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成药中237种治疗肺炎的药方

 太平时光 2020-03-12

本方剂属2019年年末,呆在家中所整理的来自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关于肺炎相关的方剂,方剂中“病毒”一词出现208次,肺炎出现387次,方剂中有部分是治疗肺炎的,也有部分是主治其他病灶的,其药理等陈述中有“细菌肺炎”“链球菌肺炎”等词语,但或多均与肺炎有关,期望对大家了解中成药中关于治疗肺炎方剂提供点滴参考。

云南师范大学 蒋金和

全文: 

中成药中237种治疗肺炎的药方.pdf

目录

1.加味玉屏风散

2.培土生金汤

3.清开灵

4.呼吸道I号

5.顿咳止

6.复方岩莲片

7.补肺化瘀汤

8.清肺强心汤

9.小儿咳喘口服液

10.清肺解毒汤

11.中药敷背散

12.自拟中药膏方(固金膏)

13.清肺抗敏汤

14.自拟中药方剂

15.小儿咳喘丹

16.复方红藤注射液

17.新加味太极丸

18.肺炎冲剂

19.泻肺调中方

20.清肺解囊汤

21.中华猕猴桃根注射液

22.六二清肺汤

23.轻宣利肺汤

24.咳喘散

25.西洋参生脉液

26.加味丹栀逍遥散

2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石汤、麻杏止咳糖浆)

28.益气化痰汤

29.葶苈大枣汤加减

30.桃红解毒承气汤

31.利肺合剂

32.流感合剂

33.麻桔汤

34.虎柏针

35.咳嗽合剂

36.青薄合剂

37.杏黄汤

38.清肺饮

39.马英注射液

40.麻腥雾化液

41.复方清肺汤

42.自拟中药剂

43.稳压汤

44.银黛合剂

45.升阳除湿防风汤

46.痰热咳喘方

47.射干麻黄汤

48.抗炎6号注射液

49.肺热宁

50.清炎宁肺汤

51.清热解毒口服液

52.退热滴鼻剂

53.清肺宁汤

54.加味升麻葛根汤

55.苇茎陷胸汤

56.竹叶石膏汤

57.蒙药七雄丸

58.芩英翘注射液

59.葶苈大枣汤

60.儿咳清肺饮

61.加味二陈汤

62.嘎木朱尔

63.牛黄抱龙丸

64.小儿感冒冲剂

65.桂枝汤

66.穿琥宁注射液

67.鱼腥草注射液

68.新雪丹

69.强力咳喘舒口服液

70.牛黄蛇胆川贝液

71.五虎汤

72.退热消炎冲剂

73.清热解毒方

74.丹参注射液

75.抗感染合剂

76.清肺活血汤

77.十枣汤

78.双青煎剂

79.病毒感染退热剂

80.羚贝七宝散

81.安宫牛黄丸

82.清燥救肺汤

83.菜荜蜜

84.沙参麦冬汤

85.止咳散

86.旋磁白部汤

87.清热消炎糖浆

88.蝉黄生地汤

89.穿心莲片

90.白头翁汤

91.麻黄地龙汤

92.霉阴炎洗剂

93.莪术油注射液

94.少年红合剂

95.小儿清热合剂

96.拔牙护创液

97.双黄连注射液

98.青板银翘合剂

99.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100.香连片

101.热炎宁颗粒

102.蛇胆陈皮散

103.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丸)

104.生姜泻心汤加味

105.肾苓颗粒

106.清肺口服液

107.清肺止泻汤

108.枳实注射液

109.退热饮

110.桑桂柴胡汤

111.当归注射液

112.六磨汤

113.加味凉膈散

114.普济消毒饮

115.复方丹参注射液

116.加味葛根芩连汤

117.黄泽冰硝散

118.商陆麻黄汤

119.白虎汤

120.苇茎汤

121.大承气汤

122.凉膈散

123.清开灵注射液

124.消渴平片

125.沙参麦门冬汤

126.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片、瓜蒌薤白汤)

127.苏子降气丸

128.速效救心丸

129.化瘀汤

130.小儿肺闭宁

131.小儿肺热咳喘冲剂

132.贝羚散

133.泻白散

134.尔可平糖浆

135.止嗽散

136.痰饮丸

136.镇惊膏

137.肿节风片

138.灭炎灵口服液

139.红升丹

140.胃肠安片

141.麻杏石甘汤

142.肺炎合剂

143.肺炎效灵散

144.桑菊感冒片(桑菊饮)

145.抗感冲剂

146.升麻葛根汤

147.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148.麻黄汤

149.麻黄附子细辛汤

150.清热解毒口服液

151.五味消毒饮

152.抗病毒口服液

153.苦参片 {剂型}栓

154.感冒消炎片

155.清音丸

156.茵栀黄注射液

157.黛蛤散(青蛤丸)

158.玄麦咽康含片

159.清咽灵口服液

160.丹参注射液

161.胃苓汤

162.健脾益气方

163.贯芩汤

164.三藤糟浆

165.行气整肠汤

166.镇痉止嗽散

167.珠黄散

168.盖髓剂

169.葛根芩连片(葛根芩连汤)

170.万氏牛黄清心丸

171.九味石灰华散

172.千柏鼻炎片

173.贝羚胶囊

174.双黄连栓(小儿消炎栓)

175.大蒜注射液

176.牛黄醒脑注射液

177.强力枇杷胶囊

178.三仁汤

179.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80.复方金钱草冲剂 (金钱草冲剂)

