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五谷到底是哪五谷?其实有不同说法,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期

 古稀老人赵 2020-03-11

民以食为天,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生活中离不开的。 饮食是人类第一重要的事情,民间百姓更是大实话,人从生下那天起,都是为了一张嘴。人吃五谷,健康富有,只有吃饱饭,才能做一切事情。你富贵吃山珍海味,你贫穷渴望吃一顿饱饭,普通百姓衣食无忧就满足了。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追求不单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我们现代人都是美食家和“吃货”。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为大家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饮食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一)远古及夏商周时期的食物演变

上古时期人们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连调味都没有,谈不上什么饮食文化。到了燧人氏的钻木取火,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火烤熟食吃。喜欢吃烧烤的小伙伴,要是可以穿越到上古时期,保证让你过完瘾回来。

有火以后慢慢开始有了烹饪食品的方法。伏羲“授人以渔”,还发明了先天八卦,用于指导人们远行辨别方位,躲避危险,以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到了神农时期,发现了人们食用的粮食种子。神农是我国农业和医药业的鼻祖,他们发明农具,通过亲自耕种试验,种出了能吃的植物粮食,品种虽然很少,但至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即五帝时期,农业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轩辕皇帝为后人做出了农业功“艺五种”。就是人们常说的“五谷”,即“黍、稷、菽、麦、稻”。

黍shu (三声),指糜子,去壳后是黄米;稷 ji ,指高粱;菽shu(一声),指大豆;麦,指小麦;稻指的是水稻。但也有不同的说法。至于现代我们常说的“五谷”,也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有的五谷指“粳米,小米,小麦,玉米,高粱”,习惯上把米面以外的粮食叫杂粮。现在的五谷,没有那么多限制,随便五样杂粮豆类,都称为“五谷”。

(二)古人对农业的重视

一个国家昌盛,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粮仓是否充足,看硕鼠就知道了。粮食每天需要大量的消耗,就要多鼓励百姓垦荒种田,还要祈祷上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旦战争打响,没有足够的粮草保证,是万万不行的。兵家战术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出兵打仗,粮食永远是第一位。古人用长矛刀剑兵器,将士们拼的是勇猛和力气,只有吃饱饭才能勇往直前。

虽然一场战争的胜负由很多因素决定,但是缺吃少穿的绝对打不了胜仗,粮草是致胜的有力保障。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兵马不到两万人,而袁绍有十万人。袁绍明显有绝对优势,也志在必得。但袁绍的部下泄露了粮食的秘密储存地,导致粮仓被曹操烧掉,一下断了袁绍打仗的粮食,等于是掐断了咽喉一样,最后袁绍被曹操打败。

还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六出”和“九伐”,两次都因为被司马懿拖延不战,而耗光了粮草,不得已弃战回朝。所以古时的战争,军师除了战略战术外,很多情况是粮草的比拼。

这也说明战争就怕拖,速战速决最好。拖得时间越长,越消耗粮草和人力,取胜的概率越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