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极倾听,神奇的亲子沟通艺术

 艾格儿Egger 2020-03-10

作者:杨小阳

图片:巴黎淘气帮

 1 

那天,刚吃过午饭,我准备休息一会。

手机“嘟”地想起,是老师发来的信息:“你下午到学校来一趟。

看来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需要家长马上过去,等不及放学时再沟通。

我提着一颗怦怦跳的心脏,赶紧拨电话过去,问是不是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

电话是副班主任接的,她说自己只是转达班主任的意思,具体不是很了解,好像是孩子之间闹了矛盾。班主任正在上课,不方便接电话。

我松了一口气,看来不是大事,如果是大事,副班主任不可能不清楚。

我在电话里跟副班主任说,我下午有会议,暂时过不去。放学时接孩子再谈。

放学时,我晚到了几分钟,孩子在门口等我,没见到老师。给老师打电话,说我家孩子把一个女同学的书和文具都倒了出来,还往人家书上抹口水。让我跟对方的妈妈沟通一下。

我心里有点窝火,自动化地给孩子贴上了“欺负女同学”的 标签。同时,脑中飞快地斟酌着怎么跟孩子谈,什么时候谈,才能避免把教导演化为指责。

孩子上了车,像往常一样,向我汇报家庭作业有哪些。我克制情绪,也像往常一样嗯着。

到了家里,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吃点零食休息一会。此时,我的心情也平复了许多,默默在心底撕去了“欺负女同学”的标签。

晚上八点,写完作业、吃过饭,我们一起在书房看书。此时,我已完全恢复了理性,决定好好和他谈一谈: “儿子,老师说今天你和同学闹矛盾了,能跟我说说怎么回事吗?

儿子一愣,随即小声说:“我把**的书倒了出来,两个人还打起来了……”然后,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梳理了一遍。

其中,讲到倒了同学的书包,充满了委屈,泪珠子啪啪打在他的脸上。他说同学连续三次踢他,他忍无可忍才那么做的,而且,是同学先在他的书上吐唾沫的。

最后,反思说,自己有错在先,上课讲话且把椅子使劲往后靠,影响了同学,同学才生气踢他。

除了“嗯”“哦”“然后呢”,在他叙述的过程中,我没有多说一句。等他说完后,问他:“那谁赢了?”

他说:“谁都没赢。我们两个人都被老师批评了。

我说:“妈妈很高兴,你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希望你能明白,打架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鲜有赢家。

儿子点了点头。

或许这样的倾听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他再与同学(在人际关系中,冲突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时,一定会重现今日的感受。

 2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第一次体会到倾听的魅力,是在我十六那年。

当时,我跟一个同学讲《平凡的世界》,滔滔不绝讲了两个多小时,同学听得非常痴迷,没有作任何评判,无论是对书中的人物,还是我蹩脚的口才。

对于不善表达且处于及其敏感的青春期的我来说“这多美好啊”。我对那位同学至今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也因此成了多年的朋友。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逐渐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不带评判地理解我的服务对象,但也仅限服务对象。

对我的家人,更多的时候,我沿用的还是从小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我会说,这有什么关系,或者讲一通道理;

母亲跟我说一些烦心的事,我会说,过去的事还想它干嘛;先生跟我说领导的事,我会评判他做得好还是不好。

大家其实是在各说各的,说的人没有感受到理解,听的人活在自己的价值评判里,双方都没有体会到沟通中“美好的感觉”。

孩子犯了错,我常常苦口婆心地教育,结果他要么当场冲我发脾气,要么崩溃哭泣,要么屡教不改。

我逐渐意识到,最爱我们、我们也最爱的家人,更需要我们用心倾听。

但是,也正因为是最亲的人,我们习惯了亲人间的自动驾驶技术——出主意、提建议、评价或判断……总之,都是“为你好”。也因此很容易把这种沟通方式代入与孩子的沟通中。

回想一下我们的青少年时期,其实最渴望的是遇见一个“听话”的人,一个真正关注我们的需求与感受的人。无论这个人是谁,都将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一道曙光。

可惜,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这么幸运,遇见具备倾听艺术的父母或老师。我们遇见的,大都是要我们“听话”的人,得到的反馈常常不是建议就是责备。

所以,我的大部分朋友都和我一样,不被倾听也不会倾听,直到我们遇见了心理学,才慢慢生出一对倾听的耳朵。

从生活在自己的价值判断里,到意识到孩子与我们有不同的认知与感受,到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的感受,其实是一条很长的路,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就像《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写的那样:

你必须愿意花时间去听孩子要说的东西。
你必须真诚地想要在当下帮助他解决问题。
你必须能够真诚地接纳他的情绪。
你必须深深地信任孩子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并有能力为他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你必须认识到这些情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性的。
你必须把你的孩子看作某个独立于你之外的人。

掌握积极倾听这门艺术不容易,尤其在快节奏且多变的环境中,说教或评判比积极倾听更直接干脆“效率高”。

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积极倾听的艺术,并因此与孩子建立了良好有效的沟通关系,我们一定会感激自己历练出了一对智慧的耳朵。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