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降,随着西学东渐大潮,西方美学也开始了登录中国的历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西方美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研究方法,已深入中国现代美学知识的肌理之中,成为本土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资源,不少西方美学经典业已成为中国学者耳熟能详的文献,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美学界对西方美学的文献学研究及其资源建设工作,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 西方美学文献译介及其问题 从学术史的长时段角度看,一个多世纪的西方美学翻译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到民国,这一时期对西方美学文献的译介多限于日译本,且缺乏系统引进,还处在零星介绍阶段。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出现了较多、较为系统的翻译和研究,这一时期很多学者直接从西文原著着手翻译。第三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这一时期俄苏美学的译介一度成为热潮。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西方美学的不少文献被翻译成汉语,形成了自民国以来的第二次西方美学经典的译介高潮。 从著述类型上看,以往西方美学的译介主要有三类。其一是专著翻译,包括单本著作和译丛或系列丛书的翻译出版。其二是读本或文集翻译,包括对西方学者编撰的美学读本或文集的翻译,和中国学者自己遴选翻译的译文集。其三是单篇论文的翻译,刊行于国内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或书籍中。 一个多世纪的西方美学译介和研究可圈可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首先,西方美学的文献学研究相当薄弱,所以我们对西方美学经典的总体情况仍缺乏完整的了解。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西方美学经典译介甚至研究中亦有值得反思的现象,时至今日,特别有必要从文献学和学术史角度来加以反省。首先,从西方美学经典译介的来源文献的历史分布来看,“重现代”而“轻古代”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平衡现象。西方古代美学远离当下,在现有的学科体制内,科研项目、成果发表和学术评价等均不如现代美学更有吸引力,加之古代语言的难度,必然导致了西方美学经典古代文献译介方面的明显不足。其次,是西方语文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平衡现象。晚清和民国初年时多借重日译本,改革开放以来却是严重依赖英译本,这都带来一些复杂的知识学问题,如英语学界对某一文献的译介、理解和阐释,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学界对该文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如何鼓励美学研究者多学一门小语种,超越英语主导的局面而回到西方美学经典的原文翻译,乃是未来西方美学经典译介甚至研究的一个难点。 从西学知识学角度说,西方美学经典文献的总目及相关文献的目录学研究,在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中也是很薄弱的,由此造成了两种最常见的西方美学经典翻译现象。其一是多倚重于一些有双语能力的美学家,译介工作带有一定的个别性和偶然性;其二是跟踪追逐西方学界的风向变化,失去了主动选择权和批判性反思。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本土西方美学的译介和研究亟待改进,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必须从头开始做起。 本土的西方美学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美学界,西方美学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知识生产类型。第一类是西方美学史研究;第二类是西方美学的专题研究;第三类是专人研究。在这三类研究中,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最热闹,也最多产,体现了本土西方美学研究的主导兴趣和关注焦点。为何中国学者热衷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答案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中国学者重史学的传统,又有当代西学知识在本土接受的问题,还有知识生产的文化社会学问题。进一步的问题是,中国学者的西方美学史研究是否建立在足够的原始西文文献基础之上?中国的西方美学史研究水准如何? 也许是中国传统学术历来重视史学研究的缘故,也许因为中国学者都希望完整把握西方美学的历史嬗变,所以西方美学史研究在中国一直兴盛不衰,老中青三代学者均笔耕不辍,但是,如果把专治西方美学史的学者分为“老一代”和“改革开放一代”两代人的话,从其学术研究的知识准备和积累来说,两代人的治史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举朱光潜为例,其西方美学史研究从第一手西文文献入手,进而准确把握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青年学者多是利用已有的汉译文献来研究,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进一步对晚近的美学史著作的观点、分析、判断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差异性很小,重复度很高,创新性有待提升。这提示我们,由于西方美学文献资源的束缚和限制,我们的西方美学史研究进展有限,存在着很多低水平重复之作。 本土西方美学史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研究者的西语语言能力所限,二是对文献的重视不够,文献学功夫明显不足,三是我们这个时代“数量重于质量”的风气所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尚缺少西方美学经典展开文献学方面的系统研究,不清楚西方美学经典总体状况,更不清楚专治西方美学史的最低文献要求是什么。 除了美学史研究之外,专题和专人研究也很重要。综合来看,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的问题意识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有明显的本土问题视角,强调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语境出发来审视。第二,追踪国际学术前沿。第三,一些古老的话题甚至传统的美学思想,也没有被完全冷落。