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馆ART CENTER 艺术家 张钊瀛 Zhaoying Zhang 生于1988年,广东广州 Born in 1988, Guangzhou, Guangdong 2013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Graduated from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2013 2015毕业于布鲁塞尔艺术学院 Graduated from Brussels Academy of Arts in 2015 个展: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群展: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获奖: 2017
2014
2013
2012
2011
收藏: 中国美术馆,白兔美术馆,今日美术馆,JAN VAN DER TOGT MUSEUM,重庆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常青藤计划,L-Art画廊,艺元空间,Mao Space,王广义先生,汪海涛先生,里柯先生(胶囊画廊),Mr.James,禹丹女士,程守太先生,曾梵志与曾梵刚先生等 关于作品 《你阿妈大减价》 影像 2015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这是让我最有快感的状态了》 180cm×100cm 布面油彩 2017-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一切都在掌控中,还有何求?》 180×100cm 布面油彩 20017-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童话——鸳鸯》 170×120cm 布面油画 2018-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童话——一生》 170×120cm 布面油画 2018-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时令物——辉煌》 37×10×90cm 综合材料 2018-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少年》 45×40×20cm 综合材料 2018-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两个半富太太》 150×100cm+30×40cm 布面油彩 2017-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 《开幕式与探戈步》 180×100cm 布面油彩 2017-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 《粉红豹提醒了我》 150×100cm+30×40cm 布面油彩 2017-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 《刺绣肥皂剧——有氧运动》 120×90cm 布面油画彩,刺绣 2014-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 《刺绣肥皂剧——BOSS》 120×90cm 布面油画彩,刺绣 2014-2019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自序 “恢复现场”回溯无意识的原始意向 主题词:现场 集体无意识 原始意向 利用对架上作品的“现场恢复”以及剧场性指示,使观者进入一种由我(作为导演一样的工作逻辑)预设的现场“陷阱”当中。 我在做作品时常使用的是“场”与作品形成关系的方式(我称之为剧场再现),使观众迅速进入一个陌生的非常规的环境中,这种对场域的自我设定能让观众被内设为一种对我作品的最原始反应,而这种反应有利于作品传达的深刻性或对我作品的持久后发的思考(因为在作品当中观众能找到自己熟知的经验之物,但仔细一看又似是而非,因为这些细节或许已被我重构或仪式化了,已成为戏剧中荒诞的成分)。 ![]() 《黑暗剧场——教堂狂欢》 200×180cm,2014-2015 对于集体无意识与艺术有着微妙的某种我认为是“暧昧”的关系,这里不得不提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而在这种当中,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层挖掘和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 《黑暗剧场——教堂狂欢》 200×180cm,2014-2015 在此之中很多人在质疑中国身份或中国符号,认为中国艺术家要寻找自己的东方符号,而作为我,来自广州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混血的城市”,东西方交融,教堂,西式碉楼随处可见,歌剧戏剧都在轮回演出,所以我也认为这种“混血”也是中国艺术家意识中不可回避的真实,起码我觉得这和我的真实状态密切相关,所以戏剧与中西方的“混血”形成了我艺术的某些元素的指向。 ![]() 《黑暗剧场——教堂狂欢》 200×180cm,2014-2015 我认为“剧场”对于表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形态尤为重要,心理动机不仅是个体发生史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以人类的种系发生史为宏大而坚实的基础。而“剧场”的现场性正是在努力回溯于无意识的原始意象,这恰恰为现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补充。 ![]() 《黑暗剧场—导演的乐园》 20×30cm×若干,2014-2015 从工作逻辑来看,我觉得现在很多当代艺术的朋友们比较喜欢做一种清理和简化的减法游戏,恰恰我看到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发现是否能有一种做加法的游戏,或许这种加法会有一种新的可能性。我是一直对戏曲跟戏剧艺术比较感兴趣,其实“剧场”是这些艺术形式更丰富的一个表达方式,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去摸索一种新的关于戏剧的艺术方式,当然现在也有艺术家会做关于舞台跟艺术的结合,我也可以进入这个语境去尝试来完成叙事的过程。