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的轨迹(10)数九,九九寒消绿满坡

 雪岸飞鸿 2020-03-11


数九,九九寒消绿满坡

雪岸

犹记儿时数九歌,

当年几度踏冰河。

雷惊大地山花艳,

九九寒消绿满坡。

说起九九,不能不想到儿时唱过不知多少次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活动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可以说对这首歌是烂熟于心,随时随地可以信口道来。至今笔者还记得三九期间,在上小学的路途之中,经过杨家河溢洪道,还试着在冰河上走了走呢。

那时生活水平低下,且科技水平低,更没有现在的空调可以取暖。那时一到冬天,人们取暖的办法就是火笼。陶制的手提火笼,里面放上谷壳,上面从柴灶里弄些烧着的柴草点燃谷壳,既可烤手,又可烤脚,还可以随身携带,挺方便的哩。就是这个几乎人手一个的火笼,从一九或二九开始,一直要提到春节,提到过了倒春寒。那时一边手提火笼,一边唱着九九歌,心中想的是希望杨柳发芽吐叶的五九、六九早点到来,当然更希望九九加一九的到来。到了五九、六九,就是春节了,尽管春节期间的天气还是相当的寒冷,但大的趋势是一天比一天暖和了。九九歌唱到这儿,就会使人精神振奋,充满春暖的希望,眼前似乎已经看到春天的艳阳了,歌儿也唱得更起劲了。

回忆到那时的九九时光,往事如潮一齐涌上心头,就成了笔者今天再说九九的动机了。

数九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九九,是进入冬季所遇到的九九。数九要从第一天数起,数到第九天,为一个九九,简称为一九。接着数到二九、三九,如此数下去,一直数到第九个九九,就是九九。九九,八十一,九个九天,即八十一天了,统称之为九九。

从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习俗来看,上面所说的九九是冬九九,就是冬天的九九。

具体地说,冬九九,就是从冬至节气来临的那一天数起的九九,被人们称之为九九,或曰数九。冬九九是相对夏九九而言的。而今,夏九九差不多被人们遗忘了,只剩下一个人人熟知的冬九九了。所以在口头上,或者文字上也不再称为冬九九了。一说到九九或数九,人们就知道这是专指从阴历的冬至开始,经过八十一天后,即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九九了。既然如此,何须画蛇添足,再加一个“冬”字哩。

再说夏九九。从夏至节气的那一天数起,再接连数九个九天,叫夏九九。夏九九的“夏”字是相对冬九九的“冬”字而言的。夏九九也有一首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其实,夏九九是很有特色的九九,可以说它把人们对一年四季之中的夏季气候的感受和体验,作了形象而且生动的概括。其象征意义并不小于冬九九。就是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忘掉这个很有特色的夏九九了。也许,“删繁就简三秋树”吧,有了个三伏的杂节,人们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本文专题叙说数九或九九,也就是专反映冬九九。至于夏九九留待以后专题再述。

数九的来源

数九,是中国民间的节气,也是一个特指气候的杂节。

关于“数九”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从那时起,到现在已有147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数九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

《荆楚岁时记》云:“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其意思是说,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就是在用冬至日数及的九九八十一日之内。八十一日数完,就是冬寒已尽。民谚有云:“九尽桃花开”。桃花开了,春天来了,寒冷自然消尽了,天气就暖和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实际上,历代在数九时,往往不是数到九个九就结束,而是再加一个九天,即九九加一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过去,我国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春耕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一年丰收的重中之重。耕牛遍地走,意思很明白,就是农村人家家家户户要大忙春耕了。在九个九天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九天,前前后后就整整90天了。从此,人们才算真正告别了九九了,告别了那个令人生畏的数九寒天了,走进了春暖花开、百鸟争鸣,人欢马跃、热气腾腾的耕种季节了。

写到这里,还要对涉及到九九的两个概念加以阐述。这两个概念就是“交九”和“出九”。从冬至日起,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

  

数九的气候

“冬九九”,是从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日)到次年03月10日前后。以冬至日为“依旧”的第一天,依次经历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6个节气。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我国昼短夜长,但白昼逐渐增长,黑夜逐渐缩短,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尽管我国各地“冬九九”的表述存在差异,但都反映了气候由冷→寒→暖的变化过程,同时随着气温的变化,各地的物候现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谓“数九寒天”,是为气候上的冬季。冬季最冷的天气则在三九、四九。所谓“三九、四九冰上走”,就是指冰封雪冻之时。《燕京岁时记》云:“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

《京房易占》云:“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冬至后第三戌(即第三个戌日),为腊月最冷者。”后来,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实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时间。只不过刚进三九的头几天,寒暖变化大,一下暴冷,人的身体不太适应,体感湿度就显得格外寒冷了。而到四九,虽然温度比三九低,但温差变化小,便不如二九进入三九时那么冷的感觉了。

中国民间俗谚有"头九暖,九九寒",人们发现如果起头九天暖和,则跟着来的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故说"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

