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钻钻“孤独”的牛角尖      周镇宏

 随性随意过一生 2020-03-10

一         “孤独专家”?

         一位自诩“孤独专家”的才女感慨到:“我从15岁开始便觉得孤独。读书时孤独,考试时孤独,与父母住在一起孤独,搬出去一个人住更孤独,工作时孤独,假日里也孤独,外出时孤独,回家来又孤独,有男朋友孤独,找不到伴孤独,太阳底下是炎热的孤独,月亮底下是黯的孤独……”

        我相信这位才女是有感而发。但“从15岁开始便觉得孤独”,实在算不得“大器早成”。精神医学的研究发现,4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生以“情感接触中极度孤独”为特征的“孤独症”的,为数颇为不少。

        至于“孤独专家”之说,我也有些疑问。孤独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并不是谁的专利。人类有多少个成员,就有多少份孤独。何谓“孤独专家”?是占有最多的孤独?是孤独得高人一筹?还是对孤独的研究深有造诣?茫然。

       二       有50亿伙伴还孤独?


        理性的人却是难以理喻的怪物。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已经密密麻麻地“挤”着五十亿芸芸众生。人们一边惊呼“地球人满为患”,一边又在大叫孤独。拥有50亿个伙伴还孤独?岂有此理!

        理还是有的。50亿人毕竟不是50亿个物理学中的“全同性分子”。毕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具体的人都无法在50亿中找到一个自我,你说不孤独?

       其实,在苍茫宇宙中,人类本身本来就是孤独的。宇宙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孤独感来源于宇宙,这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是宇宙中的唯一(就迄今已知而言)智慧生物。随着宇宙天体的演变,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必然受其客观宇宙的制约。地球的独居性,必然赋予人类孤独的心理状态。再没有找到第二个“地球”,发现第二个“人类”之前,人类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孤独感的。


          三         孤独=寂寞?


         香港青年女摄影家李乐诗。背负被囊睡袋,独自漫游世界。一位记者问她:“旅途漫漫,你行单影只,就不怕孤独或者说寂寞吗?”这位记者犯了一个不易觉察的错误:把“孤独”和“寂寞”相提并论划等号。

        但李小姐却听得真切,答得严谨:“

我孤独,但没有时间寂寞。”她还说:“孤身走路我才能专注,专注才能捕捉摄影契机。”

        看来,李小姐的“孤独”是自寻的。试想,当孤独的她用镜头和心灵去发现美、审视美、挖掘美、感受美时,她会寂寞吗?

        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置身于热闹的朋友沙龙之中,会感到周围的原来熟悉的脸孔是那样的陌生,欢声笑语是那样的逆耳;而有时候,一人独处无边无际地遐思,倒毫无孤独感。甚至,有时候父母夫妻儿女“三代同堂”厮守在一起,也会感到简直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天马行空式的生活还孤独。

       孤独未必寂寞。热闹未必不孤独。

       四     “具体的孤独”和“根本的孤独”

        孤独似还应有层次之分。

        一般意义的“孤独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人的社交动机和好群行为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当你离群索居,漂泊异乡,你会因为对陌生环境的把握不定和自身的失落而产生孤独感;当你与家人或同事产生隔阂,也会感到孤独。

       但这种孤独是“具体的孤独”。或曰“表层的孤独”、“外在的孤独”。它具有明显的机缘性,只要改变、克服来自自身的或外界的种种诱发因素,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雾散。

       还有一种孤独是“根本的孤独”。或曰“深层的孤独”、“内在的孤独”。这是一种心灵深处寂寞怅惘的体验。你对人生对社会具有独到的见解、抱负和使命感,这种孤独感便会缠绕着你,即使你身处人群之中,或在儿女情长的包围之中,也“在劫难逃”。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在所有的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种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已与年俱增。”许多杰出人物都有与爱因斯坦类似的这种体验。他们超越自我和客观现实的局限,对全人类投以深切关注和思索。他们感受到的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根本孤独,使他们全身心投入事业。由此看来,孤独似还可以认作一种驱动力。

       执迷于外在孤独的痛苦,会使人走向心灵的寂灭,而若能将小我的孤独消融于全人类普遍的根本孤独感受中,往往又会使人亢奋地走向新的征途。

       五      孤独的比较

       缺少朋友,孤家寡人,是一种孤独。

        高朋满座,知吾者少,是另一种孤独。

        于是,“理解万岁”的心声震天价响。

        但“理解”就能消灭孤独吗?存疑!

       理解当然崇高而伟大。理解,在于寻求交叉的感情点。然而,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牢,谁也不掌握彻底打开它的钥匙,而孤独却深藏在这牢房里。这论调可能灰暗了一点,但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不可超越的不理解。

       真正的、可能的和有意义的“理解”,只能是寻找一种对差异的宽容、尊重和默契,而不是寻求一种认同。假如50亿人人人互相“理解”而共有一个心灵,那实在是“理解”的悲哀。

        孤独是一种单方的内心体验。理解是一种本质上存异而非认同的双边(或多边)精神活动。理解赶不掉孤独。


         六      孤独某些积极意义


         孤独并不可怕。善于孤独,恰可在心灵上筑起一座“世外桃源”,这与中医提倡的“养心莫善于寡欲”的养生法不谋而合。不久前,美国科学家调查表明,善于孤独的人,往往能承受住生活的冲击和磨难,并且患心脏病、高血压病和癌症等与精神有关的疾病的几率比一般人要少三分之一。

        信不信由你,孤独还有利于自我塑造。埃里克.斯隆说得很深刻:“孤独是生活中的一个危机,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如果你能感受到“根本的孤独”,或把“具体的孤独”升华为“根本的孤独”,那实在是一大幸事。超越自我,超越时空局限,投身于人类科学和文化创造,就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高尚的、永恒的充实和快乐。

       孤独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它赐于你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去追求,去探索……


         摘自《青年文摘》1990年1期

                               .沉思与遐想.

                 孤独         (百度百科)

          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心理学定义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一个人可在众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众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而仍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孤独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在孤独心态下,人们往往会感到寂寞、郁闷、焦虑、空虚、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和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之而出现的各种无聊发泄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和思想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产生原因

        孤独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它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产物,是每个人所遭遇的内外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比如外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有的环境很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或独自一人处在某种环境中,即使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对象,如长期在工作、勘探的人,驻守边防的军人,单身独居的人,都会经常感到孤独。在陌生的环境中也同样如此,有些环境尽管热闹,但对某个人而言,却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因为没有朋友、没有熟人,却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也无法同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联络,于是就会感到特别孤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