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书所读:李零《思想地图》

 晋龙哥哥 2020-03-10
500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李零老师的《我们的中国》。这是一套丛书,共四辑,分别是《茫茫禹迹》、《周行天下》、《大地文章》和《思想地图》。每一辑都是由自序和几篇文章构成,文章有长有短,语言平实无华,读来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从文章中了解到李零老师是山西太行山人士,太行山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是北方的重要前线,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历史中去。500 本次重点分享第四辑《思想地图》,副标题:中国地理的大视野。
看到大视野一词,就让我想到了大历史一词。两者同时强调一个“大”字,其意在告诉我们考察历史地理变迁,必须放置到相对长的时间和足够大的空间去看。比如,中国的大十字(南北干线是大同到洛阳到荆州的古道,东西干线是沿渭水,南河到连云港一线,两者构成一个大十字),三条纬度线(北纬41、38、35,大概是长城一线,游牧交织线,国都线。)。
李零老师在本辑的第一篇里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地里的大视野》,李零老师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观念绝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那样。比如天圆地方之说,我们总以为是古人不懂的大地是曲面的。按照李零老师的研究,是中国古代的地理思维有一种模块化倾向,他们只是想用一种抽象的东西来化简差异,控制变化。他们并非不懂得中国内部的巨大差异,他们很明确理想设计和现实操作之间的关系。倒是我们这些深受现代地理学教育的现代人,傻傻分不清理论和现实的关系。
第二篇《说早期地图的方向》,则用大量的出土文物地图和史集资料来进行考据。所谓上南下北,下北上南,上东下西或上西下东都是与制图者所处的位置有莫大的关系。陆上制图与海上制图的规则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我们看古代地图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这让我想到西方的制图规则,T-O原则,大量的地图是以东为上,这与中国古代的地图是有相当大的差异。裴秀的制图六法,经纬原则更是启近代制图之法。
最后一篇《革命笔记—从中国地理看中国革命》,对于从地理上来看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视角。拿破仑也说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基本策略。中国古代到近现代的统一,大部分是西北征服东南,或者北方征服南方。周灭商第一次大一统,秦灭六国第二次大一统,两千年最重要的两次大一统都是自西北统一全国,新中国亦是从西北统一东南!从地里上看就是第二台阶征服第一台阶的过程。恰如司马迁所言“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当然,其他各篇也是相当有内容。例如:秦赵皆是赢姓为兄弟之国,先祖故地都在今曲阜,周灭商时分别迁至河北和陕西。周公之后鲁国先祖则在今陕西,真是历史的大转换。秦统一中国,最重齐鲁大地,封禅泰山,(封禅读音是shan还是chan,从出图的王莽的玉版来看,“封亶泰山”)从告慰先祖来看,真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思故乡。关于禹迹的解释,九州的定义,岳镇海读的解析等等,都充满了智慧之光。
另外,李零老师对历史书写的观点我相当赞同。李零老师认为,史学立场比方法更重要。西方历史学的宿命是价值体系支配一切,现代对古代的优越,文明对野蛮的先进,据此来重组历史,用今人的立场重新解释历史,强调倒写历史。我们应该把“现代”放到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去理解,“齐蛮夏,同古今,用一视同仁的人类眼光来看待人类自己的历史。”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