从气候学上看,冬至日是"阴极之日",昼至短,夜至长,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实际上冬至日才是寒冷的开始。谚语说:"冷在三九",有的地方的"九九歌"则说是"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三九、四九常在农历腊月初,所以又有"进了腊月门,冻死一家人"、"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说法。原因何在呢?对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北半球而言,其原因在于,秋分之后,昼短夜长,地面热量入不敷出,平均气温逐渐下降。以致到冬至这天,达到极值,昼最短,夜至长。此后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地面热量入不敷出,气温继续下降。到了三九、四九,严重"亏热",以致比冬至日还冷,成了最冷时刻。

冬至作为一个民俗大节日还是古时。至今书籍上还记载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但从辛亥革命以后,冬至节俗日益减弱,至今已在各地难以见到冬至过节的习俗活动。留下的冬至日"数九",也是单就气候而言的,所以它在中国民间影响依然深远,妇孺皆知,流传甚广,至今不衰当然,整个九九并不单指三九、四九,它包括了九个九。从九个九的整体来看,其对应的天气寒暖是一个曲线,就是由冬至的,转为极寒,然后由极寒转暖。因此,"数九"的过程就是由寒转向极寒、再由极寒转暖,反映了寒长、寒消暖长的过程"数九寒天”不过是其中的一段不过,此时一过,天气就要逐渐转暖了。近些年来虽说气候有些异常,但只要节气到了,冰河依旧开,岸柳依旧青,大雁依旧归。

具体到每一个九的气候特征是:

一九,万叶枯萎,鸿雁南飞;

二九,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鲤鱼游入深潭;

三九,朔风凛冽,荒原地冻,水面结冰犹如冰桥;

四九,参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

五九,白日渐长,太阳未时之后可照进堂屋;

六九,春风拂面,百草萌动,单衣即可出门;

七九,黄河冰水各半,鲤鱼游向滩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

八九,草木生长,阳气遍地,正是种谷深耕之时;

九九,耧车播种,玉苗丛生,正是农家欢乐之时。

·道光年间王之瀚所写的“九九消寒诗”,将“冬九九”与北方物候的关系描述得最形象、生动,全诗如下: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姿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装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室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  

三九严寒春结冰,罢钩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无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朱堤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脚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椒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俗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数九的习俗

其一是,歌九。

歌九,就是歌唱九九歌谣的简称。也是说以歌谣咏唱九九的各个时段。

这些"九九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的记录和概括,编成谚语,流传于民间口头。因此,它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一直盛行不衰,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因为中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冷暖变化不一样,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虽然如此,它仍然反映冬九九气候的变化规律。最为流行的一首“寒九九歌”,当以中原地区的歌谣为代表。其歌词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我国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们的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歌九”方法的发明便成了人们打发漫长的寒冬、缓解严寒威胁下的心理危机的一剂良方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有"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之说。“七九活动开,八九燕子来",天气明显地暖和了。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人说"九九闻雷,响声持久"。就在数九寒天的歌唱之中,人们看到了近在眼前的春回大地,山花怒放的美好的季节,又是何等的快意。  

其二是,画九

画九,就是用图画的方法数九。

画九,是在歌九的基础上出现的。根据记载,直到明代出现了具有文化韵味的“画九”习俗。的就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冬至日,画素梅一枚,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发展到清代,又出现了画中有诗的“九九消寒诗图”“九九消寒诗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高雅的历史“大事记”。其诗如下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其三是,写九

“画九”后,清代接着出现了“写九”的习俗。

其主要方法就是: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当然是繁体),组成双钩字幅,然后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填写的方法类似现在小学生的书法“描红”,即用粗毛笔蘸墨汁,均匀涂满。每天涂一笔,九天涂一字,九字涂完正好八十一天。叫人称奇的是,每天填涂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粗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如此下去,一行“写九”字幅,也成为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用文字涂写之法数九,据说为清道光皇帝始创。这位皇帝亲自写了“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语,每字皆为九画,让人制成双钩巨幅,从“进九”日开始,每日用朱笔填写一画(当然还要用白色填写当天天气状况九个字全填完时,也就成了整个寒九天气候变化的记录。民间则仿照此法,另拟“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一语,制成双钩字幅,多让学童逐日涂填,以此让他们练习悬肘书写。另外清代还有人编了九首七绝,缩写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历史,由老师或家长每九日教孩童一首,把数九风俗与政治、历史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孩童的求知兴趣。

“画九”、“写九”的习俗,使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

“九九歌”、“画九”、“写九”的产生,到盛行于宫廷的各种《九九消寒图》,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有这种习俗,其原因可归结为:一为农业生产需要之举。古代由于受科技发展的限制,没有为农业生产的专业气象服务,因之人们通过记载冬九九当中阴、晴、雨、雪以及各种天象的变化,用来印验谚语,预卜来年丰歉。二是寓教于乐之举。通过可对幼童进行识字、写字和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的启蒙教育。三是娱乐消遣之举。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文字游戏,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贫乏的古代,和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画九、写九,便自然而然成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种雅兴娱乐消遣之举。    

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并作为以后做好过冬的各项准备的依据;还为气象学和农学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