181.尿感宁冲剂

182.甘露消毒丹(普济解毒丹)

183.养胃舒

184.连梅安蛔汤

185.双料喉风散

186.风油精

187.二冬膏

188.河车大造丸

189.胃肠安丸

190.急支糖浆

191.健民咽喉片

192.通宣理肺丸

193.银黄口服液

194.断血流片

195.新清宁片

196.鼻炎片

197.咽持佳含片(复方冬凌草含片)

198.巴特日-7(巴布-7、七雄丸)

199.芙蓉膏(铁箍散、芙蓉抗流感片)

200.广西蛇药

201.蒿芩清胆汤

202.黄连阿胶汤

203.青蒿鳖甲汤

204.解热清肺糖浆

205.新加香薷饮

206.醒脑静注射液

207.升陷汤(宫泰冲剂)

208.三才封髓丹

209.胆道排石汤

210.川芎嗪注射液

211.黄根片

212.复元活血汤

213.蠲哮片

214.铁笛口服液

215.王氏保赤丸

216.百咳静糖浆

217.大补阴丸

218.九味羌活颗粒(九味羌活汤)

219.牛黄解毒丸

220.老鹳草软膏

221.良附丸(立应散、胃气止痛丸)

222.板蓝根颗粒(板蓝根冲剂)

223.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汤)

224.喉咽宁

225.羚翘解毒片

226.山腊梅清感茶

227.外感风寒冲剂

228.大青龙汤

229.正柴胡饮冲剂

230.五指化毒丸

231.普济回春丸

232.灵猫香六神丸

233.炎立消(广炎灵)

234.复方瓜子金冲剂

235.白酱感冒冲剂 {剂型}片剂

236.抗毒利咽口服液

237.七厘散

正     文

1.加味玉屏风散

处方来源

中医杂志1982,23(1):37

药物组成

生黄芪9g,白术6g,防风3g,陈皮6g,山药9g,生牡蛎9g。

主治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制备方法

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用量

每次3g,隔日分2次服。

临床应用

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32例中,半年内反复感冒者16例,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者14例,反复感冒并发肺炎者2例;年龄小于1岁15例,l-3岁15例,4-7岁2例。结果:服药3个半月,服药期间一直发病者11例;感冒仅发作1次,较服药前明显减少者13例;感冒2次,较服药前减少者7例;无效1例,未能配合按时服药。服药者均无感冒合并肺炎。总有效率为96.9%。

2.培土生金汤

处方来源                                                                     

现代中医1991,4(4):162

药物组成

党参6-9g,白术6-9g,茯苓6-9g,半夏6-9g,陈皮6-9g,黄芪6-9g,炙麻黄2-3g,甘草2-3g。

主治

小儿肺炎啰音。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次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啰音40例,男22例,女18例。结果:3日内湿啰音消失率92.5%;3日后复查炎症完全吸收率为90%。

3.清开灵

处方来源

上海医药2002,23(4):167-168

主治

小儿肺炎

临床应用

上海市吴淞中心医院徐文芳等,观察了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两组均采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对照组加用病毒唑。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退热、止咳、肺部罗音消失天数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效果优于病毒唑。

4.呼吸道I号

处方来源

江苏中医杂志1986,(5):4

药物组成

黄芩10g,连翘15g,鱼腥草30g,桔梗5g,杏仁10g,甘草5g。

主治

小儿肺系疾病。

制备方法

水煎浓缩加糖制成100ml。

用法用量

每次15-30ml,每日3-4次。幼小儿可采用少量多次喂服法。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系疾病90例,其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30例,咳嗽(支气管炎)40例、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20例。根据1984年3月由江苏省卫生厅,浙江省卫生厅、上海市卫生局联合制定中医儿科学常见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结果:痊愈73例占81%;好转11例,占12%;无效6例,占7%;治愈好转率为93%。

5.顿咳止

处方来源

中医杂志1988,29(1):54

药物组成

桑白皮10g,山栀10g,黄芩10g,鱼腥草10g,枇杷叶(布包)10g,百部10g,北沙参10g,天冬10g,麦冬10g,蜈蚣2条,生甘草6g。

主治

百日咳。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百日咳137例,均为7岁内小儿。结果:除9例因伴肺炎配用西药外,余均获愈。

6.复方岩莲片

处方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79,(1):31

药物组成

岩豇豆(石吊兰)5份,地榆3份,百部3份,板蓝根5份。

主治

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非典型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制备方法

上药煎成膏,用独脚莲2份为末作为填充剂.制成糖衣片,每片重0。3g。

用法用量

每次6片,日3次服,7-10日为1疗程。

临床应用

本组713例中,年龄从出生7日至82岁。其中肺心病20例(合并风心病2例,结核1例,胸膜炎1例);慢性支气管炎439例(单纯型301例,喘息型99例,合并肺气肿113例,合并结核6例,合并风心病2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支气管扩张1例);支气管哮喘18例;急性支气管炎20例;间质性肺炎5例;支气管肺炎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211例。病程长短不一.从感冒1日至慢支反复发作30余年。对急性有感染者配合使用抗炎注射液(银花5份,连翘5份,板蓝根5份,百部3份,苦参3份,分别提取其有效成分,作成每2ml内含总生药4g的肌肉注射液),急性发作期患者每次2-4ml,肌注每日2次,感染严重者,可增加到每日3-4次,7-10日为1疗程。结果:急性支气管炎、非典型性肺炎、上感等疗效100%;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疗效87.8%;总有效率为91.6%。

