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记载,南朝有位异士叫陈蕃,他的言谈是当时士人的准则,行为是世人的楷模。据说他家里即使垃圾遍地,他也顾不得清扫,只想着平定天下。后来,他做了豫章太守,走马上任时,他不去官府,而是先问手下人说:“徐孺子在哪里住?我要去拜访他。”那位徐孺子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清妙高雅,超世绝俗,闻名四方。陈蕃的主簿劝他说:“你远道而来,还是先进官署休息一下再说吧。”那陈蕃慷慨地说:“周武王为了向商容表示敬意,来不及坐暖席子。我礼敬贤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陈蕃上任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拜访高人贤士。他是笼络下人作秀也好,是真心实意也好,起码说明那时候人们是很敬仰德高望重者的。有如此的官场气息,社会环境,真才实学者自然不会埋没,老百姓也是有福的。 为官一方,礼贤下士,可以让一方百姓生活幸福,安定。推而广之,争夺天下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可以战胜对手,雄霸天下。公元前二百年前的刘邦,论实力远远比不上西楚霸王项羽,但他懂得尊重人才,利用人才。他文有治理国家的张良,出谋划策的萧何,武有用兵如神的韩信,武勇无比的樊哙。刘邦这个人缺点不少,才能有限,但他的特长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天下的大智慧为己所用。刘邦攻入咸阳后,面对华丽的宫殿,众多的财宝和美女也陶醉了,可是,他手下有清醒之人,面对规劝,刘邦从谏如流,立即还军霸上,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天下人心。项羽手下虽然也有威武之士,也有智谋之人,但他优柔寡断,又猜忌多疑,进入咸阳后烧杀抢掠,结果是失去民心,众叛亲离。项羽最终自刎乌江,也是必然的结局。 历史的发展过程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中国的大地上,又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故事。日本侵略者投降后,饱受战乱折磨的全国人们渴望和平,渴望民主建国的呼声高涨,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积极寻求和平建国的途径。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主要领导人亲身来到重庆,一方面与国民党谈判,商讨建国策略,一方面礼贤下士,广泛结交民主人士,名流贤达,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高尚人格深深地感染了各界爱国人士。而国民党中的反动派却坚持独裁,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内战。尽管反动派有数倍于解放军的部队,有先进的武器,有外国反动派的支持,他们还是一败涂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得民心者得天下,信哉斯言。 德之高尚,人心所向,南朝的陈蕃迫不及待地拜访徐孺子证明了这一点。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政权的更替证明了这一点。历史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人为的因素因时代的不同千差万别,但基本的规律是有的,那就是虚怀若谷,崇尚德行,顺应民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