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基建,冷静点

 恬淡闲适 2020-03-09
新基建,冷静点

“新基建”不是新概念、新提法。2018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就明确过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谁能想到,过去一年不冷不热的新基建,突然就火了。

根据多个媒体的报道,统计目前各省市公布的2020年计划总投资额,已经接近40万亿。而且各地列出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基建投资仍是重要部分。其中河南、广东、四川、江苏、福建和山西今年的投资计划规模均超过5000亿元,最激进的是云南省,计划推出的525个重点项目的规划总投资达5万亿元,然而去年云南省名义GDP只有2.3万亿。

新基建为什么会火,已经被讨论烂了。无非是基建的投资乘数比较大,带动GDP的效果好,产业投资链条长,受益企业多,吸纳就业能力强。

可这些优点,说的都是传统基建,不是新基建。

哪怕是对中国经济最乐观的经济学家,也同意这个观点:传统基建热了10年,除了留下地方债这个烂摊子,投资的边际效应已经大大降低。牛津大学曾经对中国95个公路和铁路项目做过一个研究,结果显示:近一半项目的成本收益率是低于1的。简单说,这95个项目中的一半在运营生命周期内是赔本赚吆喝。

当然,单独核算单个基建项目的投资收益,太过于简单粗暴,基建本身具有经济拉动的延长效应。可哪怕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投资的边际效应也一样不乐观:过去10年间,三驾马车中的投资,与GDP之间的比例一直在45%左右,但如今,GDP增速已经从2010年的10.6%,下降到去年的6.1%了。

这表明钱没少花,但是不出效果了。

正是传统基建“搞”不动了,才有了这次的“新基建”。然而“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不像传统基建,只要有祖国的大好山河,就可以“狂魔”精神漫山遍野的施展魔法,这些产业比传统基建更依赖人才配套等软环境,同时产业链却没有传统基建长。

细看各地政府打着“新基建”口号的投资计划会发现,动辄万亿的投资计划中,真正的“新基建”项目占比并不大。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新基建项目在逾17万亿元PPP项目库中占的比例很小,不足1000亿元,占比只有0.5%。

不过,与新基建效果如何相比,当下更值得讨论的是,目前统计口径已经飙升到“40万亿”的新基建投资规模,钱究竟从哪里来?

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去年财政收入增速创了1988年以来新低,收支缺口扩大近3成,几个主要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的收入增速,全部断崖式回落。其中增值税同比去年增速下降7.8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收入更是由去年增长15.8%,回落到今年的下降25.1%。如果叠加上疫情这个新状况的影响,今年中央财政状况只要跟去年齐平就算好消息。

中央没钱,地方更穷。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土地财政,然而去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较上一年回落20个百分点还多,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从34.2%,降到了去年的11.4%。

地方债规模倒是可以增加,可是前面的窟窿没填好之前,能增加多少是有定数的。2018年的时候,IMF测算的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是30.9万亿,偿还期均集中在2020~2024年的五年。刘尚希去年年底透过底,大概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有10%的增加,照这个数值计算,能增加的部分,跟现在几十万亿的热火劲儿之间,还差着不少。

当然也可以指望民营资本参与,只是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这是个产业链短,投入大,科技门槛高的领域,能咬牙参与的民营资本,扒拉着手指头算得过来。何况民营资本已经过了两年苦日子,数数儿之前,怕还要先剔掉那些有心无力的。

总的来说,过去多年的高增长带来一种坏影响,就是老让我们觉得世界上存在某种灵丹妙药,一用上就经济腾飞,弯道超车,火箭逆转。可经济奇迹可遇不可求,能都让我们碰上?

不过保持乐观总归是有好处,至少炒股的卖房的已经先热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