药理作用

1.对SO2引起小鼠咳嗽的观察:选18-22g重的健康小鼠,随机分为3组。灌胃给药1小时后用SO2致小鼠咳嗽,观察3分钟内小鼠咳嗽次数,并比较。结果表明:岩莲片用量3g/kg无明显止咳作用,4g/kg时有显著止咳作用。且随剂量增加,止咳具有量效关系。
2.祛痰作用:①气管内直接给药对酚红排泌作用的影响:取18-22g小鼠40只,随机均分为2组,用0.5%戊巴比妥钠0.05ml/10g麻醉后,一组由气管内给予20%岩莲片0.02ml/只,另一组由气管内给予NSO.02ml/10g。30分钟后按上述酚红排泌操作进行比色,测出各组酚红含量。结果:岩莲片组为l.59±0.475μg/ml(X±SE);NS组为0.73±0.475μg/ml(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②切断和不切断家兔迷走神经对酚红排泌的影响:选2.3-3.0kg健康家兔10只,随机分为2组,静推2.5%戊巴比妥钠25mg/kg后,一组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另一组保留迷走神经。立即给一组口服岩莲片3g/kg;另一组口服NS。10分钟后静推0.6%酚红1ml/kg,25分钟后再重复注射1次酚红,再隔25分钟后静推空气处死。立即气管内注入38℃5%NaHCO312.5ml/kg,注入后于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时各抽洗气管内容物1次,合并每次抽取液与标准酚红管比色,测出酚红含量。结果:切断神经组酚红含量为6.255±0.035μg/ml(X±SE),另一组含量为0.75±0.027μg/ml(P<0.01)。切断迷走神经后,酚红排泌量显著降低,说明其祛痰作用与迷走神经的影响有关。而气管内给药,酚红排泌量不明显。
3.对致炎物质引起大鼠足肿的影响:①对磷酸组织胺引起大鼠足肿的影响:选体重131±3.269(X±SE)健康大鼠24只,均分为3组。第1组口服NS0.5ml/100g,第2组口服岩莲片1.5g/kg,第3组口服岩莲片3.0g/kg。30分钟后于左足足蹠部注入0.1%磷酸组织胺0.1ml,容积法测给药后1、2、3、4、6、8小时左足肿胀度。结果表明:岩建片1.5g/kg对组织胺引起的足肿在4、6、8小时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剂量为3.0g/kg时在3、4、6、8小时均有显著抑制足肿的作用。②对角叉菜引起大鼠足肿的影响:取185±3.65g健康大......更多内容

毒性试验

用相当于人用量的850倍的剂量给小鼠口服(120g/kg),除见小鼠活动减少外,体重、食欲、大小便均正常。岩莲片煎剂已达最大浓度口服后仍未见小鼠死亡,故未能求得LD50。

7.补肺化瘀汤

处方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7):442

药物组成

沙参10g,麦冬6g,五味子10g,丹参10g,红花5g,赤芍5g,当归10g,川芎4g,老苏梗6g。

主治

小儿肺炎啰音难消。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本组治疗小儿肺炎啰音难消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9个月至3岁;病程60-90日。本组患者均符合河北省卫生厅1984年颁布的疾病诊断要点与疗效标准中小儿肺炎诊断要点。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治愈,听诊肺部啰音消失(需经两位以上医师证实,并加胸片证实肺纹理清晰);无效:肺部听诊啰音存在。经治疗10日为1疗程,2个疗程后按上述要求评定疗效。结果:显效28例,均无复发。2例无效患者采用其他方法而愈。

8.清肺强心汤

处方来源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2):77

药物组成

白参10-15g,制附片5-10g,麦冬20-30g,桑白皮20-30g,鱼腥草20-30g。

主治

心衰合并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疗程1周。

临床应用

治疗心衰合并肺炎33例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6岁,平均46.7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5例,心肌病9例,冠心病5例,心肌炎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以肺炎消失,心功能进步1级以上者判定有效,其它均为无效判定,结果:有效28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4.84%。

9.小儿咳喘口服液

处方来源

(93)卫药准字Z-47号。

药物组成

麻黄、石膏、黄芩、金银花、连翘、苦杏仁等。

功效

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宣肺平喘。

主治

风热壅肺所致发热、痰多而稠或喉中痰鸣、口渴、咽部红肿、小便黄少、大使不畅、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用于治疗喘息性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轻型支气管肺炎等。

用法用量

每支10ml。1岁以内每次5ml,日2次口服;1-2岁每次 10ml,日2次口服;3-6岁每次10ml,日3次口服;7-12岁每次10ml,日4次口服。疗程7日,或遵医嘱。

用药禁忌

忌食厚味、油腻食物。

临床应用

治疗支气管肺炎:治疗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岁以下至6岁;病程1-7日。对照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岁以下至6岁;病程1-7日。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根据1976年全国小儿肺炎防治问题座谈会纪要和1987年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制定的小儿肺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结果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2例;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20例,有效1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药理作用

