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这是武松喜欢说的一句话。他这样教训蒋门神:
他大砍大杀,血溅鸳鸯楼后,干脆
在同江湖兄弟叙说命运遭际时,武松也常讲到“景阳冈上打了大虫”如何如何。武松这般宣扬自己打虎业绩,别人也不忘他的业绩。宋江向弟兄们介绍武松时开头第一句就是:
还有那个慕容知府提及武松时,也要加上一句:“原是景阳冈打虎的武都头”。至于作者则屡屡直言歌颂:
可见,对武松打虎的豪气以及那表达豪气的近似口头禅的“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作者和作品中人物都不加非议,且多有赞叹之意。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大加赞扬的。有伟人就曾讲到:“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亳的怯懦。我们要学习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但是,有些读者却不以为然有说他好吹爱表现、爱炫耀,也有人认为他热衷虚名的。武松冒着生命危险打死吃人的老虎,只是多了这么句话,就遭到这般非议,这确实不公。其实《水浒》作者写武松的这句口头禅,是富有寓意的。 其一,武松确确实实是打死了一只吃人的吊睛白额大老虎。武松打死老虎而且是单独一人、赤手空拳打死的。这何等威武!有了这条,武松就气昂昂站住了!别人怎么议论也不能抹煞此等惊天动地的壮举。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水浒》中的几处打虎,都不如武松打虎那样精彩动人。比如李逵杀四虎是凭借利刃的,而解珍、解宝捉虎是依仗窝弓器械的。他们都不像武松打虎那样惊心动魄。可以这么讲:“打虎英雄”的桂冠非武松莫属。不管是谁,有此举都会充满自豪感的。作为江湖好汉的武松,自然更是豪情满怀。那“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正是这种豪情的自然流露。 其二,按今人的标准去批评古人所谓好吹爱表现、爱炫耀,也不恰当。《水浒》中的好汉,一般都爱说,姑且讲有点“吹”的意味吧。比如,那石勇在同宋江见面之初,就大喊大叫:
口气确实大得很!但是,我们似乎更适宜把这样的话看作是豪言壮语,是英雄气概。因为,他们是“说到做到”的呀!那武松声称
难道他不正是演出了一场场这样的壮举吗!至于说,“好表现”“爱炫耀”等等,那往往是一种美德。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好表现”不好吗?鲁智深“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的秉性倍受人们尊敬。他在酒店里听说金老父女受郑屠欺凌,便即刻去为之“打抱不平”,如此“好表现”不很值得歌颂吗?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好表现这一条,便没有什么梁山好汉!也没有什么英雄壮举! 其三,江湖好汉注重声名影响。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们都希望有个好名声,对于闯荡江湖的人,更是注重声名影响。比方说,那开黑店的张青夫妇,便认为有三等人不可加害,那“第二等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为何不加害他们呢?书中记载因为:
由此可见,混迹江湖上的人是何等看重声名。武松本来就有浓重名利观念。有了打虎这件漂亮事,他怎能不洋洋得意,怎能不到处宜扬?可以说,表现武松自己四处宣传打虎事,是突出其人性格特征有力的一笔。 其四,彰显了武松光明磊落。武松杀人后,不隐匿逃遁,不嫁祸于人,而是以大丈夫敢作敢当的气概,书写自己大名,充分显示了武松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胸怀。比方说,他杀了奸夫淫妇之后,自己到官府投案自首,虽然有对官府认识不清,心存幻想的一面,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坦荡心胸。同样,他每当干出一件事,便口里说、墙上写“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也是出于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也是武松性格中闪光的东西。 其五,反复描写武松的此句口头禅,寄寓着作者对英雄的由衷歌颂。尽管武松打虎的动机,并非纯是“为民除害”,更多的是一种英雄的“使气”。但是,武松终究是为民除了大害,而且除得非常漂亮。因此,武松是被作为古代勇士形象,而受到普通百姓的尊崇和热爱。作者正是尊重了世代人民的这一可贵的情感! 对此,李卓吾、金圣叹看得很透彻。李卓吾赞道:
金圣叹对《水浒》不用“之、乎、者、也”等字,而采用白话口语,甚为赞扬。但对“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句话,却倍加赞扬,甚至一反常态称颂此句中“者”、“也”字用得好。他在第三十回夹评中认为这句话:
这就是说,本来属于“酸秀才”味的“之乎者也”,在此时此地出自武松之口之手,却隐含了英雄个性,不这样写,便不足以表现武松杀人报仇的豪气! 因此,这“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的八个字,既闪烁着武松英雄语言的光彩,同时也荡漾出作者对英雄的热情歌颂!于是乎我们也不得不说“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用得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