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 18、19世纪俄罗斯美术 与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大艺术家米哈伊尔· 亚里山大罗维奇·弗鲁贝尔(伏卢贝尔 Mikhail Aleksandrovich Vrubel,1856—1910)是在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但他不满足于这个画派的创作。在谢洛夫的引荐下结识了马蒙托夫的阿勃拉姆采沃画派。伏卢贝尔在美术学院学习时,曾是契斯恰诃夫指导下的优秀生。1884年经学校推荐,他到基里洛夫斯基教堂参加壁画的修复工作,从此以后,他再没有返回学院。他被修复壁画所吸引,为此专门赴意大利去研究纪念碑壁画。他在教堂完成了150块破损壁画的修复工作,证明他是一位有才能的纪念碑画家。
他的架上绘画有《西班牙》、《天鹅公主》、《天魔》(1890)等等。他对法国象征画派很感兴趣,他的思想和创作似乎是在古代和现代思潮之间发现了某些共同的东西,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也被称为“非凡的天才”。伏卢贝尔具有独特的绘画手法,这种手法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现代派。他的代表作还有《入夜》、《飞翔的天魔》、《被反倒的天魔》、《会见》、《达玛拉的舞蹈》、《棺材中的达玛拉》、《天魔的肖像》和《天魔在修道院》。
《天鹅公主》在童话王国里有一位天鹅公主,她扇动着翅膀,转首在忧郁地呼唤着,整个形象宛如一首诗。画面上笼罩着一层飘动的空气,曙光映照在公主的双翅上发出淡淡的玫瑰红色。在银灰色的水面上泛着紫色的涟漪,宝石般的淡绿、淡蓝和乳白色,与公主银灰色的头饰和花边头巾相互辉映,发出幽幽的闪光,它是一首色彩的交响乐曲。这幅画神秘而美丽,具有象征主义的特征。
《安坐的恶魔/坐着的天魔》是莱蒙托夫的散文诗《天魔》的插图。莱蒙托夫15岁时开始写这首恶魔长诗,直到去世才完成。《天魔》是写天使反抗上帝的神话故事:因天使刚愎自用,不受上帝宠信而被贬黜为魔鬼。魔鬼仰慕人间的幸福与爱情,但他对人间的一切已不可及。他愤懑之余,诱劝人们抗拒上帝,揭露它的伪善,终使自己成了天国的仇敌。画家依据诗人的诗意,形象地塑造了这位对天上人间充满疑虑痛苦的恶魔。他神情阴郁,虽全身充满力量,但他成了不为世间和天国所容的双重孤独者,处在无限的寂寞之中。这个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和形象的力量,是对专制权力的反抗和对自由渴望的象征。这幅画以斑斓杂陈的色块组合造型,可能受镶嵌画法影响,而那些盛开的鲜花又象征画家所赋予的信念。这幅画展出时引起画坛的广泛关注,褒贬不一。 《安坐的恶魔》
《入夜/夜幕降临》1900年
《睡莲》189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