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八节·微语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们原来如此

 愚舟唱晚 2020-03-10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祝愿女作家平安健康,创作丰收!我特意从著名作家、评论家对女作家的评论中截取片断,供朋友们居家“闪读”。以此表示对女作家的尊重,对读者的衷心感谢。

——赵晏彪

微语·萧红·生死场

三八节·微语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们原来如此

萧红

《生死场》的隐喻结构中不仅有着一个古寂民族生命意识苏生中的文明自赎,而且它还在“生”与“死”的哲理深度上把现代文化意识开掘到一个新的历史层次,可以说肖红是继鲁迅之后第一个能够如此镇定面对死亡的中国现代作家。《生死场》的整体氛围、情调、背景即是在这一艺术感受中形成的,如“死”般的“生”,比“死”还不如的“生”,为了“死”而降临的“生”,像魔鬼的阴影般笼照在这关东大地的“生死场”上,浑浑噩噩。《生死场》给我们展现的是模糊了“生”与“死”界线的一片古寂的浑沌世界。

——皇甫晓涛《萧红现象》

微语·方方·出门寻死

三八节·微语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们原来如此

方方

方方以惯用的底层叙述手法来营造小人物何汉晴的烦恼人生。这无疑为身处生活最最底层,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年无业女性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充满同情意味的话语平台,让她们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用小人物的生活来展现生存与生活的真实意义。

——王雨《评方方〈出门寻死〉》

微语·严歌苓·床畔

三八节·微语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们原来如此

严歌苓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她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史的关注,其新作《床畔》也不例外……这和她以往的以《第九个寡妇》和《陆犯焉识》为代表的历史小说题材,在具体的历史时段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区别。严歌苓有意回避与历史大事的“正面冲突”,而仅仅将历史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当作小说的叙事背景,甚至只作为一种文化注脚隐藏于故事之中。严歌苓取材的转变看似是退出历史,实际上却使作家能够换一种姿态再次接近历史;看似是作家批判力度的削弱,实际上却凸显了作家的民间意识。

——张开《把历史还给民间——评严歌苓小说〈床畔〉》

微语·六六·蜗居

三八节·微语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们原来如此

六六

《蜗居》是六六继《双面胶》之后又一部都市情感大作。作品透过三位身份与年龄各不相同的女性郭海藻、郭海萍、宋太太的当下生活状态,揭示出当代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六六借小说对当下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生存悲剧进行了深刻反思,并试图寻求当代都市女性的“突围”之路……海藻和宋太太的困境正是由于她们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而海萍“突围”成功的最直接原因就在于她明确的人生目标,六六用海萍略为童话式的美好结局向城市中腹背受敌的女性传递着一个信念———“向上就有天,往前就有路”,当女性不再惺惺作态地对自己进行孱弱无力的关怀时,她们“集体”突围的胜利也就指日可待了。

——曾娟《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评六六小说〈蜗居〉》

微语·李银河·亚文化

三八节·微语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们原来如此

李银河

近年来,关于同性恋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同性恋的宽容度也越来越大,但不排除仍有一些人觉得同性恋是一件“恶心”、“变态”、“疾病”的事情。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一书揭示出同性恋现象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行为模式……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同性恋这一行为都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的道路和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价值观或生理选择,就如一个富家女选择一个残疾穷小子作为爱人一样,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支持,但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选择,理解和包容。同性恋只是一种审美取向的不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同性恋经历了一个从迫害异端,到蔑视,到成为能够容忍其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的过程。

——郭文汇、杜敏《对同性恋现象的简要分析读〈同性恋亚文化〉》

微语·张爱玲·世俗化的精英

三八节·微语女作家之二:男作家眼中的女作家们原来如此

张爱玲

张爱玲散文以世俗化生活为基调,透彻洞悉生活的琐碎,述说着世俗化生活真实的本相,简单而又深刻挖掘其中哲理的情趣,揭示独特的人生感悟。她大胆地进行个性化追求,毫无避讳地书写着对凡俗而真切的都市世俗生活的好感,在对卑微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寄予同情的同时,也对人性的缺失予以深刻地挖掘。她的散文雅俗兼备,真知灼见,情理相融,思维敏锐,充满了特有的生机灵气与情味韵致。

——甄广旭《世俗化的精英——评张爱玲散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