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圈鼻祖级细节控,“油画之父”扬·凡·艾克

 夕阳红老来少啦 2020-03-09
最近,比利时根特博物馆(MSK)举办了一场名为“凡·艾克:光学革命”的艺术大展,以向这位伟大的尼德兰艺术家、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人物致敬。 这将会是有史以来关于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这位神秘的“油画之父”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展览。同时,由凡·艾克兄弟共同创作的《根特祭坛画》首次出借展出。
要知道,无数博物馆争破头就只为藏有一幅扬·凡·艾克的作品。他的作品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一样,是有市无价的。这些年代久远珍宝级的画作十分脆弱,在平时这些收藏机构也从不外借。想看?请自己来!
▲ 扬·凡· 艾克《带喷泉的圣母》c.1439,19x12cm,比利时皇家安特卫普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这次展览却破天荒地借到了来自世界各地60家艺术机构馆藏的作品,其中不乏像梵蒂冈博物馆、马德里国立普拉多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世界范围内重量级的博物馆。策展人约翰·德·斯梅特(Johan De Smet)也表示,这可能是“一生只有一次的艺术盛宴”。
▲扬·凡·艾克《Baudouin de Lannoy肖像》c.1435,柏林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备受全球瞩目的画坛殿堂级人物到底什么来头?他为何在艺术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一席之地?小编今天就来扒一扒!
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者
1385年,扬·凡·艾克生于历史上一个叫尼德兰(the Netherlans)的地区,在如今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塞克城。尽管大部分人只听说过更靠近南方的“翡冷翠”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期,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尼德兰也是欧洲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着非常辉煌的成就。
▲中世纪后期尼德兰地区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5世纪的时候,这块土地上有一个以专门的画派——尼德兰画派。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大多保留了中世纪时期哥特式艺术的绘画风格,他们喜欢创作祭坛画、细密画和木板画,作品带有非常浓郁的宗教气息。大体风格是严肃的、静穆的。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扬·凡·艾克就是尼德兰画派的奠基者之一。
▲ Robert Campin《St Veronica》局部 c.1444,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直以来,扬·凡·艾克都是一个神秘人物,我们只能通过全球现存的20件(组)作品和一些零碎的生活资料来了解他。1422年间,他成为了约翰伯爵(Jean sans Peur)的宫廷画师,负责一些肖像定制和建筑装饰的工作。此时他已经是海牙地区一位大师级画家。
在约翰伯爵去世后,1425年扬·凡·艾克被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Philip the Good)聘为宫廷画家,这位伯爵十分赏识他,后期还给他委派过些机密任务,充任使节出使过葡萄牙等地。
▲ 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c.1450,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这样的履历似乎在大师多如牛毛的文艺复兴时代仍然不够抢眼,扬·凡·艾克又是如何逆袭成为影响整个西方艺术发展方向的大师呢?小编继续往下扒~
被誉为“油画之父”
名垂艺史的艺术家众多,为何扬·凡·艾克被誉为“油画之父”?想要搞清这个问题,那就先要了解一下油画是什么。
油画油画,顾名思义是要用“油”这种媒介来画。不管是早期人们使用矿物质颜料,还是19世纪后流行起来的锡管罐装颜料,这“油”都是关键。
▲乔托《哀悼基督》c.1303-1306,183X198cm,帕多瓦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早期并不存在油画,当时欧洲艺术家创作的壁画主要都是蛋彩画(Egg Tempera)。蛋彩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画法,画家在作画时会用到蛋黄或者蛋清调和颜料,蛋彩的调配和绘制技巧非常复杂,调和的“秘方”也很多,几乎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独门配方。
