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东阳人》办成精品——在《东阳人》杂志座谈会上的发言吴立梅 《东阳人》自创刊以来,四年来出了25期,紧紧围绕“东阳”和“东阳人”做文章,为宣传东阳,宣传东阳人,提升东阳的文化品位,也为东阳的文化大市建设作出了贡献。这本杂志在编辑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办得很不错。每期都有几篇值得咀嚼的文字,都有几幅值得反复欣赏的图片,有一两位值得敬佩的人物。因此,这本刊物就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希望《东阳人》继续努力,精心组稿,精心编辑,使之成为精品。 要成为精品,须在内涵上下功夫。一本刊物,首先应当在内容上吸引读者。已面世的二十多期《东阳人》,从《东阳人物选粹》《东阳祠堂》《马坦故事》《东阳地名传说》《东阳古今道德故事》等书取材,紧扣地方特色,充满乡土气息。希望《东阳人》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发掘东阳文化底蕴,研究追寻东阳人文演进轨迹,挖掘东阳的历史地理、名流百工、传说故事、方言俗语、民情风俗、戏曲曲艺、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只要是正面的、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只要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均可。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这句话演绎一下,只有富有浓郁的东阳地方特色,才是浙江的,才是中国的。这也是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进一步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为“强市名城”作贡献。 从现有的乡土书籍中取材,固然眼光独到。但是,书籍的含量毕竟有限。譬如《东阳人物选粹》《东阳古今道德故事》都只有60多篇,《东阳祠堂》只有90多篇,《马坦故事》只有40多篇,《东阳地名传说》算比较多,也只165篇。时间长了,其中的文章总有被用完的时候。要想不用完,最好的途径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稿件。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这个作者群人数不多,力量薄弱,且年龄偏大。因为写史话类稿件,作者需有一定的文史功底或阅历。在东阳范围内,这样的人,充其量不会超过20人。写史话和编故事不同,需要查阅史料,考证史实,甚或实地查访,区区一二千字,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有时难以估算。 稿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刊物的质量,精品刊物必须有精品稿件。因此,重视现有的作者群体,逐步加以扩大。定时召开座谈会,指导、交流、沟通,以互相启发,切磋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劳动,在目前日工资数百元的情况下,应当提高稿酬,使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价值。 刊物固然应该讲究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倾听读者的呼声,回应读者的需求。但刊物在放下身段贴近读者的同时,也有引领和提高读者阅读和欣赏水平的责任。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应该具有同等地位,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各取所需。稿子应允许风格的多样化。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本月17日考察《人民日报》时强调:“要倡导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增强文字的亲和力和表现力,让文章更加耐读耐看。” 《东阳人》的版面设计和印刷都是比较精美的,图片的质量也比较高,但色调上可以更明快鲜艳一点。当然,这要与内容相吻合。 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东阳人》受人喜爱是很自然的事,愿《东阳人》在记录东阳、宣传东阳、挖掘和升华东阳人文内涵的同时,提升其文化艺术价值,打造可以珍藏和传世的文化精品,为东阳的现代工业强市、文化影视名城建设作贡献。 2013.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