主要有平喘,镇咳,解热,抑菌和抗病毒作用。
1.平喘: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可产生明显的松弛作用,并能对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对气管平滑肌的反应。对组胺引起的整体豚鼠哮喘模型1.2、0.6ml/100g 体重灌有可明显延长动物的哮喘潜伏期。
2.镇咳:小鼠0.1、0.2ml/10g体重灌胃可使氨水引咳的咳潜伏期明显延长。咳嗽次数减少。
3. 退热: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致发热家兔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4.抑菌和抗病毒。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都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呼吸道台胞病毒(RSV)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小鼠20小时内口服3次,每次50ml/kg,日用量达150ml/kg(折生药310g/kg,相当于儿童日用量的100倍)。动物无死亡及明显异常反应。长期毒性:大鼠相当小儿每次用量26.13倍灌胃连续2个月未发现异常变化。

10.清肺解毒汤

处方来源

中草药1980,11(3):122

药物组成

柴胡12g,黄芩12g,瓜蒌12g,十大功劳10g,黄连5g,银花12g,法半夏10g,桔梗10g,陈皮6g,甘草3g。

主治

大叶性肺炎。

用法用量

日1-2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大叶性肺炎76例,男43例,女33例;最大87岁,最小16岁;发热51例,咳嗽76例,胸痛68例,便结58例;X线检查有渗出性病变者75例,休克型肺炎13例,普通型63例。结果:痊愈62例(包括休克型肺炎5例),近愈4例(包括休克型1例),无效10例(包括休克型8例,后加用抗生素痊愈),总有效率为86.8%。

药理作用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菌作用:①体外激动细胞免疫试验:清肺解毒汤、白花蛇舌草稀释液(1:40)有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作用(与盐水或空白对照P<0.05),结果提示:该两种制剂有一定的体外激动细胞免疫作用,但较植物血凝素为低。②清肺解毒汤加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肺炎患者,结果表明: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P<0.01。③肺炎患者治疗前后E玫瑰花瓣形成率比较,提示:治疗后总体T细胞,B淋巴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分别为<0.01、0.05。④抑菌试验:平皿法提示,对肺炎双球菌的作用为1:4白花蛇舌草(-)、1:1清肺解毒汤(26mm)、1:1清肺化痰汤(-)。

11.中药敷背散

处方来源

中医药导报 2015; 21(17) : 111-112

药物组成

大黄粉、芒硝、蒜泥

主治

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大黄粉、芒硝、蒜泥按4∶1∶4比例配伍,研成细末,用清水调成膏状,将调好的药物均匀的平摊在敷料上,制成大小约10 cm×15 cm,厚约0.3~0.5 cm的大饼状,1次/d,10 d为1个疗程

临床应用

王燕探讨中药敷背散外用辅治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利用中药敷背散外用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及给予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在临床疗效、啰音消失、咳嗽消失时间及缩短住院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优势。

12.自拟中药膏方(固金膏)

处方来源

湖南中医杂志 2015; (8) : 10-12,28

药物组成

由麻黄、杏仁、法半夏等药物组成

主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炎

用法用量

取上药适量,研磨成粉,陈醋、蜂蜜兑入调和成糊状。每次 20min,每天 2 次

临床应用

朱鑫观察用固金膏行中药硬膏热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患者的疗效。中药硬膏热敷贴治疗COPD合并肺炎可以更好地促进炎症的吸收,达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13.清肺抗敏汤

处方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3):101

药物组成

广地龙30g,徐长卿30g,鱼腥草30g,野荞麦根30g,桑白皮15g,连翘15g,牛蒡子10g,蝉衣10g,黄芩10g,杏仁10g,桔梗10g,前胡10g,浙贝母10g,生甘草6g。

功效

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

支气管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嵊州市中医院黄湘霞,观察了清肺抗敏汤为主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随机分为两组,均用西药利菌沙片每次0.375g,日3次口服;或用罗红霉素片每次0.15g,日2次口服。本组并用清肺抗敏汤,对照组并用复方甘草片每次3片,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3周为1疗程。疗效标准:显效:支气管炎、肺炎症状消失,胸片示两肺未见明显异常。好转:支气管炎、肺炎症状缓解,胸片示两肺病灶有所改善。无效:支气管炎、肺炎症状无改善,胸片示两肺病灶与原来相仿。结果:经1疗程治疗,本组38例,显效3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对照组25例,显效10例,好转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14.自拟中药方剂

处方来源

中国乡村医药 2015; 22(15) : 24

药物组成

太子参6g,茯苓、白术、麦冬、防风、冬瓜仁、桃仁、川芎各15g,黄芪10g,苇茎、鱼腥草、薏苡仁各30g

主治

老年难治性肺炎

用法用量

每天一剂,水煎,连服两周

临床应用

秦建领探究自拟中药方剂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难治性肺炎疗效。采用中药方剂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难治性肺炎,可达到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目的,具有增强免疫、抗菌的作用。

15.小儿咳喘丹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12(3):42

药物组成

贝母15g,生石膏9g,硼砂3g,朱砂0.3g。

主治

小儿支气管肺炎。

制备方法

共研细末,每包1g。

用法用量

1岁以内0.15-0.25g/次,1-2岁0.3-0.5g/次,2-5岁0.5-0.75g/次,5-7岁0.75-1g/次。温开水冲服,日3次,3日为1个疗程。

临床应用

用治小儿支气管肺炎100例,总有效率为95% 。

银黛汤

处方来源

陕西中医2002,23(6):497

药物组成

青黛、银杏、木瓜、草豆蔻、百合、乌梅等。

功效

宣肺降逆,健脾和胃,清热。

主治

支气管肺炎

临床应用

扶风县人民医院李新平等,探索了促进虚热型支气管肺炎肺部罗音消失的中医治疗方法。采用自拟银黛汤治疗虚热型支气管肺炎51例。结果:总有效率92.1%。

16.复方红藤注射液

处方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1971,(3):33

药物组成

红藤480g,蒲公英240g,紫花地丁60g,金银花100g。

主治

肺炎。

制备方法

上药用蒸馏法制成肌肉注射液或静脉注射液。

用法用量

成人日总量60ml,小儿日总量30ml加入10%的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入。肌注每次3ml。

