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读书、藏书和售书

 yh18 2020-03-10

“ 细雨潇潇欲晓天,半床花雨伴书眠。”这是我等爱书人的一种境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一种追求。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个爱读书的民族,不管是为了功名利禄做八股文而读的教科书(四书五经),还是为了做文章而读的闲书,书一直都是神圣的所在。

我把爱书人归类为三种:一种为只藏不读的人那是书柜,把书当投资等升值,不是真爱书。一种只读不藏的人,这种人舍不花钱买书,跑图书馆比较勤,这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心理;第三种又藏又读又做学问的人,这才最高境界。爱书人从喜欢的程度从轻到重来说,可分为:书迷、书痴和书鬼三种。 我认为书不仅要藏也应该多读,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乐趣。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只能渐渐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曾有人形容读书戏说:“(字典、辞典之类的)工具书就像老婆,宜常带在身边,想查时随查随用,但就算翻了一辈子也未必可以烂熟于胸;小说之类的文学类书就像是情人,既风情万种还能能引人入胜,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而诗词歌赋就像一场艳遇,春风一度而已。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就像严肃的女博士,可望不可及;而(读者、知音和故事会之类的)杂志就像是三陪,只能适合无聊时偶尔读读而已,不读时随时可当垃圾丢到一边。”

清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读书三种境界有精辟的论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从河图洛书到诸子百家,从四大名著到鲁郭巴茅,从五四新文化到西方文化的引进——中国人的阅读史既是一部社会变迁史,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发育史。在如今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国人不读书已很久了,据最新的一份报道称,中国年人均读 书不足1本,韩国7本,日本40本,最多的是(犹太人)以色列达到近七十本。中国人的读书习惯渐渐被手机、平板和电脑和电子书所取代,大部分的中国人成了低头刷屏的一代,网络化的碎片化阅读渐渐取代了纸质的阅读。万般皆下品,唯有手机刷屏高!这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更不幸的是,在知识增长到日新日新的现在,有个别人还狂妄自大的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总认为网络就是整个世界!这也是一种悲哀!须不知社会上有许多东西网格上无法找到的。只有书读得越多的人才能越感觉自己的无知。 人生有涯,而书海无涯,人生苦短,能读到几千本最多了。

在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纸质渐渐被网络和电子书取代,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将来,纸质书籍必将成为人们的家里的收藏品。

我自11年淘书、存书以来,已近十年。存书也仅仅千余册,其中不乏平装、精装、毛边本、名家签名本、线装本、全集套书、民国书、小人书、金边书、银边书、带藏书票书,都不在少数,各有涉历(但杂而不全这是误区)。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因为租屋小,书却越来越多,对于书存放哪里实在是难题。也最怕搬家。对于漂泊在外的打工者来说, 能有一个栖身所在也是奢望,还哪敢奢望有一个放书的书柜呢?所以,每到周末,我总要整理那满屋地板上成堆的书籍。一整理就是大半天,好的书我都一本本用自封袋包起来保存。我老婆总说我对书这么爱护,自己都是邋里邋遢从未收拾过,我总默不作声。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谁人知?

对于一个打工的工薪阶层来说,能养家糊口倘且不足,如果总是只买,不卖,那是烧钱,收支不能平衡,那也是个难题。后来,得知网上有个全球最大的旧书网-----孔夫子旧书网,不仅迷上了买书,还在网上开了个网店处理一些书,卖掉偶得一些碎银,以藏养藏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藏书也是一门学问,不是随便的大路垃圾书(比如知音、故事会之类的)都能收藏的,得从版本、出版社、作者、纸张、印刷、是否正盗版来学习、判断是否有收藏价值,我从中有过辛酸有过上当,也总算吃一吃一堑长一智,渐渐学到很东西,受益非浅。看着满屋的书,似有种坐拥书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飘飘然了。闲时捧上一本好书,读时似有“细雨潇潇欲晓天,半床花雨伴书眠”的高雅,有“天开图画山为架,地如琅缳屋满书”的满足,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注。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向往之。

谈读书、藏书和售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