在此,笔者还要就九九歌再啰嗦几句。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无论从北到南,还是从东到西;无论是大山、高原,还是丘陵和平原,气候的差异明显,作为体现冬季气候的九九歌,也必然有所差别。但依然服从冬季的气候大趋势,以致于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带有深厚的地方特色。   

黑龙的九九歌是     

一九初寒去河东;二九朔风冷飕飕;三九隆冬天气寒;四九霏霏降雪霜;五九迎春地气温;六九溶河冰在消;七九河开露水流;八九雁来南北飞;九九山青百鸟鸣。      

吉林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买年货;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春分到,庄户把地穰。    

辽宁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灶炕湿朽;三九、四九,冻死对口;五九、六九,穷汉伸手;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    

河北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河南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不能伸手;三九、四九,冰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湖北的九九谚语是:     

一九、二九,夹裤换棉裤;三九、四九,房中生火炉;五九、六九,外面找不到路;七九、八九,沿河插柳;九九八十一,行人路上把衣袒。

 此歌与笔者的故乡湖北安陆流传的略有不同,其中,安陆九九歌如开篇所述。

湖南的九九歌是: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还有人将几个大区的九九歌进行了总结,找出了其共同点。具体是:

西南地区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脱了衣衫走;九九八十一,农民田中立。      

江南地区的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江浙沪地区的九九是:     

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 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

        

诗词

古人咏数九的诗很多。仅摘录几首如下:

·张侃代吴儿作小至后九九诗八解】诗云:                                                                                   

其一  九才过二九来,见人相唤袖难开。外头天色时时转,雪急因风缓缓回。

其二  三九寒威渐渐强,颠风刮面怎禁当。篱头觱栗从头响,添得人愁线样长。

其三  沽酒烹鱼送旧年,情知四九在冬前。烘来布被何曾暖,身作弯弓宿露天。

其四  今年灯市好安排,雪柳香梅费剪裁。岁月匆匆临五九,太阳门户向东开。

其五  冬深生冷喜新春,赋得贫穷敢怨人。六九数终风扇动,放些意气走芳尘。

其六  转头七九数过三,无事閒从野老谈。花气熏人能样猛,脱来布衲两头担

其七  五五三三抛堶忙,柳丝深处映陂塘。狸奴犬子寻阴地,八九春中日正长。

其八  我侬过谢皇天,只愿从今大有年。九九数来无可数,都将犁把去耕田。

张侃(约公元1206年前后在世),字直夫,本居扬州,后徙吴兴。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开禧中前后在世。侃工诗,闲澹有致,有拙轩集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黄庭坚赠嗣直弟颂十首 其三】诗云:

正观心地时,丝发亦无有 却来观世间,冬后数九九。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尹志平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云: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尹志平,字太和,为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祖籍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掖县)。生于1169年(金大定九年,宋乾道五年)。丘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邵宝蝶恋花】云:

屈指一阳今九九。绿起郊原,草色无还有。燕子归来应不久。主人病后初开酒。

次第春光诗管取论清景刚,道是才黄柳。半醒半醉花开后。几多人等閒白首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历任户部员外郎历郎中,江西提学副使右布政使湖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贵州户部右侍郎左侍郎兼左佥都御史南京礼部尚书

明末清初·王夫之广遣兴五十八首 其一】诗云:

别峰烟水霭晴岚,病骨差池久罢参。短晷恰逢寒九九,佳期谁待后三三

藤枯树倒寻常得,月驶云移仔细。败叶如蓑妨两翅,鹧鸪无藉忆天南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孔淑成侍母点消寒图】诗云:

堂上传呼停绣襦,慈萱看此掌中珠。鹤眠积雪三三径,猩点消寒九九图。

月影清如今夜好,梅花香似去年无。眼前索笑随昆妹,博得欢颜韵不孤

孔淑成,字叔凝,曲阜人。博士广鼐女。有《学静轩草》。

·丘逢甲岁暮杂感 其八】诗云:

牢落高阳旧酒徒,缶声绝唱乌乌。极知王屋移非计,坐惜神丛借已枯。

老骥负车鸣折坂,饥鹰驱雀下平芜。人间剥复关天运,醉看梅花九九图。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

清代:俞庆曾踏莎行 题九九消寒图】云:

小阁围炉,疏林暖酒。沉吟无语笼双袖。几番停笔费评量,今朝四九惊寒骤。

梅影横斜,吟肩消瘦。一帘冷月和霜斗。漫言枯管不知春,渐看春色从今逗。

俞庆曾,字吉初,号琴愔,德清人。前河南学使俞樾孙女。上元光绪戊子举人宗舜年继室。有《绣墨轩遗稿》

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杨允孚元代诗人。字和吉,江西吉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中前后在世。以布衣襆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莫不以诗歌记之。惠宗时,曾为尝食供奉之官。允孚著有《滦京杂咏》一卷,《四库总目》所记多未详。

·薛能【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九) 诗云:

南荣轩槛接城闉,适罢祈农此访春。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

池中水是前秋雨,陌上风惊自古尘。欲召罗敷倾一盏,乘言语不容人

薛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人)。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登进士,仕宦显达,历官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刺史、刑部郎中,京兆尹,工部尚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