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徒手刮蹭与砣具在古玉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痕迹及工艺特征(干货)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3-12

徒手刮蹭与砣具在古玉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痕迹及工艺特征。工具决定工艺,工艺决定工痕,在古玉加工过程中,准确了解每一时期的工具特征,对我们的鉴定至关重要。

徒手刮蹭与砣具在古玉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痕迹及工艺特征(干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早的玉器加工,便是徒手抓握细石器,直接在玉器表面进行刮蹭推磨,或者带动解玉砂进行制玉,这时期的古玉,高古质朴,定位不够准确,如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徒手刮蹭与砣具在古玉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痕迹及工艺特征(干货)

上图的这种火山燧石,便是最早用来加工玉器的“他山之石”,二氧化硅材质的燧石,硬度极高,我们俗称为“箭头”。这种坚硬且尖锐的器物,直接作用在古玉表面,可以刻画阴线,可以进行钻孔等。

徒手刮蹭与砣具在古玉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痕迹及工艺特征(干货)

在这样的工具下,便出现了不甚规整的阴刻线、冲出痕等,这是徒手刮蹭、推磨的结果,也是我们进行古玉鉴定必须掌握的技巧。

徒手刮蹭与砣具在古玉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痕迹及工艺特征(干货)

砣具出现后,一开始使用青铜砣,后来发展为铁砣。砣具带动潮湿解玉砂,在玉器表面进行摩擦,产生磨砂状痕迹,这种工痕与上述推磨刮蹭完全不同。

徒手刮蹭与砣具在古玉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痕迹及工艺特征(干货)

早期的砣痕像个枣核,两头尖,中间略呈凹弧形,这与砣具是圆的有关。砣痕底部磨砂状,工艺利索,不拖泥带水,一般没有崩口。

徒手刮蹭与砣具在古玉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痕迹及工艺特征(干货)

到了中古明清,砣具成为了水凳,一个人便可以完成玉器加工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制玉效率,这时期的砣痕,更加犀利流畅,痕迹较长,如松针一般,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古玉的工艺痕迹,与工具息息相关,我们通过对工痕的辨识,可以准确进行玉器鉴定与辨伪,这是我们提高眼力的必经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