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密民间面塑艺人曹军:方寸之间演春秋

 暗香盈袖xti2zp 2020-03-11

                  魏建华(潍坊乐智苑儿童心智培育中心   山东   潍坊   261500)

      四十岁上下的人,大都还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街上的孩子们穿着一身新衣服举着面人儿到处跑的情景。如今,在城乡走街串巷的面塑艺人已经很少见到了。正当人们为那些曾经给孩提时带来欢乐、带来色彩的热热闹闹的面人渐渐消失,感到深深惋惜的时候,看到曹军的面塑,不由使人眼前一亮———面塑又回来了!

  今年36岁的曹军是一名普通的面点师,他的绝活是捏“面人”。面人又称面塑,这种一度盛传于清末民初的民间造型艺术,以处理过的面粉、糯米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就可以捏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凡见过曹军表演的人,无不为他纵横捭阖的挥洒所倾倒:将一块和好的面团放在手心,搓匀揉圆,指头一捻一掐,再用刻刀一挑一戳,红脸关公的坐骑———赤兔马已作奋蹄疾驰状。来到曹军的面塑展品壁柜,各色面塑作品更是美不胜收:渔家乐、一篮富贵、笑口常开、麻姑献寿等等,须眉生动、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曹军一手出色的手艺,源于小时候母亲的熏陶。他的老家高密注沟一带,有过年蒸年糕的风俗。心灵手巧的母亲总会捏一些“关公”或“寿虫”之类的面食哄他们小孩儿玩。其造型稚拙粗犷、玲珑剔透、纯朴可爱,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深深吸引了曹军。母亲耳濡目染和面点师的工作,为他日后从事面塑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曹军在参加潍坊市厨艺大赛时,结识了济南一位姓张的面塑师,让他领略到了面塑的魅力。也就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正式的面塑艺术探索,并一发而不可收,在虚虚实实的世界里创造着绚烂。

  面塑这手艺百分之十靠师傅指点,剩下的都得靠自己用心揣摩。最初,曹军将自己多年练就的面点技术运用到面塑当中,每天劳作间隙和早晚闲暇,便对着师父作品依葫芦画瓢,省却了不少弯路。日积月累,渐渐地摸索出了一些制作的工艺和技巧,不仅解决了面塑发霉、裂缝等问题,而且做工也越来越细,推出的作品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时间一长,曹军成为十里八乡的名人,被亲切地称为“面人曹”。

  面塑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艺术因素,曹军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但长期的基层生活使他有机会得以深入地观察和体验。为弥补美术基础这一“短板”,他在努力学习素描、色彩、解剖等知识的同时,用心观察生活,寻找创作的灵感。他经常上集赶庙,出入大街小巷,了解市井风情,静观人物百态,这使他的面塑创作得到极大的充实。他还广交朋友,注意捕捉人物情感的瞬间变化,将对生活的感悟提炼成视觉表达的能力,由此,其面塑作品的观赏性越来越丰富。

  曹军笑谈从未想过靠捏面人赚钱,只是凭着兴趣爱好才在面塑艺术之路上走了下来,而正是没有利益驱使的创作才是纯粹的艺术。曹军的面塑注重在美和神韵上下功夫,更多体现了一种民间传统美学旨趣和技术特色。他的作品基本不打腹稿,只要有创作灵感或是艺术题材,就可以在心中形成艺术形象,把创作主题和人物情感融汇于面人的神态、衣着、动作等方面,且一气呵成。他制作的仕女尤为出彩,取一块彩面,几下揉搓拨弄就变成个身姿曼妙、栩栩如生的“面美人”,颇有“云鬓轻梳蝉翼,蛾眉巧画春山”的意境。发簪耳坠一应俱全,衣袖裙裾随风飘动,仿佛这古代仕女正姗姗走来。这种至真至纯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展示了曹军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双眸观世界,十指演春秋”。曹军正是秉承着对面塑艺术的热情和喜爱,使高密一度销声匿迹的这一民间艺术重归人们的生活。面塑最抢眼的是它俏丽的色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会渐渐变淡,即使有独门秘方也不可能经历太长时间的考验,不免使人发出美色难驻、时光匆匆的感慨。要使这项民间工艺的瑰宝世代流传,恐怕只能靠人的传承,而不是物的传递。相信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这项方寸间的传统技艺奇葩必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作者简介:魏建华  男  山东高密人  现供职于潍坊乐智苑儿童心智培育中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