临床应用

治疗肺炎43例,均参照《中华儿科杂志》中(1964,13(6):476)“关于肺炎诊断方法的建议”一文的标准确诊。结果:痊愈40例,占93%;进步3例,占7%。

17.新加味太极丸

处方来源

中医杂志1988,29(8):601

药物组成

蝉蜕9g,僵蚕6g,姜黄2g,胆南星2g,天竺黄3g,大黄1.5g,冰片0.0lg(冲服),黄芩4g,花粉6g,麻黄2g。

主治

小儿喘憋性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124例,男55例,女69例。疗效标准:痊愈;肺炎征象在治疗后1周内全部消失;好转,肺炎征象在治疗后虽有改善,但逾1周仍未达到痊愈程度,须配用其它药物始能治愈;无效,肺炎征象在治疗2日后无1项改善或恶化。结果:痊愈109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

18.肺炎冲剂

处方来源

中国中医急症2002,11(1):7-8

药物组成

含炙麻黄、石膏、杏仁、黄芩、制半夏等。

主治

小儿支气管肺炎

临床应用

咸阳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段琚华等,探讨了肺炎冲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及机理。将24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65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均予头孢噻肟钠静点,观察组口服肺炎冲剂,对照组口服急支糖浆;用试管法作体外抗菌试验,用孙氏综合法作体内抗菌实验,观察(1)三联疫苗对致热兔体温的影响,(2)10%氨水对小鼠实验性咳嗽的影响,(3)10%蛋清液对大鼠足跖肿胀度的影响,并作长期毒性试验和最大耐受量测定。结果:退热、止咳、平喘、湿罗音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5);体外抗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的MIC依次为1.0950、1.0950、1.4600、1.0950、0.3650及0.3650g/ml,MBC依次为1.460、未测出、未测出、1.4600、1.0950及0.7300g/ml;体内抗菌实验对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小鼠的ED-50测定分别为3.3306和3.5768g生药/kg体重,95%可信限分别为2.2718-4.0752和2.2999-4.2648g生药/kg体重;对三联疫苗致兔体温升高有显著降温作用;对小鼠实验性咳嗽有显著的镇咳作用;对大鼠蛋清型足跖肿胀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长期毒性试验未见明显药物毒性反应及药物蓄积性反应发生;小鼠LD-50为80g/kg·d。肺炎冲剂可明显改善小儿肺炎的体征和症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抗菌作用广泛,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19.泻肺调中方

处方来源

中医杂志1987,(9):678

药物组成

桑白皮6g,地骨皮6g,桔梗3g,枳壳3g,黄芩5g,怀山药6g,薄荷3g,广皮3g,甘草3g。

主治

婴幼儿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徐服。

临床应用

治疗婴幼儿肺炎38例,其中轻度肺炎5例,中度15例,重症肺炎18例。结果:轻、中度肺炎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5.2日;重症肺炎18例,治愈17例,平均住院时间为6.5日。另1例加用大剂抗生素及抢救措施后轻危为安。

20.清肺解囊汤

处方来源

湖南中医杂志1989,(2):24

药物组成

生石膏(另包先煎)10g,炙麻黄4g,杏仁9g,甘草3g,连翘9g,板蓝根15g,银花12g,法半夏6g。

主治

麻疹合并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4次服(本方为6岁患儿用量)。

临床应用

治疗麻疹合并肺炎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个月至12岁。结果:服药4-8日后自觉症状、肺部湿啰音均消失,舌、脉、血常规及胸透均正常者为痊愈,共45例,占90%;服药10日后自觉症状减轻,肺部湿啰音减少,X线胸透未恢复正常者为有效,共4例,占8%;无效1例,占2%。

21.中华猕猴桃根注射液

处方来源

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3,5(2):40

药物组成

软枣、猕猴桃根。

主治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制备方法

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2m/支)。

用法用量

每次1支,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用药20日为1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0例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14岁。结果:痊愈(1年内不再患肺炎或感冒少于4次)15例,占50%;显效(1年内肺炎不超过1次或感冒少于6次)2例,占67%;好转(1年内肺炎不超过2次或感冒少于10次)12例,占40%;无效1例,占3.4%;总有效率96.7%。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经治疗前后体液免疫检测比较: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发现经本方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无明显改变,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对其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与比较;采用抗2人CD单克隆抗体(McAb)致敏红细胞花环法,发现经本方治疗后患者CD3+、CD4+、CD8+的百分率比治疗前有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显著,P<0.01,CD4+/CD8+的百分率比值治疗后比治疗前亦有显著增加,P<0.05 。

