢发生而又长期危害的人为自然灾害,具有隐蔽、多变、难治理的特点。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其直接危害是造成农业水土生态环境的恶化。

海水入侵-表现

?

海水入侵

渤海呈“C”字型,深嵌入中国北方大陆,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北方的“金项链”华北平原的小麦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但是种植如此多的小麦消耗掉了巨量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有科学家认为,应当限制这些迅速城市化地区的农业发展,以保护濒危的地下蓄水层。

现在的研究很少涉及海水入侵发生的环境背景及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的影响。

烟台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刘贤赵教授研究认为,频发的海水入侵已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给入侵区表层水土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壤水分降低、肥力下降、土壤中的水分与营养元素很不稳定、微生物活性减弱。

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倚重于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环境的代价亦恶化农业的环境与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已开始显现。

海水入侵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土壤盐渍化,灌溉机井报废,导致水田面积减少,旱田面积增加,农田保浇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加。莱州市自1989年以来,80%以上的耕地质量退化,全部水田改为旱田,保浇面积占可灌溉面积的百分数由1986年的70%下降到1995年的61.56%。

据调查,莱州市滨海平原区,该区土地质量较高,80%以上是吨粮田,受海水侵染后地下水质咸化,1.81万hm2粮田受到危害,其中0.83万hm2变成了低产田,0.13万hm2成了不毛之地,年减产粮食0.75万kg。龙口市海水入侵区过去是农业高产区,海水入侵后,多数农田减产20%-40%,重者达50%-60%,个别为80%甚至绝产。

据了解,由于海水入侵后缺少淡水资源,莱州市被迫利用微咸水进行农业灌溉,目前已在当地18个自然村推广,改种的50多个耐盐植物品种已产生了经济效益。

从2000年开始,南京农业大学承担的国家863海洋领域《海岸带盐生经济植物中试与产业化》课题,选择在莱州进行试验。课题研究组在莱州市建立了立体式综合试验模式,确定了小麦、油葵、鲁梅克斯(饲草)、菊芋(俗称鬼子姜)等主要中试品种。

山东的昌邑、寿光、寒亭受海(咸)水入侵影响,由以前的全国百强县变成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海水入侵造成的上述经济损失是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达的。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海水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大。最严重的会导致工厂、村镇整体搬迁,海水入侵区成为不毛之地。

海水入侵-参考资料

?

[1]网易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605/07/5B1ELSGP000125LI.html

附图

上传图片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收藏词条至个人空间

本词条内容有价值0互动百科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

参考资料:

1.网易



李明川

编辑词条多义词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中国近代书法家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

目录[隐藏]

1人物简历

2主要业绩

李明川-人物简历

?

李明川,高级农艺师。男,1958年10月生,山东省郓城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地山东学院土壤农化专业,分配到山东省逐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工作至今,现任科长。兼任山东省生态农业技术指导专家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李明川-主要业绩

?

在农业环境管理、生态建设、海水入侵灾害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参加负责制定了“中国山东莱洲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由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列为国际减灾支持项目;“海水入侵防治试验研究可行性报告”由国家计委列为“8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重点科技项目,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农业环境保护指南-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释义》(主编)、《生态农业模式与效益》(副主编)、《山东省莱洲湾地区海水入侵综合治理规划》(副主编)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40篇。??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附图



地面沉降

编辑词条多义词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中国地质四字地质学术语地球科学地震学术语灾难环保名词环境工程自然灾害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目录[隐藏]

1地面沉降

2正文

3配图

4相关连接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

?

?

地面沉降-正文

?

大面积的地面下沉现象。造成地面沉降的自然因素是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表土壤的自然压实;人为的地面沉降广泛见于一些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大城市和石油或天然气开采区。最强烈的地面沉降发生于美国长滩市威尔明顿油田,其最大累积沉降量达9米。中国的上海、天津、西安、常州等城市也先后发现地面沉降。世界上地面沉降问题的发现,约始于20世纪初。有关上海地面沉降的报导最早见于1921年,到1965年在市区已形成了一个碟形洼地,其中心处的最大沉降量达2.63米。地面沉降会对地表或地下构筑物造成危害;在沿海地区还能引起海水入侵、港湾设施失效等不良后果。人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液体或气体,致使贮存这些液、气体的沉积层的孔隙压力发生趋势性的降低,有效应力相应增大,从而导致地层的压密。基于上述机制,上海于1965年以后,采用人工回灌方法,使地下水位回升、地面部分回弹,比较成功地控制了地面沉降。

?

地面沉降-配图

?

?

地面沉降-相关连接

?

海水倒灌

编辑词条多义词参与讨论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目录[隐藏]

1什么是海水倒灌

2出现原因

3海水倒灌的危害性

4解决海水倒灌的措施

海水倒灌-什么是海水倒灌

?

海水倒灌: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海水入侵:海水经地下到达陆地。

海水倒灌,这是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的问题。其成因主要取决于地质结构、岩层密度和取水量。地下水的过分开采,也是引发海水倒灌的重要因素。在许多城市和工矿区,地面来水不够用,就打井抽取地下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采取地下水的量越来越大,而地下水的自然补充和恢复又跟不上,如此入不敷出,天长地久就形成一个地下水面以城市和工矿区为中心,中间深,四周浅的大漏斗。早年井水离地面不过两三米的地方,如今井深60米也不见水了。更严重的是,超量开采地下水,还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开裂、倾斜,影响安全。目前,全国已形成漏斗区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北京市的面积。土壤中含有水层,人类过度开采,导致水层消失,那么那一部分就是空的了,形成了漏斗区,在未来的某一天要么海水倒灌,要么地表下沉,结果还是海水倒灌,大陆成孤岛,成礁石,最后消失在大海中。

海水倒灌-出现原因

?

1、地势低平地区遇到潮汐、巨浪时;

2、季风气候内河流的入海口:夏季河水海水水位相等,冬季,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

3、喇叭型河口处。(钱塘江大潮)

海水倒灌-海水倒灌的危害性

?

水中氯化物含量超过600、800、1200毫克/升,蔬菜就要20%、40%、60%减产。氯化物超过1000毫克/升以上,土质就要板结,地表白茫茫一片。其中,氯化物超过500毫克/升,西红柿个头小,口感差,产量低,白菜就要烂心。超过1000毫克/升,黄瓜就要绝收。蔬菜尚且如此,这样的水摄入人体,将会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更是可想而知。不仅如此,水中盐度高,生产设备容易氧化,对工业生产同样造成威胁,甚至影响到招商引资。

海水倒灌-解决海水倒灌的措施

?

首先、最关键的是要严控地下水开采量。制定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的保护规划,以恢复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工业用水提倡循环利用,农业要加大节水型新技术灌溉设施建设。

再者,要支持截流、截潜和集雨工程,增加地表水蓄水量,增强地下水补给量,让淡水资源最大程度在内陆消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编辑词条多义词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期刊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性期刊。该刊1991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传播地质灾害与防治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以推动该领域科技创新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方向.是中国国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地质环境方面的权威性刊物,深受国内外同类专业人士的赞赏和喜爱。

目录[隐藏]

1简介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简介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创刊于1991年。是经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准,由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协办,反映地质灾害学科,并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专门登载有关自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黄土湿陷、粘性土胀缩、冻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矿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规律、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

该刊物是中国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威性刊物。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9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