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能德 口述 冯民樑 整理 渣头碗是景德镇方言的一种叫法,正统的名称为渣胎碗,也称灰可器,是用下脚泥(有杂质)瓷土做坯,用釉果加三灰做釉,在烧柴窑时放在最差的窑位上(满余堂处和挂窑口前几路),胎厚、质粗,分上下两层青色画,装饰文样奇异,线条粗细匀称而富有变化,似图案又非图案。 据长辈们说,渣头碗画面最早是阿拉伯字母,用引进土耳其颜料-——“穆罕默德普蓝”画面。迄今,世界各地的阿拉伯人能用上写有阿拉伯字母的渣头碗已成为他们民族、宗教的一种风俗习惯。在我国的西北、沈阳和北京的中街清真寺都藏有景德镇的渣头碗。 解放前后,渣头碗都是手工制作,到1958年才开始逐步实现半机械化生产,由手工走向半自动机压成型。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各瓷厂到年边都发本厂生产的日用瓷给职工,叫做“职工用瓷”。建国瓷厂每年也发渣头碗给职工。1973年底,眼看春节即将来到,又到了发“职工用瓷”的时候。建国瓷厂几年来发的“职工用瓷”均是渣头碗,而其他瓷厂的“职工用瓷”都比建国瓷厂的好,比如有红花、青花、玲珑等。当时我在建国瓷厂生产指挥组工作,我就向厂领导建议,用渣头碗的模型改为白釉渣头碗,生产以后再到彩绘组加工。加工是用手工画月季花再镶金边,这一建议得到了厂领导的欣然同意。渣头碗镶金边由此而诞生了。 正是由于这一建议,渣头碗摇身一变,由茶花变为彩花,加上又镶上金边,因此,渣头碗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全厂干部职工无不称手叫好。后来,“渣头碗镶金边”由于大小适中,非常实用,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传播和影响也颇为广泛。 当年“渣头碗镶金边”的生产加工都是我亲自指挥和安排的。“渣头碗镶金边”如今也成为了景德镇地区的一句歇后语。当然,这句歇后语的含义,完全变成另外一种意思了。 |
|
来自: 新用户3325964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