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石狮“年龄”鉴别指南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3-10
三眼剧场
一起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

我1800岁
汉·高颐墓
我1500岁
南朝梁·萧秀墓
我1300岁
唐·顺陵
我1000岁
宋·永定陵
我600岁
明·孝陵
我300岁
清·东陵

导言

石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常见,作为守护使者,陵墓、寺庙、官府、大宅们的门前都有它们的身影。

文首的这些石狮子们,从百余岁到近两千岁高龄,有憨态可掬的、也有气势雄壮的。我们会很容易注意到,每个年龄段的小石狮都有其特有的造型特征,这与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审美理念密切相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八一八不同年代的小石狮们都长什么样吧~



1
小石狮的由来

狮子并非中国土生土长,它最早生长于非洲、美洲、西亚。中国的狮子文化起始于汉代,有着两千年左右的历史。石狮的流传大致有如下两个原因:

1、西汉时候,狮子作为佛教圣物由西域传入中国,备受统治阶级推崇。在佛像的底座上就常有一对石狮避邪护法。此外,文殊菩萨亦以狮子作为坐骑,史载“释者以师(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

▲作为佛像底座的狮子
(北齐·临漳县邺城遗址出土)


▲作为菩萨坐骑和佛像底座的狮子

(朔州应县木塔楼阁之内,已被深深征服--)

2、汉代厚葬风俗的推动。有一定地位的帝王官僚的陵墓,墓前都有对应其身份、地位的神道石像雕刻群。身份越高,神道上石像群的规模越大。在狮子出现之前,麒麟就已被广泛作为镇墓神兽。《晋书》记载,新皇帝即位一年后,每年要从贡赋中拨出三分之一来修建皇陵。这种上行下效为石狮的造型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东汉樊敏墓前石兽群里的石狮



从最初象征勇猛、避邪之形象
到现如今最常见的滚着绣球的憨态可掬
这期间他们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一起来瞧瞧



2
小石狮“年龄”鉴别
简明指南

姿势:直立行走、极具动感与力度、张嘴吼叫
体量:不是很大
细节:有羽翼
刀法:洗练

▲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

汉代的石狮体量并不是很大,这从上文樊敏墓的石兽群就可见一二。此外,运动感极强,很有力度的美感在。张口吼叫、跨步扭身,特别活现,仿佛下一步就能从石像中跨过来。

汉代的石狮有羽翼,是东汉神学思想在石刻艺术中的反映,象征墓主人死后可以乘上有翅膀的神兽羽化升仙。鲁迅先生评价道:“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魏晋南北朝
姿势:直立行走、突出动势、张嘴吼叫
体量:巨大(高3m多),整块巨石雕凿
细节:有羽翼;卷云状鬃毛;健硕胸肌
刀法:洗练

▲南朝齐萧承永安陵
▲南朝梁萧景墓
▲南朝梁萧秀墓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期。在南朝,陵墓石狮得到大力发展。与前朝相比,石狮的体量巨大,有三米多高,整石雕凿。细节上,全身也出现了卷云状的鬃毛,四肢变得短而粗壮。有着似是而非的神秘主义色彩。

《中国传统雕塑》中评价道,“由于大量使用极富装饰效果的浮雕线条来表现鬣毛羽翅,使这些硕大沉重的石头也变得飘逸流动起来。这些艺术处理,与陵墓整个升仙的气氛和石兽本身的神灵之气显得极为协调,也与南朝绮丽的文化特色相一致。”



姿势:走式或蹲式、动态减弱、脖颈直立、张嘴吼叫
体量:巨大(高3.5m左右)
细节:无羽翼;一头卷发;四肢饱满粗壮
气质:趋于写实、纪念性

▲唐乾陵石狮
▲唐顺陵石狮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唐代的石狮也与该时期的精神面貌相映衬。石狮呈现出雄迈、饱满的气质,体量上与六朝皇陵相似而略大。

造型上,头部不再后仰、转而为直立,打破了汉代以来S型身姿的动态感。显得更四平八稳、威慑四方。同时,象征羽化升仙的羽翼也消失了,加上筋骨突出的肌肉、披散旋卷的头发,极为写实,令人生畏。

但正如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所说的,至唐为止,“美术之动机,仍然在宗教与丧葬支配之下。”狮子的形象尚未进入民间。



姿势:站立、肥硕厚重、四肢健壮
体量:逐渐变小
细节:无羽翼;一头卷发;脖子有铃铛;背部有锁链
刀法:细腻精美,装饰味浓厚

▲北宋永定陵石狮
▲北宋永昭陵石狮

宋代在其文雅、高洁的时代气质之下,石狮也由唐代的威猛雄迈转向稳健驯服,失去了强健的精神气概。并且装饰味不断增强,项颈上开始配有铃铛和绶带、锁链。体量也开始逐渐变小。

这一时期的狮子形象开始渐入民间,与世俗生活相结合,各种建筑雕饰和日用品中也出现了狮子的形象,成为一种吉祥装饰。

▲寺庙大殿基座四角之角兽,宋辽至元
▲南宋瑞光塔(苏州)须弥座束腰上的石狮



明清

姿势:站立或蹲、矮壮敦厚
体量:渐小
细节:无羽翼;一头奶油状卷发;脖子有铃铛;脚踩绣球或崽子
比例:头占身体的比例变大

▲明孝陵石狮
▲北京故宫天安门前石狮(明代)
▲清恭王府石狮
明初在建筑、造型各方面,虽欲追溯唐宋之规制,这从明祖陵遗构可见一斑。然终究无法抵挡世俗化的潮流。该时期石狮大体身材矮小,头占身体的比例加大,身躯圆润头发蓬松,身体略前倾而僵直。虽然没了早期雄浑、稳健之气质,总体显得肃穆温和。

明清的石狮主要有宫廷狮和民间狮,是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两者的风格也有所区别。上图所见的北京故宫和恭王府的石狮是宫廷狮的代表,主要用于守门,做工精巧、装饰华丽。而民间的狮子则更自然质朴、充满生活气息,主要有拴小孩的炕头狮和拴马的拴马狮等等,亦有作为柱础装饰,可见下图。
▲炕头狮
▲拴马狮

▲柱础狮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

看到这,你学会简单地鉴别小狮子的年龄了吗?我们可以通过看身高、看姿势、看身材、看发型、看配饰等等,但最主要的应该还是~~看气质吧~~

特别推荐:熊亮老师的作品《小石狮》

跟随小石狮的自述,遇见记忆中的乡愁



【主讲老师】熊亮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课程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