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济日报水啊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2020-03-11 | 阅:  转:  |  分享 
  
经济日报水啊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作者:66WEN收集整理来源:www.66wen.com更新时间:2007年06月01日

在旱情严峻的同时,水情也十分严峻。尽管1998年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对大江大河堤防、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防洪标准有所提高,但大江大河支流和中小河流堤防防洪标准还很低,流域控制性工程还不足,大量病险水库尚未进行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分蓄洪问题非常突出,突发性暴雨山洪和台风灾害随时可能发生,多年没来大水的黄河、海河、淮河流域存在着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影响防洪安全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严重的是一大批带病运行的水库,一旦遇暴雨洪水,如准备不充分、措施不到位、抢险不及时,就很可能垮坝失事。

据专家分析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国洪水年平均造成的损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7%。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数字,不能不令我们思考,中国水危机仅仅是惹的祸吗?

探究水危机深层次原因

我们曾用白玉栏杆圈起一棵千年古柏,因为那是珍宝;我们也曾用雕漆宝匣供奉一颗佛牙舍利,因为那是珍宝。而面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无价珍宝————水资源,我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多少年来,我们抱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乐观心态,无节制地索取,不心疼地浪费。于是,可怕的结果出现了:长江年年洪水,黄河连年断流,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毁败,内蒙古大草原荒漠化,松花江、嫩江爆发百年不遇的大水,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水位一降再降,辽河、海河、淮河成为排污沟,太湖、滇池、巢湖变成死水,珠江口赤潮不断,青藏高原的湖泊在逐渐消亡,北方城市缺水日益严重。

究竟我们做错了什么,大自然要如此惩罚我们?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到,长期以来,由于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了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由于过度地围湖造地,侵占了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加剧了洪水灾害;由于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淤积;由于人为地污染水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都是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结果。

我们在治水上的失误之一,就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指导下,一味试图以工程治水,用堤坝堵水、蓄水。而对水资源的保护重视不够。

工程治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是必要的、必须的。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形成了强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仅靠工程治水就显得十分乏力了。

教训比比皆是:仅黄河流域3300多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就能喝干两条半黄河的水量,加之上游大水漫灌,黄河怎能不断流;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耗巨资修建的三门峡水库,因泥沙淤积,曾直接威胁了西安及关中平原的安全,现在只勉强保留了不到十分之一的库容;新疆的大西海子水库截走了本应流向罗布泊及下游绿色走廊的最后一滴水;引滦工程救得天津一时,却因供需矛盾越来越大而难救得一世,2000年和2002年两次紧急引黄入津也只能解燃眉之急,天津人又在渴盼长江水……

50年来,我们在全国兴建了8万多座水库,修造的堤坝足够连成几十座万里长城。但是,当大片的森林从崇山峻岭间消失,无数湖泊湿地萎缩甚至干涸的时候,我们浩大的工程,却难以阻止中华大地上一条条河流病魔缠身。

面对水危机,如果我们仍然只依赖于工程措施,仍然不改变目前大量消耗水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工程建成后我们将面对无水可蓄的尴尬。在一些本已气息奄奄的河流上,再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看来已经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

为水危机开出药方

对于如何解决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药方”:

工程技术专家提出要多修水库、多搞调水工程;地质专家说,中国的地下水十分丰富,可以依靠发掘地下水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经济学家强调应该让水资源进入市场;管理专家则认为,只要把体制理顺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有专家说节水就能解决问题,有专家则认为出路在海水淡化,还有专家说要大面积种树,森林可引来降雨。

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和正确的一面,但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如何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呢?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

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在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需要特别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注重维系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强调改造自然,必然重工程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依存,必然重生态建设。

论文经济日报水啊让我们重新认识你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所幸的是,中央已经看到了生态治水的极端必要性。

在1998年防洪之际,中央提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堤坝,疏浚河湖。在这八条中,头几条都是生态措施,后两条才提到工程措施。它体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治水思路,可以说是五千年来中国人对中国生态的最大让步。

这也许正是中国遏制生态恶化趋势的一个转折点————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变征服自然为与自然和谐依存,达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这正是解决中国水危机的唯一出路。

生态治水迈出坚实步伐

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认为,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要努力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灾是大治的开始。1998年大水至今,中国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正在变单纯地依靠水利工程“抗”水,为用生态、经济、法律和科技等综合措施“管”水和“用”水。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1998大水后,在国家投入包括国债在内的巨额资金建设长江、黄河等江河堤防的同时,中央开始全面禁伐天然林,让砍树人变成植树人。被老百姓称为“德政工程”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4年来,已累计完成近17万亩。这项工程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仅新疆沙漠化速度就下降了一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甚至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喜人景象。

中央在5年中投入了103亿元用于长江及两湖地区退田还湖。这是中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1400多年间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这一举措使我国的主要江湖不断“长大”,第一大淡水湖潘阳湖面积由3950平方公里“长”到了5100平方公里,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平方公里,昔日八百里洞庭风光有望重现。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上百万人迁出水患区重建家园,彻底改善了生活条件,根除了水患之苦。

对水资源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使已受到严重制约的生产力得以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见成效,确保了三年来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水不仅滋润了额济纳久不见清水流淌的突尔扈特部落的后代,还遏制了吹向北京的漫天黄沙;塔里木河清水浇灌出已干枯了的千年胡杨的新绿。

浪费可耻、污染违法、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而且价格的杠杆作用也被重视和利用起来。目前的农业水价为0.044元/m3,工业自来水供水水价为0.24~0.25元/m3,均未达到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农业水价仅为供水成本的30%~40%。为改变这种水价严重偏低的状况,各地纷纷出台水价改革方案。水价改革使供水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的距离在逐步缩短,100吨黄河水才能换来一瓶矿泉水的记录将被改写,各种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节水防污的措施、设施及器具开始被广泛利用。

有些地区在一些河流的上下游、一些地区的丰水区和贫水区之间,开始探索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通过转让水的使用权,化解用水矛盾,平息争水纠纷。水市场雏形初现,洋水务也已登陆中国水市场。中国的入世,更加快了洋水务进军水市场的步伐。前不久,法国威望迪公司与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签约,组建起中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城市自来水公司,抢占中国水市场先机。外资的介入,不仅为我国水市场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将进一步促进国内水市场的发展完善。

























4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