22.六二清肺汤

处方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1988,(2);63

药物组成

鲜芦根、白茅根、桑白皮、地骨皮、霜桑叶、枇杷叶、浙贝母、肥知母、北沙参、南沙参、苦杏仁、冬瓜仁。

主治

小儿肺炎。

制备方法

热甚者加生石膏、黄芩;痰中带血或鼻衄者去桑叶、枇杷叶,加藕节、旱莲草;口渴、汗出者去桑叶、枇杷叶,加石斛、花粉;大便干者加生地、玄参;大便不通兼高热者,加生大黄通腑泻肺;喘甚者加葶苈。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46例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8个月。结果:46例全部治愈(症状及肺部啰音消失,X线炎性改变吸收)。其中服药最少5剂,最多16剂,平均10剂左右。3日内热退,症状明显缓解者32例,7日内湿啰音消失者26例。

23.轻宣利肺汤

处方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1989,(2):21

药物组成

双黄5-15g,鱼腥草5-15g,连翘5-10g,百部5-1Og,桔梗5-10g,紫菀5-10g,杏仁3.5-10g,薄荷3.5-7.5g,蚤休5-10g,甘草3.5-7.5g,桔红5-10g,车前子3.5-10g。

主治

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常规服用。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150例中,男93例,女5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3岁;病程最短3日,最长20日。结果:服药3日以内热退,症状明显好转;5日以内肺部干湿啰音吸收者90例,占60%;7日内吸收者55例,占36.6%。

24.咳喘散

处方来源

陕西中医1993,14(9):386

药物组成

胆南星1g,黄连1g,犀角1g,天竺黄1g,全蝎1g,天麻1g,板蓝根1g,射干1g,僵蚕1g,冰片1g,牛黄1g,巴豆霜0.1g。

主治

肺炎。

制备方法

上药研末贮瓶备用。

用法用量

3个月以下小儿每次0.2g,l岁以下每次0.3g,2-5岁每次0.4g,6-9岁每次0.6g,灯芯2g,水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肺炎88例中,男性56例,女性32例;年龄3个月至9岁;病程3-6日。结果:服药2日,精神好转,体温接近正常,咳嗽、鼻翼煽动次数减少,肺啰音消失为显效,共53例;服药2日后,发热、咳嗽、鼻翼煽动次数减少,为有效,共35例;服药后病情无任何转机,并呈加重状态为无效;总有效率100%。

25.西洋参生脉液

处方来源

山东中医杂志1991,10(4):17

药物组成

西沙参3-6g,麦冬15g,五味子3g。

主治

小儿重症肺炎。

用法用量

水煎,不拘时代茶饮。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重症肺炎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岁以下至5岁以上;病程15日以内至1个月以上。结果:显效:用药3-7日咳嗽喘憋症状消失,肺内啰音消失,共33例;有效:7日内咳喘症状明显减轻,肺内少许干啰音,共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2%。

26.加味丹栀逍遥散

处方来源

广西中医药1983,6(6):16.

药物组成

当归10g,白芍10g,茯神10g,白术10g,生栀子6g,丹参6g,钩藤6g,银柴胡6g,五味子3g,升麻3g,甘草3g。

主治

小儿皮质盲。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皮质盲48例(96只眼)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8个月至5岁,多数为流脑、乙脑、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病所致。结果:治愈(距离2m远看见地上回形针)44例,好转(1m左右能看清)3例,1例中断治疗。

2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石汤、麻杏止咳糖浆)

处方来源

汉·《伤寒论》。《卫生部药品标准》( 1990年)。

药物组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效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风热袭肺,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用于治疗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小儿肺炎,百日咳,风热感冒,荨麻疹,咽喉炎,痔疮,口疳,鼻窦炎,肺心病等。

用法用量

汤剂:日1剂水煎服。丸剂(糖丸):每次3g,日3次口服。糖浆剂:每次15ml,日3次口服。合剂:每次10-20ml,日3次口服。片剂:每次4片,日2-3次口服。小儿用量酌减。

用药禁忌

高血压病者忌服。

不良反应

麻杏甘石汤致红皮病型药疹1例:因“哮喘”内服麻杏甘石汤1剂后,周身泛发红色丘疹。随即发烧38℃以上。4日后,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大片脱屑。给予抗组织胺药、抗生素及清热解毒、凉血祛风药治疗,1周后皮疹明显好转。

