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姓讲坛》俗说论语之—孔子的孝道观

 太行野老 2020-03-10

                                     百善孝为先(一)

                                      太行野老

孝道是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一,那么,怎么做才能称得上“孝”呢?

(拼音:xiào)是汉语常用字 ,此字最早见于商代 ,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意义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说文解字又说:善事父母者为孝

 

那么,怎样算得上善事父母呢?

关于善事父母,孔子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中所说的“礼”指的是遵从“周礼”。这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对周礼的规定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了解清楚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孔子又是怎样阐释“孝的吧!

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处:《论语·学而篇》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心之所向(是否做到了尽心奉养);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所作所为;若是他(在父亲去世后)能不改变对父亲应尽的“三年之丧”的礼节,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三年之丧是古代中国人对亲人去世后的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所做的详细规定,对统治阶层要求较为严格,具体表现为士大夫阶层居丧应丁忧守制三年”的规定,和平民阶层对过世的亲人应尽三年悲戚哀思之情的礼节。


    关于三年之丧的意义,孔子与他的弟子宰予曾有过这样的讨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儒家更重视“礼”的内涵,即“礼”所蕴含的真挚感情,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就礼节仪式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长期以来,一般人的观点认为,“大操大办,厚葬奢靡之风”是儒家的特点孔子因而也倍受世人诟病,其实这并孔子的思想孔子看重的是由心而发的真挚感情,孔子认为,对亲人辞世的哀思之情,远胜过丧礼仪式的完备周全。所谓葬,只是感情的外在表达形式,应因力而为,做到尽心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为了攀比而大操大办,提高规格,脱离了丧,与其易也,宁戚”的原则。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厚葬不如厚养”,这两句话深刻反映了儒家的孝道观。

那么,对父母的丧礼大操大办,提高规格,是否就是“孝”的表现呢?出乎大家的意料,在孔子的理念中,“大操大办,提高规格”,反而是一种“违礼、不孝”的表现,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应该“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最后,我想说,尽孝要趁早,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莫待双亲百年之后,空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