不过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我们把西方美学看做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知识系统,那么,在中国语境中探究西方美学,自然会形成一些重点区域。这突出表现在重现代轻古代的学术取向中,也常常导致西方美学研究的不平衡现象,尤其是古今美学文献翻译方面的失衡,这显然是需要我们加以改进的。 本土的西方美学研究,一方面是一些基础文献资源的建设显得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本身对基础文献的重视不够,所以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中国古典美学由于是依赖于母语,文献积累工作有相当基础,所以高质量的成果相对较多。 本土西方美学研究的另一个明显问题就是重译本轻原典。虽然外语在今天已是许多学者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但是倚重西方美学汉译来研究的情况还是很普遍。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本土西方美学研究,对它们的分析不但要立足于本土语境,而且必须延伸至中西跨文化语境,进一步探明我们的研究存在着哪些盲区,哪些问题,哪些局限,以及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西方美学的知识图谱 改善本土的西方美学文献建设,必须从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开始。第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目录学研究。要深入西方历史文化的语境,以西方哲学学术史为参照,搞清西方美学经典文献的历史、分布、影响和流变,进而编撰出西方美学经典的目录学,描绘出西方美学发展演变的知识图谱。那么,如何在浩瀚如烟的文献中去选择并确定西方美学经典呢?如何根据这些经典的流传演变情况描画出西方美学的知识谱系呢?从学术史角度看,有几类西方美学著述尤为值得注意。第一类是美学史;第二类是各式各样的读本或选集,尤其是问题单元的美学读本;第三类是西方美学的经典作家撰写的专题性美学著述。 通过以上几类著述的分析、统计和查证,大致可以描绘出西方美学经典的知识图谱。这个图谱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哪些美学家在西方美学思想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二,他们的哪些著作或文献具有经典的地位和意义;其三,这些美学家及其思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历史传承或颠覆断裂关系。 较之于其他学科,美学目录学在西方还比较薄弱,在中国几乎是无人问津。中国传统学术所说的文献学,大致相当于西方的目录学。依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目录学(bibliography)的定义,研究和描述“有关某一具体作者著作或某一学科著作的系统知识,或是有关某一国家或某一时期图书的完整资料”,正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美学文献学研究需要认真去做的工作。 西方美学本土接受的知识图谱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西方美学研究,其接受史的知识图谱的描绘有多重路径,这里,我关心的是本土研究中有哪些西方美学经典文献被国人所接受、翻译、研究并产生了何种影响。中国美学的好几代人承前启后,研究了不少西方美学的理论派别,译介了不少西方美学重要著作。但是,没人能说得清究竟多少西方美学经典进入了中国学界,这就需要我们对本土的西方美学研究做目录学的整理、分析和统计,进而描绘出一幅西方美学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知识图谱。西方美学重要著述或经典文献的译介研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本土学界对西方美学经典的接受和研究呢? 就本土的西方美学研究来说,还是需要从西方美学的各类著述中探明情况,以下几种类型的著作尤其需要注意。首先是西方美学文献的汉译,这是考察西方美学经典的中国“旅行”的有效路径。其次是西方美学史的研究。通过中国学者所撰写的西方美学史著作,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西方美学经典文献进入了中国美学的视野,以及它们被如何评价和阐释。再次是西方美学研究专著。对不同的西方美学研究著述的分析,可采用历史分期原则来取样,从中瞥见本土学界对西方美学的接受和阐释水平。复次是西方美学研究论文。再复次是大量的博士学位论文。最后一个类型是美学教材。透过这些类型的著述的统计分析,大致可以看清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进而楬橥本土学者关注什么、忽略什么、缺少什么等问题。 西方美学经典的比较文献学研究 比较文献学是以现代文献学为基础,聚焦于跨文化的“理论旅行”的文献学比较,旨在探究特定文献在不同文化语境的不同知识生产、传播和接受领域的文化差异性和相关性。 就西方美学经典而言,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厘清西方美学经典文献的总体情况,描绘出一个西方美学经典的知识图谱;另一方面,又需要摸清近代以来中国传播接受的情况,描绘出经典文献在中国流传的知识图谱。通过这两张知识图谱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西美学关于西方美学的不同认识和阐释,特别是对经典文献认识的差异。由此可以找出我们西方美学研究未来可以改进的路径,尤其是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最终提升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水准,并在西方美学研究领域形成中国话语权,努力发出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学术声音。 那么,如何来比较中西两张不同的知识图谱呢?第一,通过中西语境中西方经典美学家名录对比。两相对照首先可以发现哪些西方美学家在中国美学语境中“在场”,哪些美学家“缺场”了,此名录的编制基本反映出中国一个多世纪西方美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和忽略的人物。有了这个对比名录,便可展开一些颇具知识学意义的延伸性分析。 第二,中西美学经典文献的目录学比较。透过这个比较可以明晰地看出哪些西方美学经典进入了中国美学的知识系统,哪些经典仍处在被忽略和被遗忘的状态。此外,我们需要从这个比较中进一步做一些延伸性的研究。 结语 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力提升,中国学术面临着重新调整中西学术关系的历史契机。如何将我们从一个“理论进口国”转变为“理论出口国”,乃是未来一代中国学者不可推诿的历史重任。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有系统深入了解西方美学经典之后,才有可能掌握攻玉的“他山之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赛/摘)
|
|
来自: 昵称149797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