药理作用

主要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1.镇咳、祛痰、平喘:(1)镇咳:加味麻杏甘石汤煎剂、醇提液7g/kg腹腔注射,对氨水刺激小鼠所致咳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醇提液10g/kg静脉注射,对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及机械刺激麻醉猫气管粘膜所致之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给药后5分钟所有动物咳嗽反应消失,给药后15-45分钟,咳嗽反应减弱50%以上,给药后75-90分钟恢复正常。麻杏甘石汤162mg/kg灌胃,对SO2气体诱发小鼠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本方灌胃对氨水刺激所致的小鼠咳嗽,猪毛刺激豚鼠所致咳嗽,电刺激狗气管粘膜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祛痰:本方煎剂,醇提液25g/kg腹腔注射,使小鼠气管冲洗液中酚红含量明显增加,具有祛痰作用。(3)平喘:肺炎合剂1号煎剂在营养液中浓度为 5×1O-2g/ml时,能显著或完全对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但醇提液浓度为10-1g/ml时,不能完全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本方7.5g/kg灌胃,对豚鼠药物性喘息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其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当药液浓度为0.2g/ml时,对组织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氯化钡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明显拮抗作用。
2.解热:本方水煎液  15g/kg 灌胃,对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有明显降温作用,平均体温下降1.27℃。本方水煎液15.2g/kg灌胃,对伤寒疫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的降温作用较单味石膏、模拟麻杏甘石汤组强。
3.抗炎:加味麻杏甘石汤10g/kg每日两次腹腔注射,对甲醛引起的大鼠足趾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煎剂 10g/kg每日1次腹腔注射,共给药5日,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麻杏甘石汤水煎醇沉制剂1g每日灌胃,每日1次,连续7日,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同时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而对巨噬细胞吞噬指数的提高不明显,上述剂量连续灌胃11日,对小鼠血清抗体形成影响不明显。本煎剂还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表明本方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本方制成的口服液1g每日灌胃,连续8日,能明显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同剂量连续灌胃10日,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同剂量连续灌胃11日,并能明显增加小鼠脾指数,同剂量连续灌胃12日,显著提高皮肤迟发反应。本方制成的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测定了患儿外周血OKT3+细胞、OKT4+细胞、OKT8+细胞、OKT4+/OKT8+细胞比值及血清IgG、IgA、IgM等7项免疫指标。与西药治疗组相比,治疗前7项免疫指标基本相同,治疗后中药组OKT3+细胞、OKT4+细胞和IgG均高于西药组。无论治疗前后,患儿OKT3+细胞、OKT4+细胞、OKT4+/OKT8+细胞比值均低于健康儿,OKT8+细胞均高于健康儿,而西药组治疗后IgG及IgA均低于健康儿。本方能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免疫功能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中和抗体产生。
5. 抗变态反应:肺炎合剂Ⅱ号(加麻杏甘石汤)煎剂能显著抑制抗原引起的卵蛋白主动致敏豚鼠肺组织释放组织胺,且此作用呈量效关系。本药对Ⅰ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减少大鼠腹腔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使致敏肠管组织胺的释放量显著降低,缓解由于抗原刺激而增强的肠管蠕动。并能保护肠管中的肥大细胞免受抗原的攻击,但不能对抗组织胺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鲜蛋清致敏的豚鼠离体回肠过敏性收缩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6.抗病原微生物:本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6个不同菌株,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个不同菌株,肺炎双球菌3个不同菌株,白喉杆菌2个不同菌株及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浓度为1/64。对正常大肠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无抑制作用。但也有实验证明,本药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本药对流感病毒的抑制浓度为 1/800。
7.改善血液循环:临床观察了42例本方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属肺肾气虚外感偏热型患者的作用。平均给药20日。用本方后,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ESR)及血沉方程K值明显下降,从而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血液循环。本药家兔口服,叙30分钟后使其血压明显升高,作用可维持2小时左右。血压升高同时心率出现一过性加快,持续20分钟后。开始明显减慢,给药后呼吸也变浅减慢。

28.益气化痰汤

处方来源

中医研究1991,(3):37

药物组成

党参10g,太子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麦冬10g,款冬花10g,炙南星10g,山楂10g,神曲10g,黄芪30g,丹参15g,鱼腥草15g,川贝6g,甘草6g。

主治

小儿迁延性肺炎。

制备方法

水煎浓煎成约80ml备用,为1日量。

用法用量

1-3岁者每次8-12ml,4-7岁者每次15-20ml,每日3-4次口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5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11个月;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1个月。结果:痊愈45例,好转8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80.4%,总有效率为94.6%。

29.葶苈大枣汤加减

处方来源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6):336

药物组成

芦根30g,冬瓜子30g,薏米仁30g,桔梗10g,百合15g,党参15g,黄芩15g,双花30g,黄芪30g。

功效

清肺祛痰,下气行水,益气定喘。

主治

脑血栓形成

用法用量

水煎服或鼻饲。

临床应用

莱阳中国人民解放军145医院史代双,观察了葶苈大枣汤加减治疗脑血栓形成并发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咳嗽、喘憋症状消失,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复查胸片致密影吸收。结果:本组60例,均痊愈。

30.桃红解毒承气汤

处方来源

中医杂志1984,25(7):527

药物组成

大黄10-15g,川朴5-10g,枳壳(或枳实)5-10g,桃仁5-10g,红花5-10g,赤芍10g,银花15-30g,连翘10-15g,木香5-10g,槟榔5-10g。

主治

急性坏死性肠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坏死性肺炎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结果:治愈33例,死亡3例,后3例均系由于误治、出血过多和休克未能纠正而死亡。临床观察桃红解毒承气汤对出血、腹胀、腹痛有良好疗效,对休克疗效不理想。

31.利肺合剂

处方来源

陕西中医1990,11(4):158

药物组成

半夏、五味子(1岁以内1-2g,1-4岁2-4g,5-12岁4-8g)、当归、川芎、茯苓、桑皮、杏仁、川贝、青皮、陈皮、甘草(1岁内1-1.5g,1-4岁2-3g,5-12岁4-6g)、冰糖适量为引。

主治

迁延性小儿支气管肺炎

用法用量

水煎3次,加冰糖适量搅匀后,睡前半小时内频频服下。

临床应用

治疗迁延性小儿支气管肺炎100例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53日至12岁;病程5-10月。结果除2例不能坚持服药外,余98例皆获痊愈,服药6-24剂,治愈率为98%。

32.流感合剂

处方来源

四川中医1992,(1):20

药物组成

板蓝根30g,鱼腥草30g,茵陈蒿30g,贯众15g,虎杖15g,牛蒡子10g,黄连10g,薄荷(后下)10g。

主治

流感。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单纯型流感连服3-5刑,肺炎型流感连服5-10剂。

临床应用

治疗流感129例中,单纯型流感89例,肺炎型流感40例。结果;治愈125例,好转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8.4%。

