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常用的17种取穴配伍方法,别再说针灸不懂怎么配穴了

 昵称49745107 2020-03-10

中医认为: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疾病所犯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故治法亦因而异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言:“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故针灸治病,要在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的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中心,根据病机和证候,以腧穴的功能为切入点,进行正确的配伍组方。常用的配穴方法有这几种:

1.同经配穴法: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选其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素问·刺热》中:“热病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因为病发于少阴而为热病,肾主骨而为生气之源,气伤故“身重”;肾开窍于耳,故“耳聋”;少阴病“但欲寐”,故“好瞑”。可刺足少阴经之井穴涌泉,荥穴然谷。

2.表里配穴法:即某一脏腑有病,专取与其相互表里的经脉的腧穴组成处方施术。如《素问·刺热》云:“热病始于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病在上而发于阳故取手太阴之络穴列缺,欲出汗,取手阳明之商阳。

3.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为阴;后,指脊背腰骶为阳。本法在《内经》中被称为偶刺法,《灵枢·官针》中言:“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4.上下配穴法:本法系指人身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伍组成处方施术。如半身不遂之证,多因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针灸上部手阳明大肠经之肩髃、曲池、合谷,下部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解溪、冲阳诸穴,俾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强盛,而机体功能易于恢复。

5.左右配穴法:指左侧的腧穴与右侧的腧穴进行配伍的方法。其应用依据有三:一是经脉循行两侧对称,左右配穴可加强疗效;二是左为阳,右为阴,双侧取穴可调节左右阴阳的功能协调,有补偏救弊之功;三是外邪侵犯经络的不同部位,在缪刺、巨刺的原则下配穴成方。巨刺与缪刺同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不同点在于巨刺必刺中大经,而缪刺是只刺大络。

6.五输配穴法:五输穴,是指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水流动向作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到深,注入海泽的动向,用以说明经气在运行中所过部位的浅深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

7.募俞配穴法: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故募、俞穴与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当脏腑发生疾病时,每在俞、募穴上存有反应,表现为压痛或敏感等,故某一脏腑有病,可以对其所属之俞穴、募穴施术,以达到祛除疾苦的功效。

8.原络配穴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而络穴大都位于表里经脉联络之处,故络穴用于治疗表里两经有关的病证。如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公孙,既可治疗脾经疾病,又可治疗胃经的疾病。原穴、络穴可单独使用,亦可相伍为用,可根据发病的先后进行配伍。如热病之伤寒兼里热证,为表里同病。若肺经(里)先病,大肠经(表)后病,则主以手太阴经之原穴太渊,辅以手阳明经络穴偏历。

9.八脉交会配伍法:八脉交会穴,是古人根据腧穴的主治要点,认为四肢部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这八个腧穴具有主治奇经八脉病证的作用。如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通督脉,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二穴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上述部位及脏腑有病可先取后溪,后取申脉。

10.八会穴配伍法: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个聚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每穴可治疗相关脏腑组织的病证,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气病取膻中,血病取膈俞,筋病取阳陵泉,脉病取太渊,骨病取大杼,髓病取绝骨,此为单穴应用法。亦可结合脏腑经络辨证,伍以其他经穴配伍应用。

11.郄穴配伍法: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而奇经中之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共计十六郄穴。“郄有空隙意,临床能救急”,郄穴适用于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经脉的急性病证。

12.下合穴配伍法:此为手足六腑经脉合于下肢的六个腧穴。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此法可单取下合穴为方施术,亦可根据脏腑经络辨证辅以他穴,组成主辅经穴配伍法。

13.交会穴配伍法: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临床上应用此类腧穴多治疗本经病及所交经脉之病证,如三阴交属足太阳脾经之穴,但又是足三阴经脉交会之腧穴,故可治脾、肝、肾经的疾病;督脉大椎穴,又是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故可治各种热病;又如腹部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脉之会,故不但可治任脉经之病,尚可治足三阴经之病。

14.择时配穴法:人体营卫的运行、经脉流注的时间节律变化确立了各脏腑的固有功能,并有着显著的昼夜节律,又称为人体的内源节律。子午流注便是其代表,它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治疗疾病。

15.相类配穴法:它是利用经穴的共性来加强疗效的配穴法。如同为手太阴肺经之中府、太渊,均有主治肺经疾患,对此组经穴施术,加强了宣肺镇咳的功能,此种配伍又属同经配穴法。

16.相对配穴法:是将两种含补与泻、升与降、散与收等不同功用性质、功能不同的经穴配伍使用。如百会伍涌泉: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于头巅之穴,有开窍醒神、升阳举陷之功;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有苏厥回逆、镇惊宁神、平肝息风、育阴潜阳之功,为上病下取之意。百会主升,涌泉主降,二穴相伍,一升一降,共奏升降相因、滋肾平肝、潜阳降逆之功,故适用肝肾亏虚、肝阳上亢之眩晕(高血压病)、失眠、健忘等。

17.相辅配穴法:以一穴为主,他穴为辅,配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即讲究君、臣、佐、使组方模式的配伍方法,是临床中常用的复式配穴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