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艺术史:19世纪英国美术-拉斐尔前派的灵魂人物 罗赛蒂【70】

 艺术宝库美术 2020-03-10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

18、19世纪英国美术

画家兼诗人但丁·加百利·罗塞蒂丹特·加布里埃尔·罗赛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尔前派的核心和灵魂。他于1847年进入亨特的画室,随后参加了拉斐尔前派的活动。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解体之后,他抛弃了早先的风格,沉迷于柔和抑郁的情调与装饰风格,以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带有一层梦幻色彩,在感伤的情绪后面还有性爱的目的。罗塞蒂远离社会问题,不趋向写实画风,执着于象征诗意的表现手法;其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度的诗的热情以及近乎悲剧性的一生,赋予了作品盎然的诗情、朦胧的画意与浓浓的悲剧情绪。

《自画像》1847年

绘画题材多取自但丁和中世纪传奇文学,具有浪漫主义幻想特点。代表作为《玛利亚的少年时代》、《受胎告知》、《我的爱人》、《但丁的梦》、《圣母领报》(1849—1850)、《牧场聚会》、《珀尔赛福涅》等。晚年因患狂躁症而隐居。

1849年第一届展览会展出的《玛利亚的少年时代/ 圣母的童年》,直到今天都被认为是出色地体现了拉斐尔前派真实主张的作品,极为有名。据说处女玛利亚的模特就是罗赛蒂的妹妹克里斯季娜,圣安娜的模特是他们的母亲。连画面的细部的描写,都是精密正确的,在罗赛蒂的作品中,也许是最写实的作品。

《玛利亚的少年时代》1849年

    1850年,即第二次展出作品以后,罗赛蒂突然改变绘画的倾向,这时创作的《受胎告知/圣母预告/天使报喜》,谁看了都会认为作品中唯美装饰主义比真实主义更为显著。处女玛利亚的模特仍然是妹妹克里斯季娜,但不能忽视,那少女般的瞑想,赋予作品以梦幻的浪漫的美丽的情调。感伤主义的意味:白衣消瘦的圣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虚,寂寥的神情。

《受胎告知》1849年

   《终于见面/发现》描绘一名赶集的乡村青年认出了他昔日的情人,却发现她已沦为娼妓而气愤的抓住她。画家罗塞蒂注重了诗意的表现和悲剧的色彩。久别的情人在街头不期而遇,分别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终于见面却没有喜悦,只有悲伤。画家以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了终于见面的时刻,情绪复杂,包含了许多难以言说的东西。作品体现了“拉斐尔前派”的风格特点。

《终于见面》1854年

    他三十五岁时,爱妻艾勒阿罗尔死时,罗赛蒂悲痛欲绝,为追忆她,取材于所罗门的雅歌,画了《我的爱人》。

《我的爱人》1863年

    《贝娅塔·贝娅特丽丝/受赐福的妇女》是画家妻子的一种象征形象:画上一只红鸽,嘴衔白色罂粟花,正飞入贝娅特丽丝的怀里。色彩的颠倒,以示命运的反常。画家诅咒这种颠倒的生与死,欲追回失去的爱情。“贝娅塔.贴心娅特丽丝”迷醉般地抬头闭目,以示她濒临死亡前对丈夫的狂爱。她两手交叠,背景处画了一个日晷仪,指着9字,这是贝娅特丽丝死去的时辰,也是他妻子希达尔临死晚上的时辰。后面左右有两个形象:爱神与但丁。色彩单纯,只有红与绿彼此孤立地反衬着。

      罗赛蒂对这幅“神曲”作了这样的解释:“她以突然死去进入天国并坐在俯视全城的天国阳台发楞的形式来体现。你们记得但丁是怎么描述她死后全城的凄切情景吗?所以我要把城市作为背景,并加上两个彼此投着敌意目光的但丁和爱神的形象。当那只传播死讯的鸟把那枝罂粟花投入贝娅特丽丝的手中时,这有多么不幸!她,从她那对深锁的眼眉间看出,她已意识到有一个新世界,正如《新生》的结尾中写的:幸福的贝娅特丽丝,从此她将永远可以凝视着他的脸了。”


《贝娅塔·贝娅特丽丝》1864-1870年

    《维纳斯》 1851年,罗赛蒂在初次邂逅了伊丽莎白.希达尔,这位美貌非凡的女子深得拉斐尔前派画家们的喜欢,她成了他们创作时最美的模特儿。《沃提考迪亚的维纳斯》这幅画作同样是以希达尔作模特儿来绘制的。这是一肖像式的构图,背景是美丽的鲜花,维纳斯的头略略抬起,修长的颈项,有着一种优雅的情调,这是典型的罗赛蒂所创造的女性形象,恬静、文雅、秀丽,充满着幻想与迷惘的憧憬,有着超凡脱俗的品格。