作为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同时作为导演的工作逻辑,从选角到编排,我会更加珍惜这种多维的丰富性。 下面介绍一下几个阶段的关于剧场的作品: 《泰坦之宴》 ![]() ![]() 《泰坦之宴》 200×120cm,综合装置与绘画 ,2013 作品《泰坦之宴》通过制造一场为抓到巨人而设的宴,人们在晚宴中的各种残忍的举动以及人性的扭曲畸形,从而投射出现实社会的“人吃人”的心理现象,巨人瘫坐着,无论肢体、神情,都是无比疲惫,仿佛再也无力撑起那庞然的躯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都想成为这样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可能要付出代价,可能是遍体鳞伤,已经累到需要一个指引者来沟通。需要生命的一个轮回。 每个人都是凡人,普通人获得成功便成为英雄,而英雄倒下便回归凡人。若能再一次走到辉煌就便又成巨人,巨人就是凡人,他无法承受世界给他的压力,他的创世纪狂想使他不朽,但巨人太累了。今天,甚至整个社会都面临这个问题。(作品主要有绘画+视频+装置)组成,重新营造剧场现场。 《引爆,一天一新闻》系列 ![]() 《引爆,一天一新闻》系列 布面油画,2014 剧场性开始回到“社会内在”,认为社会每天的发展都像是戏剧演绎一样,本身现实社会就具有明显的剧场,同时回到绘画内部。 随着社会大生产与关于社会成员与国家,国际的关系越发微妙甚至暧昧,这种后感与集体无意识的追溯,也许值得我们深思,我利用一日一张画这样的日记形式去呈现一种近乎爆炸性的信息量作品,给予人不知不觉的展现了一个月国际上或在我们身边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个月也许时间并不长,但我把国际上的新闻组织起来,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时间,爆炸性的信息量也许值得我们思考时间与事件间的暧昧关系。 《订制青春》 ![]() 《订制青春》 60x80cm,布面油画,2014 从“集体回忆”到“集体意识”,剧场化是否在我们回忆片段时已经在我们脑海里不断重演这种碎片式的片段。 展览图片 ![]() ![]() ![]() ![]() ![]() 策展人评价 张钊瀛的绘画十分注重对图像的挪用。但是,在创作时,图像会被精心的“篡改”,使其与原图像脱离上下文关系,与此同时,艺术家会为作品重新设置一个场景。这些场景可以有情节,也可以没有情节;有时无序,有时又缺乏应有的逻辑。他的装置作品同样重视场景,但这个场景多少有些类似于极少主义所推崇的“场域”。表面看,艺术家为自己的作品,以及为想象中的观众设计了一个观看的场域。但是,一旦观众进入这个场域,就会发现,这个场域是艺术家设下的“陷阱”。 ————何桂彦 在信仰普遍缺失的时期,艺术史和经典图像就成为了艺术家们的信仰,是重新制造了一个像“救赎箱”以及“道具盒”一样的现场。张钊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摆脱了现代主义的风格迷雾。他选择的角色是弥赛亚,是受膏者,是耶稣基督,是先知也是受难者,是救赎者也是苦主。艺术家在多种角色的切换和选择之中快乐而主动地迷失了“自我”的概念。 ———郑闻 因为早先有过戏剧和表演的学习经历,张钊瀛的绘画更像是“编剧”或“排戏。在繁复的图像化现实里,张钊瀛并不求所谓简洁,而是义无反顾地跃入图像之海,成为一个改造图像的“全能创造者”。试图使自己的创作成为一个可供参与的感知系统——一个可以作为中介和入口的中间地带,并依此建造另一个实在的可感空间。此外,通过对作品中文本、图像等元素的错位和重链,张钊瀛制造了语言和图像、想象与日常感之间的疏离与新意。在他的作品里,标题文字所构成的文本也成为一种延宕,是对明确意义的延迟和抵达。 ————梁庆 张钊瀛的作品时代性是相当明显的。他们的成长经验中没有太多社会性变革带来的意识形态感知,而更多的是将集体性的生活语言中找寻到自我的个性化表达,更多的是这一代艺术家身上的张力和活力。他的作品提醒着我们,21世纪这开篇的十多年里,当代艺术在青年艺术家手中更讲究跨媒介、跨语言以及跨感知,同时也对新的艺术批评写作提出了挑战。 ———宋振熙 场景叙事构成了张钊瀛画面的基调。但是,他并非诉诸一种观念,而是更加关心,在这样一种现实场景中能否分解出一种暗含张力的形式感,或者,通过一种虚拟能否建立一个悬置观念的视觉叙事结构。 ————鲁明军 张钊瀛营造的“剧场”更像是弱文本和强互动的沉浸式戏剧空间,传统的镜框式舞台的隐形的“第四堵墙”被分离出去,暧昧的剧情、诡异迷离的灯光、碎片化的隐喻与象征,营造了一种微妙的浸入式剧场的氛围。 ————廖廖 张钊瀛的作品擅于利用诸多的复杂地方性元素对政治以及社会敏感话题进行游戏性的隐喻性表达。特别是从本土文脉出发反思人个体的生存状态,如何积极成为当下事件中的参与者、制造者、解读者。这在他的近期作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借助于报纸图像的解构,他开始从对个人图示的强调转向对画面寓意及氛围的营建,其作品在修辞与创作观念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宁佳 观画在天堂,而作画常在地狱。“神话派对”所展出的一系列作品,无论是真实搭建还是虚幻构制,严肃庄重或啼笑皆非,都是张钊瀛在用阿波罗的理性精神去导演与剖析。而“人间幽会”展览则在一个更小的空间内,将展出的是他放下嬉笑面具的,流露个人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摒弃了宏大暴烈的醉人进攻,而是揣着渐渐渗透的小情绪,如在梦中的重逢。 ———陈研 张钊瀛以开放和幽默的心态去拥抱来自艺术史的图像和当下流行文化里的所有视觉资源,并且利用根植于他出生地广州市井生活的一种鲜活的眼光去处理这些视觉资源,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啼笑皆非,高雅和世俗、严肃和幽默并存的视觉效果。在他“导演癖”的工作逻辑的背后,是他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以及对社会现象、群体意识的思索。乍看是荒诞不经、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他在信息时代中对个人意识逐渐被集体意识湮没的焦虑。 ——— 陈雨柔 ![]() 展览执行:张巧然 联合执行:李子语 项目统筹:高蘅 视觉设计:林怡婕、刘熙 媒体统筹:陈立言、叶露泽 公共教育:徐成悦、梁潇、王禹乔 出品方:不同艺见(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主办机构:吸馆 Art Center 合作社团:St.Art 合作院校:北京语言大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