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今繁华的首都已经不见那时的古韵意味,更多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感。中国人骨子里念旧,思及往昔总会平添一些忧伤。 曾经北京是以往多少个朝代的都城,遥想当时的繁华也是首屈一指的。可终究在城市建设中古城墙被拆除,留下'梁陈'遗憾。 梁陈方案建国初期,北京需要重新规划,而此次规划的目的主要是重振国家而用。 作为首都,它不仅仅有国家会议集中地的作用,更是一个国家的门面,需要用最大的心神来完成它的改建,也因为如此,一时间国内的建筑师和国外友人齐坐一堂共商此事,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梁思成和陈占祥。 梁思成是众人皆知的建筑师,不仅仅因为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他的才能。自国外回来,梁思成夫妇便一心投入国家的教育事业,之后更是不畏艰苦走南闯北的去观摩国家各个地方的建筑,留下不少关于建筑的著作。 既然当时的梁思成已经如此优秀,而陈占祥自然也不例外,可两人最合拍的便是在北京建设上的规划,也被后人称为'梁陈方案'。 当时众多的建筑师齐聚一堂,场面自然如同百家争鸣一样各不相让,更何况每个建筑师有着自己的风格,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方案。其中一位国外的建筑师提议,将天安门的左右两侧修建好,成为新的城区。可一经提出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其实,这样的方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四处都是战火留下的痕迹,先不说建设工程量大,最重要的是要搬迁的人口众多,规划的是绝对没有足够的面积住人。 这样的提议不符合现实很快被否定了,但也可以看出只有对于地形地貌以及各方面的涉及人文习俗的问题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才会有完美的建设方案。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可以说'梁陈方案'是当时最符合的方案了。而如果最后采用了他们的方案,如今的北京城必然绝世无双。 之后,梁思成和陈占祥经过实地考量,决定将北京分为两个中轴线,其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其长。 首先,将东面设定成老城区。因为里面有着古老的城墙遗迹,能够留下来并且让后世修缮完整必然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次,西面设定成新城区,有着足够的资源,况且西面划定的风景十分优美,是自然留下的鬼斧神工。最后留下的南北两面就是如今北京的著名景点香山等地,自己聚集众多教育资源的海淀地区。 可规划的如此详尽,最后也未采用,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由此引发的遗憾北京城当时虽国家遭难,但也留下不少风采遗迹,其中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被当地开发成旅游胜地,引来国内外不少人瞻仰。每当人声鼎沸的时候,总会感觉当时的繁华依旧,大国的气韵犹在。可国家的这些遗迹总有些美中不足,不足之处并不是古物修缮的问题,而是曾经对于它们的保护意识。 如今的北京城在高楼耸立之下许多人忙忙碌碌的生活着,因此生活的细枝末节也让他们遗忘了不少。曾经有人回忆,北京在建设之初的记忆就是胡同里的生活。 可这样的生活也叫人向往,小小的胡同里联系着整个城市的人,小孩放学奔跑回家放下书包又相约的奔跑出去游玩。父母辈的下班回家骑着自行车看着在街上乱跑的孩子急急地催促他们注意安全,晚上饭后在门前的消遣也是许多人一起唠嗑,这样美好的画面也只能遗嘱在曾经也让人对于过去缅怀不少。 可如今的言论也止于此,因为人们经历过所以才深觉美好,但在这之前的生活呢? 庞大的北京城,曾经的古都城,从元代开始便扎根于此,以后又经历过明清两代,古时的那些乐趣没有经历过难道就可以一刀切的放弃。人们既然已经有了意识去挽回之前的损失,可北京的古城墙拆除依旧留下了上一辈人的遗憾。 北京城最后选用的方案格外普通,工人将大部分的皇城墙拆除,建设新的门。自此从地铁上也可以将整个城的大致轮廓理清楚,北京城最后变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城市。 追古忆今元明清三代的建设历经数百年,而这数百年会建设怎样的一个浩大工程,如今的人们已经没有了机会去瞻仰。 国家动乱,炮火连袭,就算是现代工艺都承受不住这样的伤害,更何况是当时的建设技术水平。这仅仅是其一,战况过后百废待兴,作为首都是应该好好的建设一番,但因为人们的偏见让仅剩的古城墙未幸免于难。 历经多年封建社会的伤害,上世纪的人们对于封建的遗留产物深恶痛绝,甚至是建筑也没有留下的必要,这也是推翻古城钱的最重要的原因。 没有采用梁思成和陈占祥的方案,最大的遗憾就是推翻了古城墙。老一辈的建筑师都有着自己的风骨,他们大多从国外游历归来,见识许多国外的建筑,最后选择扎根国内除了报效祖国以外,祖国的建筑必然也让他们流连忘返。被他们如珠如宝对待的古迹就这样推翻,任谁来说都会是一种感伤。 如今,祖国明川大地上留下的无数古迹都面临风霜雨雪的侵蚀,对于这些地方保护的意识也在逐年加重。或许曾经的损失在之后的一些发展中也未必是损失,它变成一种缺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如今的北京城繁华依旧,可人们早已记不清当年风采,唯一留下的可能就是儿时稀疏的记忆,然而这样的记忆再次经历未必美好,但留在回忆中的它必定是美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