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求意见稿 1】《夏家堡村志》· 建置

 曹凤2qjtnus6yl 2020-03-11

如果您知道更多的信息,请在文章下方留言,或直接联系作者。提供信息并被采纳者,必将如实在村志中标注姓名,贡献突出者,一并列入村志编委名单。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集思广益,我们力争把《夏家堡村志》写得更完善!


《夏家堡村志》

第一编 境域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地理位置



夏家堡,地处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县境北部,县置正北约二十华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4415-37.4499度,东经112.3309-112.3436度。
夏家堡所处之地,为上古时代九泽之一“昭馀祁泽薮”的最低点,频见于历代史籍记载。村落北邻本县后营村,相距仅半华里;西北邻太原市清徐县新营、韩武堡、韩武三村,相距约5华里;西邻吕梁市文水县西社村,相距约5华里;西南邻本县西高堡、前营,相距约3华里;南邻本县西阳羽,相距约3华里;东南邻贾令、东阳羽,相距约8华里;东邻南左,相距约5华里;东北邻北左,相距约7华里。村落区域面积约5.5平方公里。东有祁清路,相距约1500米,南有祁晓线,相距约1500米,交通便利。
夏家堡村址与东山、西山的距离相当,约60华里,处于晋中盆地中心。向西约4华里,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向南6华里的昌源河,是本县第一大河;扼制村南出村要道的乌马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村北堰底的潇河虽已改道多年,但历史上对本村的农业生产起到过巨大作用。因此,坐落于四河冲积平原上的夏家堡,土地肥沃,一马平川。

第二节 开村年代



夏家堡开村的明确年代,现已不可确考,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勾稽出其年代范围:
一、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关于夏家堡的文字记载,是汾阳市后沟村玲珑塔旁所存明代天启五年(1625)八月初九日刊立的《启建道场碑记》[1],碑文中有“太原府文水县人祁县夏家堡寄住兵部听用守备官武应鸿室人王氏……书撰”一句,可知明代天启年间,夏家堡之名已经存在。可以说明本村开村至少在四百年以上。

《启建道场碑记》

二、晋中一代有俗语云:“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所说的是上古时代九泽之一“昭馀祁泽薮”的形成过程。从商周时代直到宋元两朝,“昭馀祁泽薮”作为中国最大的沼泽地之一,不断萎缩,直至完全干涸消失,历经几千年。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尚义教授研究成果及其绘制的《太原盆地昭余祁薮变迁及堰塞示意图》[2]所示,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末年,“昭馀祁泽薮”面积约50平方公里,贾令村在泽薮东南边沿处,而夏家堡离贾令直线距离有4公里,这就说明当时夏家堡村所处之地恰好在“昭馀祁泽薮”区域内。只有沼泽地完全干涸之后,才能垦荒,之后才能逐渐有百姓迁居此地,形成村落。而据王尚义教授等推测,“昭馀祁泽薮”干涸时间在元末。据此可知,本村开村年代在“昭馀祁泽薮”完全干涸之后,最早在明代初年一段时间。

《太原盆地昭余祁薮变迁及堰塞示意图》

三、本村西正街路北有古槐一株,据村中耆老传说:先有槐树后有村。2010年晋中市人民政府为古树立碑,同时鉴定该树树龄为650年。2018年10月,祁县人民政府竖立该古树的保护牌,更改树龄为490年。据此推算,本村开村年代约在明代中期。
四、村中耆老曾讲,米氏、刘氏、闫氏最早迁入本村,今本村望族武氏比前三者迟。根据族谱考证,武氏家族在夏家堡村已繁衍二十三世,以二十年一世计算,起码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了。
综上所述,夏家堡开村年代大约在明代初年到中期这段时间。

第三节 村名渊源



顾名思义,夏家堡是个堡,堡是用于防御的建筑物,本村向南是前营,村北又有后营、新营,似乎可以证明这一带原是军队驻扎地,夏家堡的开村与军事活动有关。
康熙四年《祁县志》卷二《建置志》载,南谷丰堡、西六支堡、高村堡、温曲堡、白圭堡、谷恋堡、贾令堡、王村堡等几乎都是在明代嘉靖二十年到三十年左右的一段时间内筑的,夏家堡堡墙的筑造,按开村年代推断,似乎也应该在嘉靖中期以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
据村中耆老曹树声先生回忆,民国时,村西武树桐宅院西面还遗留有一小段堡墙,可惜今已不复存在。本村门儿街北段(现武桂宝家门前),旧时有堡门一座,其样式与贾令的旧北楼门一样,只是规模略小。本村人称为“门儿”,后营村人至今依然叫“夏家堡堡门儿”。
夏家堡虽然冠以夏字,但是村中如今实无一户夏姓人家。村中耆老回忆,不曾有一家本地人家姓夏。民国时,村中有夏骥、夏德元二户,但也是从外地搬迁而来,且枝叶不繁,已不能延续夏姓烟火。所以,夏家堡最初由夏姓氏族聚居繁衍而成的可能性很小。
如前所述,本村开村年代大约在明朝前中期。明朝初年,朱元璋听取大臣建议,大力号召垦荒屯田,采用强制手段,把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垦荒者,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并规定免税三年。当时,夏家堡所处之地乃刚刚干涸的昭馀薮,杂草、芦苇丛生,当属垦荒之列。垦荒屯田,除民屯外,还有军屯和商屯。军队屯田,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可以自给自足[3]。本村很可能是在此地屯田驻扎的军事首领姓夏,后来军队屯田落户,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一个村庄,首领姓夏,于是村子称作夏家堡。
以上只是我们的推测。由于本村处于河流冲积平原上,历史上洪水泛滥,河泥淤积,许多历史遗物深埋地下,客观详细的早期村史,还有赖于新资料的发现,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能阙疑。

注释:

【1】张益平总点校.三晋石刻大全·吕梁市汾阳市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7.09.第374页

【2】王尚义.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J].地理学报,1997,(第3期).

【3】赖家度.明代农民的垦荒运动[J].历史教学,1952,(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