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内、外家拳的核心区别

 揽盛 2020-03-10

之前我有一篇文章讲了太极拳格斗的要素,里面虽然提到了速度力度硬度无惧的迎上不合拍的节奏以及招式的使用转换等,但是从实质性来说,还是有一种空洞之感,我想把太极拳格斗实际性训练讲讲清楚。要讲清楚就必须涉及到“何为内家拳何为外家拳”的问题。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一下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被统称为内家拳,各类长拳则被称为外家拳。那么内家拳与外家拳到底怎么区分、训练方法又有什么不同?我们通常练功有两种模式:种是以训练力量、体能和加强局部的肢体硬度为目的譬如拳击与散打的打击沙包和传统武术当中的铁砂掌等方式,这些训练基本上不那么注重整体骨架与关节,主要以肌肉、力量与硬度为主,这些通常就是外家拳的训练方式,它们的目的是增加打击力。另一种是以刚与柔为主的训练方式,注重整体骨架的刚度(刚)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柔)。打击的时候,也是以整体框架的刚度为主,可以说是以撞击的形式打击对手。既然内家拳训练的方式以整体的骨架结构刚度为主,那么要使整体结构达到刚度,必须是相邻二骨之间进行对拉,使关节有了运转的余地从而达到训练目的,长期这样训练,使关节内的副韧带得到了增厚,韧性也得到了增强。所以,我们太极拳里面有句话叫“有意练柔无意成刚”。 “有意练柔”就是注重关节的训练,目的就是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关节力矩。肢体结构当中,每一个关节都经过这样的训练,带来了整体骨架的刚度,成就了“有意练柔无意成刚” 的训练结果。

运动训练上来讲,内家拳是以训练整体骨架与各关节力矩和活动范围为主,外家拳是以体能、肌肉力量为主。从发力模式上来讲,内家拳的发力方式是将肢体内外多个方向的对拉而组成的复合力量整合到打击点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外家拳的发力方式是以肌肉力量和局部的关节、局部的骨架力量为主,是一种相对直观的、单方向或者两个方向组成的局部力量整合而成的发力模式。从发力时的外形上来讲,内家拳发力特性是身体工整不变形,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发力动作,发力在举手投足间不动声色中完成,拳语中“一步逼死人”的说法就是指这类发力模式。而外家拳在发力时,肢体外形动作变化明显,力量外露,打击威猛,有催枯拉朽之势。从打击习惯距离上来讲,内家拳因为习惯于整体的协同,所以它在战术上以进身、贴身,近距离施展技艺为主,打击时双方距离相对比较近。而外家拳则习惯于大开大合、肢体放长打远,双方距离相对比较大才能发挥出打击力。在发力时的运行过程来讲,内家拳是“柔运行、刚落点” ,也就是说在打击过程中,在拳将到未到的瞬间才会把劲力发出,以“冷劲、短劲” 为主 ,而外家拳则是以长劲为主,也就是把全身的力先到拳上后再打出,是一种“刚运行、刚落点” 的方式。

以上两种都是我们传统武术训练功力的方式。其中注重肌肉、力量、局部硬度训练的方式,随着年龄增大、肌肉萎缩、平时只是局部整合的训练等因素,会使功力退化比较快。而注重训练骨架刚度、关节韧性为主的方式,随着年龄的增大,骨架的架子不会改变,骨架的刚度与关节的力矩下降相对来说也比较缓慢,而且它的优势是整体的框架,所练就的功力也保持得更持久。从训练的艰难性来说,外家拳因为是以本能的运动方式为主,训练过程虽然又苦又累,但大多数人能接受,而内家拳正如古人所言“打熬筋骨”,撑筋拔骨是非本能的训练方式,不但累与苦,而且相对更枯燥、酸痛,能真正坚持下来的人为数不多。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极拳,普遍是那种摇来晃去以表演为主的太极拳,以松软飘逸为美。我认为这种太极拳既称不上内家拳,也称不上外家拳。因为它既没有训练力量、速度与体能,也没有撑筋拔骨来训练骨架和关节,跟实战格斗的武术拳法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关系。要想掌握太极拳的格斗方式,必须一招一式的规范训练,明白练功模式和招法的运用目的性,做到“武支撑着术的运用,术指导着武的修正从而达到拳法的训练目的。

至此,何为内家、外家应该已经讲清楚了。至于练太极拳中的意、气、劲,我打个比方来做结束语:意是指挥员,劲是武器、气是武器搬运工、肢体结构是发射架,而其中意与气又是武器制造商,四者联合完成一个军演或者一次打击。

来源:朱利尧太极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