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时,常有宝宝因腿纹或臀纹不对称,被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这不禁让许多家长感到疑惑:
其实,皮纹不对称,可能正是孩子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家长如何辨别宝宝是否髋关节发育不良?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是一种常见的小儿骨科疾病,指股骨头、髋臼在大小、形状、方向及组织学上的异常,或两者皆而有之。DDH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等一系列的病变。
髋关节发育不良在新生儿中的症状不大明显,很容易被家长忽略,从而产生了严重影响:
有研究认为,患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孩子,容易很早就患上关节炎,在三四十岁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就出现关节功能不好、活动差、疼痛等症状,情况严重的还会形成长短腿。
目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因尚未明确,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统计,臀位产、羊水过少、女性、第一胎、关节韧带松弛、基因缺陷(家族史)、新生儿及婴幼儿绑腿等是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是我们目前所能应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最好方法。
一般来说,家长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判断宝宝是否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问题:
经过自测后,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除了依赖于专科医生的体检以外,还包括了髋关节彩超、4~6个月以后的双侧髋关节正位片等。
专业的骨科医师会结合相关的检查,根据患儿的严重程度和年龄,给出从支具治疗到石膏固定到手术治疗等阶梯治疗。
日常生活中,家长的很多行为也会导致宝宝出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问题。想要预防,家长们应做到:
出生后过紧的襁褓包裹是导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病的一大因素,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过紧的襁褓,选用上紧下松,可让宝宝双手固定、腿部自然外展的襁褓包裹方式。
应该尽量把宝宝的双腿分开呈青蛙样抱,即目前国际上推崇的“蛙抱”。
太小的宝宝不适合坐腰凳,大一些的孩子可用腰凳抱,注意避免宝宝双腿下垂,最好能呈现蛙式外展的状态。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健康康,但有一群孩子,因为患有「先天性结构畸形」,生来就要与病魔斗争,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多数常见先天性结构畸形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患有先天性结构畸形的儿童如果在出生后能够及时获得救治,一般预后效果较好,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于2017年启动了先天性结构畸形疾病救助项目,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作为省级项目管理机构及定点救治机构,为这些患有先天性结构畸形的折翼天使们“圆梦”。
髋先天性变形、马蹄内翻足、脊柱先天性变形、胸锁乳突肌先天性变形、手先天性变形、膝先天性变形、多指(趾)并指(趾)、膝先天性畸形、脊柱先天性畸形、骨软骨发育不良,伴有管状骨和脊柱的发育缺陷等。
如果患儿家长有这方面的需求,或对救助的条款不太明白,欢迎在文末留言咨询。
总结来说,髋关节发育不良虽然常见,但家长能通过早期发现,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矫正治疗,才是宝宝得以正常发育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