《沃提考迪亚的维纳斯》

《king renes honeymoon》1867年

《爱之杯》1867年

《lady lilith》1868年

阿弗莱娅·克罗尼奥的肖像》素描 1870年

       罗塞蒂的一生中最爱碧翠丝(Beatrice)自小青梅竹马,但她长大后嫁给了别人,之后又不幸早逝。罗塞蒂的爱,只好长埋于心底,孕育出诗集《新生》与《神曲》中的天堂圣女Beatrice。

    《但丁之梦》一画中但丁在梦中由爱神带领来到碧翠丝的病榻前,见她逝世前的最后一面。身穿红衣的爱神代替但丁传达相思之情,倾身为碧翠丝献上最后一吻。而面对爱人之死,但丁只能无助地透过牵引他的爱神表达内心的悲怆。但丁在画中茫茫无力的神态,令人唏嘘。两个梦之少女,正用永恒的布把碧翠丝永远覆盖上。

《但丁的梦》1871年

珀尔赛福涅/普罗塞尔蓓娜》:取材于希腊一罗马神话故事,罗马神话中的普罗塞尔蓓娜,即希腊神话中的珀尔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传说她是大神宙斯和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所生的女儿。当她在丛林中采摘花朵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哈得斯从地下跃出,将普罗塞尔蓓娜劫入冥府,强娶为妻。她的母亲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悲痛万分,到处寻找自己的女儿,以致田地荒芜,谷物不收,人类陷入饥谨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许普罗塞尔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亲身边居住,因此,她也被喻为象征播种与丰收的女神。罗塞蒂的这幅作品,实际上是托普罗塞尔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画。黑色的背景代表着冥界的世界,普罗塞尔蓓娜手中拿着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阳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结果,是她唯一能带回冥国的果实。从色调上来看,绽开的红石榴也形成点睛之笔,是全画最醒目的地方。

《普罗塞尔蓓娜》1874年

罗赛蒂所画的全部女性,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使模特变了,也都具有一张理智的,同时也是梦幻的、热情的官能的脸。这种面相一时成为英国人的理想典型,而罗赛蒂风的女性被当时认为“现代式的美人”。

   他以女性为题材,作品弥漫着忧郁而伤感气氛,他不着力细节的描绘,但却注重表现女性的颈项美,罗塞蒂笔下的女性都有修长圆润的脖颈,使人过目不忘。

《牧场聚会 the bower meadow》1872年

《梳妆》,1875年

《白日梦》

在梦幻之树四面伸展的荫影中,

梦直到深秋还会萌生,但没一个梦

能象女性的白日梦那样从心灵升华。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梦着,梦着,直到在她忘了的书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白日梦》:就是画家以莫里斯小姐为模特创作的画作,其间充斥着画家对亡妻的思念。画面上一个身穿绿色衣服的女子把自己掩盖在一棵茂密的树木枝叶下,她脖子修长、嘴唇厚而性感,神情黯然、面目憔悴。她的头微微抬起,目光忧郁地望着画外。横放的书和手中的红花早已滑落在膝盖的边缘,随时都会掉落在地上。她痴迷而神伤的状态,好像灵魂早已游离了肉体,正在无尽的失望或者无尽的幻想中遨游,她周围的一切外在东西似乎早已不在她的知觉范围了。画中的人物也给人一种颓废的感觉,手中的红花似乎象征着青春的凋零和生命的谢幕,那无尽神伤的神情似乎隐含着对人生一种彻底的失望和无奈。在画家的白日梦里不是美丽和浪漫的幻想,而是一种彻悟的绝望,而画面上这个充满了某种神秘色彩的女子,寄予了画家对妻子的怀恋、惆怅、甚至痴迷而又无奈的种种情愫,是一种长期积聚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白日梦式的倾诉。

《白日梦》1880年

《青年头部素描》

 安妮·米勒的肖像》素描

拉斐尔前派的其他代表性画家,详见本公众号发布的其他文章介绍。

西方艺术史:19世纪英国美术-拉斐尔前派创始人 霍尔曼·亨特【70】

西方艺术史:19世纪英国美术-拉斐尔前派的前导 布朗【70】

西方艺术史:19世纪英国美术-拉斐尔前派 才华最高的米莱斯【7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