▲弗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圣母领报》c.1426, 194x194cm,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同的配方和使用方法能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当时的艺术家们都像科学家一样热衷于实验新画法,成果有好有坏,许多画作在完成后没几年就出现脱落、掉色、褪色等等毛病。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局部,c.1494-1498,420X910cm,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扬·凡·艾克想到了用蓖麻油调和矿物颜料粉末的做法,最终实现了这一伟大的变革。用蓖麻油调和颜料,最大的好处是颜料在油中不会迅速干掉,这么一来,画家在作画时就有了更多表现空间,并且能够对画面的细节进行精致化的处理。而颜料经由油性搅和更易于上色,色彩饱和度得到大大提高。
比如扬·凡·艾克的代表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是利用“新画法”所绘制的作品。蓝、绿、红等颜色拉开了视距,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人物的服饰、头顶的吊灯、地上的拖鞋、小狗身上的绒毛等等,都被描绘得十分精细有质感。
▲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c.1434,82x59.5cm,英国国家美术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局部c.1434,82x59.5cm,英国国家美术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幅画最令人惊叹的是暗藏在背景墙上的“玄机”。扬·凡·艾克画了一面造型奇特的镜子,外框每个小圆圈内描绘了耶稣受难的内容,在镜子的上方是艺术家的签名:"Jan van Eyck was here"。再仔细看镜中影像,艺术家竟把自己与阿尔诺芬尼夫妇也画了进去!中间穿蓝色衣服的就是扬·凡·艾克本人。要知道,这绝对是早期创作蛋彩画不敢想象的精细程度。
再看看这幅木版油画《天使报喜》,看官们第一眼是不想说:“小编你逗我?这明明就是两尊雕塑!”,然鹅,这的确是油画!是油画!是油画!扬·凡·艾克在人物的处理上模仿了雕塑的质感,画框部分则采用了当时一种被称为“视觉陷阱(Trompe-l'il)”的绘画技巧,给观者造成极其真实的三维空间既视感。由此可见,油画之父不仅画得像“显微镜”,视觉游戏玩得也挺溜!
▲扬·凡·艾克《天使报喜》每面39x24cm c.1433-1435,马德里国家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扬·凡·艾克高超的油画效果可谓震惊了许多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家们,除此之外,他还是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人物。他在油画上对绘画技艺的创新以及对传统绘画观念的突破,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油画之父”。
“油画之父”不止一位?!
小编前文提到珍藏于比利时根特圣巴蒙教堂(Saint Bavo's Cathedral)的“不动产”《根特祭坛画》将在展厅的“C位”出现,这也是这组祭坛画在历史上首次离开圣巴蒙大教堂展出,也许是最后一次出借。
▲休伯特·凡·艾克、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关闭时)c.1415-1432,350x228.5cm,根特圣巴蒙教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特祭坛画》是现存最早的带有签名的尼德兰画派作品,它是一组多翼式“开闭形”的祭坛组画,外部绘有8幅,祭坛内部还藏有12幅画作。这组祭坛画通常只有在节日庆典和礼拜盛会时才会将两翼打开,这次能够亲临展览现场的观者们能够近距离欣赏到内层12幅画作,真真让小编无比羡慕啊!
▲休伯特·凡·艾克、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打开时)c.1415-1432,350.5cmx457.2cm,根特圣巴蒙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特祭坛画》完成于1415年至1432年之间,最开始是胡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应当时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Jodocus Vyd)之邀,为圣巴蒙教堂专门绘制一组祭坛画。所以接下这个订单的画家并不是扬·凡·艾克。那么,胡伯特·凡·艾克又是谁?
