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人为史铁生总结的4个人格要素,个个深入灵魂,惊醒世人

 江山携手 2020-03-11

1

灵魂的变体

所有的他,都是我的内心映射。

康德说,我的一切表象都是我的表象,我的所有的意识里都有一个“我”。

周国平讲,史铁生是天生具有哲学气质的作家。这种气质就是自我反思的气质,这种气质使得他本人在任何人身上都反思到自己。自我反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对人性的洞察,是为人类忏悔,它的空间极为高旷。

史铁生坐在轮椅上,他只能是深入自己的内心生活。他对形形色色人的内在灵魂的敏锐把握,都是建立在对自己瞬间一闪念的迅速捕捉之上,所有的人物都是自己灵魂的变体。他写了那么多人,归根到底,所有的人都是他,他是他所有人的总和,这是他第一个特点。

2

基督教精神

有很多作家涉及到基督教,但是没有几个人认真对待。史铁生虽然没有入教,也不想证明上帝存在,但他具备了对彼岸的精神性的信仰。由这样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他表现出超常的大爱和大悲悯,使从不务虚的读者感到震撼。中国人从来不在超越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中生活,史铁生之所以有所不同,除了天生的敏感气质之外,与他的残疾也密切相关。是残疾把他逼到了生死的边界,没有这种逼迫,中国人不会考虑生死的问题,更不会考虑死后彼岸精神的问题。史铁生的本能求生意志把他从困境中强行拖出来,从彼岸世界中获得了精神生活的动力,使他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3

理性思维能力

史铁生的理性思维犹如柏拉图的对话,我们知道,柏拉图所有的著作都是对话,一篇又一篇,都是带有戏剧性的。《会饮篇》是柏拉图哲学对话中写得最漂亮、最精彩的一篇。实际上史铁生是自己在和自己辩论。

史铁生善于写对话,特别是长篇对话,这种对话不一定是两个人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也包括内心的独白,他的内心独白其实也是对话。他是在自己对自己反驳、否认、辩解、置疑,提出问题等等,都是对话的方式,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人的独白实际上是对话。他小说中写得最精彩的就是这些对话。

4

爱情的力量

史铁生的作品中爱情占了题材的大部分。人们说爱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红楼梦》也是爱情小说,《红楼梦》和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都只谈爱情。但是《务虚笔记》和《红楼梦》相比仍然看出明显的差别,《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开创性的,第一次表现了“心和心的冲突”,但《红楼梦》还没有把“心灵的自我冲突”作为主题,这样的冲突是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完成的。

《务虚笔记》把心灵的自我冲突当作根本的主题,包括心和心的冲突,在他这里也成了自我冲突,因为所有人都是同一个“我”,所有人物的冲突都是“我”的自我冲突,自相矛盾。史铁生完成了这样一个飞跃,就是把爱情写成了心灵的自我冲突,从此把中国的爱情小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当然,他的自我冲突在他那里还只是在两个世界之间分庭抗礼,一个是务实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务虚的理想世界,还没有建构起爱情的成长历程,没有把爱情从儿童和青春期纯情的理解、互相敞开的理解,提升到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成人理解。

结语:

史铁生在中国作家中是对以上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也是以他的文学天赋表现得最生动、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但是对中国的读者来说,他是不容易读懂的,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今仍然模糊,人们能够感受到他思想的威力,但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这位在轮椅上度过大半个生命时光的灵魂感悟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