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美术 洞里萨湖是柬埔寨丰饶的农耕地域,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文化开始传入这一地区,孕育了这里的克美尔族(高棉族)文化。然而,在中国史书上很早就有扶南国的记载,扶南国即今柬埔寨,它对三国时代的吴和南朝的宋、齐、梁等均有入贡关系,后来称真腊。处于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影响之下,柬埔寨的美术造型活动开展较早并有较高的水平。公元6~8世纪进入印度-克美尔美术的被称为蒲列·吴哥时代的创作活动,代表遗址有杭戚祠堂、阿斯拉姆、玛哈洛塞、蒲罗姆·巴扬等。建筑样式属南印度风格。 在雕刻方面,蒲隆达(公元6—7世纪)式的帕拉修拉玛像、蒲拉萨特·安德多式的诃里哈拉像、阿斯拉姆玛哈洛塞的河里哈拉像(藏义美博物馆)等都是优秀之作。诃里哈拉像是印度教神像,其人体造型瘦而匀称,受印度笈多朝萨尔拉特派的影响,不过颈、腕、胸腹部漂亮的写实手法,似乎是因南海贸易直接传来的罗马雕刻的影响所致,这在东南亚造型艺术中有力地显示了克美尔人的才能。
《巴戎寺》12世纪 公元9世纪末,亚宿维尔曼一世王选择洞里萨湖西北隅的土地建设了安哥尔托姆,即吴哥大王城。这种大规模的建筑和造型艺术的创作活动,体现了克美尔历代诸王少见的宗教热情。延续到12世纪初的斯尔亚维尔曼二世王建立吴哥寺之际,是克美尔建筑发展的顶峰。 吴哥寺(吴哥窟)是东南亚最大的石造建筑,其结构是以左右整齐的几何形构成的,四面围以外濠。寺内深处有方形及长方形回廊,其中设祠堂。在方形及长方形基坛四角和中央有高塔建筑。以三层回廊围绕着渐次增高的基坛,在第三重回廊中有十字形列柱廊,在其中心耸立着中央祠堂塔。因此,无论从前后左右眺望这座建筑,都能感到将中央高塔作为顶点的立体构成美。在回廊和破风处有描写古诗意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蒲拉那》及描写克美尔人战斗、王宫生活等历史风俗的浮雕,表现得极其细致生动。 《吴哥窟》 公元13世纪初贾雅维尔曼七世兴建了佛教寺院巴俑。设计颇为单纯,作为本堂(僧堂)的高塔在第三层的中央,在第二、三层林立着四十个以上的人头面塔、成为复杂的金字塔式的立体结构。特别是在高塔的一面雕刻着大眼鼻、厚嘴唇、浮着妖气般微笑的人头面,让人们为其构思感到吃惊。在其回廊壁上有以湿婆(Shiva)神传说等为题的浮雕,更臻其美。 克美尔人以自身人种为模特,雕刻印度教神像,对肉体的表现追求柔和的体积感,衣褶处理得整洁匀称,引人注目。形成了克美尔雕刻的独特的魅力。 由于印度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从笈多王朝到帕拉王朝,南印度发达的雕刻波及到爪哇、婆罗洲、苏拉威西等岛屿。公元7世纪在苏门答腊建立的修里维贾亚王国和公元8世纪支配爪哇岛的相林托拉王朝吸收印度文化,使当地美术创造活动非常活跃。不过其主要建筑物和雕刻大部分只存留在爪哇。在中部爪哇的蒂恩高原,建立了一些最古老的湿婆派寺院。建筑和雕刻摹仿南印度的为多,当然也随着时代发展渗入了一些爪哇土著的特点。 公元8世纪相林托拉王朝建造了《婆罗浮屠》。婆罗浮屠在底边长111.5米的方形地上建二层基坛,上建五层方形塔基,再上建三层圆形塔基,然后顶上矗立着钓钟形塔顶,是总高达31.5米的巨大石造佛教建筑。五层方形塔基在复杂的弯曲中环绕着许多障壁和佛龛,主壁及四面回廊装饰着浮雕或图案,在各圆形塔基上建造圆形莲花座,各莲花座上有钓钟形塔,在回廊、基坛的四方及各塔内均安置着一尊尊佛坐像。整个外观让人感到是一种精心布置的非常和谐的几何形构造。方形塔层的装饰非常漂亮,在四周的回廊两侧壁面有各种故事浮雕,其中尤以佛传、本生、譬喻、善财童子游历图等引人注目。总计约有1400面浮雕,长达6公里,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尚待解释的有460图左右。众多的浮雕面及佛龛的佛像布局使整个建筑物构成了一个立体曼荼罗的说法图。浮雕故事中人物、动物自由伸曲的姿态以及有趣的运动感构成了许多生动的画面。 印度尼西亚爪哇的《婆罗浮屠遗址》 印度早期美术介绍,详见本公众号其他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