▲埃德米·德·布洛诺瓦(Edme de Boulonois)创作的胡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的木刻肖像,十六世纪中叶,图片来源于网络
机智的看官们看名字应该都能猜到了,胡伯特是扬·凡·艾克的兄弟。
▲目前已知的另一幅经胡伯特·凡·艾克执笔的作品《The Three Marys at the Tomb》,大约在1410年至1420年之间,之后由另一位画家完成,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显示,胡伯特·凡·艾克画了十年后不幸离世,剩下的工作落在了扬·凡·艾克身上。至今,艺术界对《根特祭坛画》哪些部分是由胡伯特完成,哪些部分又是出自扬·凡·艾克之手,也没有准确的定论。无论如何,兄弟俩完成的这幅《根特祭坛画》让扬·凡·艾克名声大噪,他可以说是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羔羊的颂赞》c.1432,137.7 x 242.3cm,圣巴蒙大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这幅杰作给扬·凡·艾克带来了许多荣誉,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哥哥的付出。如果我们今天去看《根特祭坛画:羔羊的颂赞》时,还会在画框的外侧发现一段铭文,铭文内容向众人表达了这组祭坛画由胡伯特·凡·艾克起笔,他的弟弟扬·凡·艾克于1432年完成全画。就是这行简短的文字却透露出弟弟对哥哥的敬爱之情。
因过于“惹人爱”历经磨难的神作
《根特祭坛画》一向被视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它还是根特市最独特的一张城市名片。这组传世佳作自从完成后就历经磨难,不是招损于火灾,就是被侵略者掠夺,要么就是被盗, 至今仍有一块没有被寻回。从2012年10月这幅画开始了长期的修复计划,近期《羔羊的颂赞》部分已经修复完毕,小编看完图其实有种一言难尽的赶脚~
▲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羔羊的颂赞》局部c.1432,137.7 x 242.3cm,圣巴蒙大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幅盖世杰作为何如此招人喜爱呢?《根特祭坛画》的题材取自《圣经》,在外部板的8幅画中,中间部分描绘了圣母领报的场景。
▲休伯特·凡·艾克、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关闭时局部)c.1415-1432,350x228.5cm,根特圣巴蒙教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位于画面最下方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祈祷的正是委托人威德和他的妻子。
▲休伯特·凡·艾克、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关闭时局部)c.1415-1432,350x228.5cm,根特圣巴蒙教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特祭坛画》最精彩的要数内部的12幅杰作。祭坛画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华丽而庄严的画面。画面的上半部分主要体现了中世纪人们对“救赎”观念的认知。
▲休伯特·凡·艾克、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打开时局部)c.1415-1432,350.5cmx457.2cm,根特圣巴蒙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坐在最中央的便是神圣的上帝,左侧是圣母玛利亚,右侧穿着绿袍的是施洗者圣约翰。
▲胡伯特·凡·艾克、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打开时局部细节)c.1415-1432,350.5cmx457.2cm,根特圣巴蒙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往旁边是两组由天使组成的唱诗班,而位于画面最边上的则是亚当和夏娃。凡·艾克兄弟将人物的特点、华丽的服饰、璀璨的珠宝以及繁复的背景表现的巨细无遗,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
▲休伯特·凡·艾克、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打开时局部细节)c.1415-1432,350.5cmx457.2cm,根特圣巴蒙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层嵌板左右部分描绘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圣徒们正向着祭坛和生命之泉迈进,中间祭坛上的羔羊象征着上帝之子的牺牲,它的血流进了圣杯,然后注入喷泉。
▲休伯特·凡·艾克、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打开时局部)c.1415-1432,350.5cmx457.2cm,根特圣巴蒙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羔羊的颂赞》局部c.1432,137.7 x 242.3cm,圣巴蒙大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组画作描绘了那个时期的人们从堕落到被救赎的完整内容,并表达了对耶稣牺牲自己挽救人类的上帝之爱的赞颂。看到这,相信各位看官现在都能理解为何这幅“神作”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了吧?
艺评家傅雷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表现心灵的意境,或伟大的思想,或人类热情的使命。”绘画在扬·凡·艾克那不仅仅只是一件艺术品,也可以是一件表达虔诚的圣物。他凭借着自己非凡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观察技巧,将油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尼德兰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时至今日,他的艺术遗产仍然激励着无数的艺术家们。
文:毕水华丨编辑:耘菲
责编:蜜丝姜
监制:大G小r迷你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