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晓旭版林黛玉为何开始被人诟病,现在却成了经典

 寻梦向天歌 2020-03-11

现在说起陈晓旭版《红楼梦》,很多人都会将其奉为经典,但是在当年,的确是饱受诟病的。

记得中学时候,语文课本有《红楼梦》节选,老师就说起电视剧来,那时候还没有新版《红楼梦》,老师对老版红楼其实是有颇多不满的,还说当时电视剧一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都批评陈晓旭,觉得她的林黛玉不好。然后还感慨说没什么可以演出真正的林黛玉。对于这个事情我印象蛮深刻的,因为老师还在课堂唱起了红楼主题曲,当时感觉特别好听。

人们对陈晓旭不满意,除了外貌形象之外,还有就是陈晓旭版林黛玉和书中的林黛玉有不小差距,没有大家闺秀的气度。实际上,这也不能完全怪陈晓旭,跟导演编剧有很大关系。林黛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有着多面性,老版红楼似乎放大了林黛玉的缺点,而对林黛玉优点突出不明显。

四大名著翻拍电视剧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个人感觉翻拍最成功的当属老版《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也确实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在这些电视剧里,塑造了观众希望看到的孙悟空、唐僧、诸葛亮、曹操等形象。而《红楼梦》呢,作为四大名著里水平最高读者最多的一部,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几个主角该有的形象来,被人诟病也属于正常。

实际上翻拍名著不一定非要符合原著,而是要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最典型的比如《西游记》,孙悟空虽有美猴王的美誉,但本身奇丑无比,唐僧虽然心软,但是毛病很多,也很冷漠,师徒四人内部矛盾重重。如果按照原著拍摄,这样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愿景,所以电视剧做了很大调整,把他们好的一面竭力突出,不好的一面直接弱化甚至忽略,这才有了经典的《西游记》电视剧,直到今天仍然让人百看不厌。

而《红楼梦》呢,似乎并没有借鉴《西游记》的处理方法。在原著里面,林黛玉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又是在外祖母家寄居,性格有些敏感,说话有点刻薄,又有些清高孤傲,但是大家闺秀该有的聪明智慧和处事能力她一样不缺。林黛玉不会刻意去讨好结交谁,因为她的出身决定了她压根没这个必要,但是她也不会刻意冷淡谁。无非就是性格有点独,不愿随大流罢了。林黛玉曾经真心实意的教香菱写诗,不会高高在上,也直接看出贾府的衰败迹象,绝不是只会哭鼻子的小女孩。

在原著里,林黛玉大部分使性子都是对着宝玉,实际上这是爱的表现,就跟今天一样,再厉害的女强人可能面对自己心爱之人都会展现自己小女儿的一面。在不涉及宝玉的事情上面,林黛玉还是十分拎得清的,处处小心,生怕别人说半个不字。在跟众姐妹相处过程中,虽然会因为宝玉说几句酸话,但也绝不会无理取闹,而是一个青春少女的正常反应罢了。

但是在电视剧里面,似乎过多展示了林黛玉爱哭善妒,自怨自艾的一面。对一个女孩来说,偶尔有这样的情绪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太多了,就不讨人喜欢了。林黛玉本来不该如此刻薄,电视剧把这一面放大了,也就难怪很多观众看了以后不满意了。

可以说,陈晓旭版本的林黛玉多了几分普通人家小儿女的做派,而没有那种大家闺秀的贵气,整体表现就是不够大气。当然,这个锅不应该演员一个人背,跟编剧导演都有关系。

那为何到后面陈晓旭版本的《红楼梦》又被奉为经典,而陈晓旭又成为林黛玉经典的荧幕形象呢。我觉得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陈晓旭版林黛玉将其柔弱无助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种我见犹怜的气息。实际上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相对数量并不多,在电视剧出来的时候,自然原著党会发表很多批评意见,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原著党批评声音过去了,大部分观众就会接受电视中展现的林黛玉形象。而陈晓旭展现的那份柔弱楚楚可怜的模样,是很多人难以抗拒的,时间久了,就会觉得陈晓旭就是林黛玉的化身。

另一个原因就是陈晓旭之后,实在是再没有出现更适合的林黛玉饰演角色。新版红楼虽然有拍摄,但是引发的吐槽远比赞美多,跟新版一比,陈晓旭的反而好太多,自然就成为经典了。

实际上观众眼睛是雪亮而且现实的,一旦出现真正好的新形象,往往就会淡忘过去的经典,比如小龙女形象,开始很多人觉得陈玉莲经典,后来李若彤和刘亦菲版本出现,大家很快就接受了。而一个角色如果一直没有更好的出现,那么之前的经典就会越来越被人怀念和赞美。

在目前看来,像《红楼梦》这样的大制作短期内不会有人再去做尝试,想要出现更优秀更符合观众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那就更难了,而陈晓旭仍然会是大多数人心中经典的林黛玉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