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实盘操作时,就会发现,量价之间的复杂关系,远不是“九大法则”所能概括的,恐怕一千只股就有一千个走法。只不过,在葛兰碧研究出这几大量价关系的法则之后,近几十年市面上各类有关量价关系分析的书,只是对不同市场上一些个体案例做具体分析,规则做得越来越细,但始终是在早年的量价关系理论这根大树干上生发出的无数枝杈。
技术分析也有它的弱点,那就是当我们复盘时,总能找到适合理论规则的股票走势,而对股票走势未来做判断时,总也没法精准预测。所以,在《证券投资分析》这本教科书中提到量价关系理论时,特别说了这样一句话“到目前为止,人们并没有完全掌握量价之间的准确关系。”
我想,特别吸引散户投资者的,便是通过量价关系去研究庄家行为。在A股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庄家”一词被用得比较多,有历史的原因,一则市场规则有待完善,二则当时个股数量较少,流通股不多,容易控盘。
而现在,更多是用“主力”一词,机构多了,一些小机构可能在大机构眼里都是“散户”了。当然也不排除,在一些体量较小,题材较多的个股里,有一些机构主力在其中能兴风作浪。
比如,在《证券投资分析》书中就特别提到在涨跌停板制度下的一种庄家操盘行为,提醒投资者注意庄家借涨停板制度反向操作。
庄家想卖时,先以巨量卖单挂在涨停位,因为买盘量大而且集中,抛盘就措手不及,想捂着不卖了,股价少量成交后,就收涨停了。
这样一来,原来想抛的散户就不抛了,而这个时候会有些投资者以涨停价追涨买入,这个时候庄家就撤走买单,下卖单,然后成交,有些追高进去的投资者就成了“接盘侠”。
当买盘消耗得差不多了,庄家又下买单,进一步诱多。来回操作。反过来也是一样,用同样的手法,在跌停板处吸纳低位的卖单,手中的股票就越来越多,就更容易控制盘面。
其实,关于通过量价关系来描述庄家或者主力吸筹和派发行为的书籍多不胜数。但其没有一定之规的原因就在于,散户在研究主力行为,而主力也在研究散户行为,这样一来,在成交量的背后就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这也就是为什么投资者一定要做好风险防控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