33.麻桔汤

处方来源

陕西中医1992,13(11):511

药物组成

炙麻黄3-6g,桔梗3-6g,冬花3-6g,前胡3-5g,杏仁3-9g,瓜蒌3-9g,石膏6-15g,紫花6-10g,鱼腥草3-10g,百部3-10g,甘草3g。

主治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临床应用

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195例,服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为痊愈,共166例。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体征部分消失为好转,共29例;有效率为100%。

34.虎柏针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11

药物组成

虎杖,侧柏叶。

主治

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按每kg体重2ml(每ml内含虎杖、侧仁叶生药各1g)加入5%静脉滴注,维持8-12小时。一般连续静滴5-8日,个别患者超过10日。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4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女各20例;辨证均为热型。结果:有效32例,无效8例,有效率80%。退热时间多在3日之内,啰音消失时间多在1周之内。

35.咳嗽合剂

处方来源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7,(1):23

药物组成

鲜芦根30g,冬瓜子12g,薏米仁12g,桃仁4.5g,杏仁4.5g,前胡4.5g,白前4.5g,苏子6g,莱菔子6g,玉蝴蝶6g,胆星3g。

主治

小儿感冒,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百日咳。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3-4次温服或顿服。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本组共治36例。结果:显效(咳嗽症状消失,其它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好转)30例;有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但需配合其它药物治疗,咳嗽症状及体征末能完全消失)3例;无效(服本方3-6剂,咳嗽症状不减或加重)3例;总有效率91.7%。
2.急性支气管炎:本组病例315例。结果:显效265例,有效15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88.9%。
肺炎:本组病例38例(以咳嗽症状为主的小儿肺炎)。结果:显效29冽,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5%。
百日咳:本组病人57例(百日咳痉咳期)。结果:显效42例,有效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7%。

36.青薄合剂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2):23

药物组成

蒲公英500g,大青叶500g。

主治

麻疹合并肺炎。

制备方法

取蒲公英加水3-5倍(50-60℃),浸泡半小时,然后煎煮1小时,过滤;残渣复加水2-3倍,加热煮沸40分钟,过滤。合并二次滤液,蒸发浓缩为500ml。另取大青叶,依上法浸、煎、浓缩,然后加95%乙醇,静置1昼夜,取上层清液用精制棉滤过,所得滤液减压蒸馏,除尽乙醇,再于常压下蒸发至250ml,再加人单糖浆及适量香精混合均匀。取大青叶糖浆,蒲公英浓缩液各等量,混匀加0.3%苯甲酸钠即成。

用法用量

每日3次,每次每周岁3-5ml。

临床应用

治疗麻疹合并肺炎150例中,男83例,女67例。痊愈标准是症状、体片消失、X线透视阴影消失。结果: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住院日数最短1日,最长半月,以4-5日者居多。

37.杏黄汤

处方来源

内蒙古中医药1983,(3):5

药物组成

杏仁6g,麻黄6g,石膏12g,白前6g,前胡6g,芦根6g,红花6g,甘草6g,白矾2g(另包分2次煎)。

主治

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100例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为l-10岁;病程最长25日,最短1日。结果痊愈9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5%。

38.清肺饮

处方来源

内蒙古中医药1991,10(4):6

药物组成

荆芥穗4g,杏仁6g,百部6g,双花10g,芦根12g,板蓝根12g,大青叶12g,甘草2g。

主治

婴幼儿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徐服。

临床应用

治疗婴幼儿肺炎45例,年龄6月至2岁居多。结果:痊愈(临床症、体片消失)42例,占92%;无效(双肺少许哮鸡音,体温仍高,病情无缓解,改用它药治疗)3例,占8%。

39.马英注射液

处方来源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9):554

药物组成

马鞭草、蒲公英、黄芩等。

主治

大叶性肺炎。

制备方法

上药制成针剂,每10ml含生药12.5g。

用法用量

每日用量为150-200m1,按1:5-1:7浓度加至5%或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7-14日为1个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大叶性肺炎66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均经X线摄片证实为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为肺热壅盛型。其中20-50岁者分别占57.5%和69.2%。对照组采用抗感染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按上法使用马英注射液。治疗组治愈19例(症状、体征消失,体温、周围血细胞恢复正常,肺部X线检查正常);有效19例(症状、体征消失,体温、周围血细胞恢复正常,肺部X线检查大致正常);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 。

40.麻腥雾化液

处方来源

中医杂志1982,23(4):264

药物组成

麻黄9g,丹参12g,葶苈子9g,鱼腥草素20mg,吐温800.4ml。

主治

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

上药制成灭菌水溶液20ml,供雾化吸入。

临床应用

治疗呼吸道感染60例中,男33例,女27例,急性支气管炎49例,支气管肺炎7例,哮喘性支气管炎2例,喉支气管炎2例。疗效标准:痊愈:体温退至正常,咳嗽、气喘、肺部啰音消失者;好转:体温未退,咳嗽、气喘、肺部啰音比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者。无效:体温未退,咳嗽、肺部啰音仍和治疗前相似或减少不明显者。结果:显效50例(83.3%),好转6例(10%),无效4例(6.7%)。

41.复方清肺汤

处方来源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2):27

药物组成

金银花30g,大青叶30g,鱼腥草30g,生石膏(先煎)30g,茜草根30g,黄芩15g,赤芍15g,板蓝根100g,白茅根100g,麻黄6g,桃仁6g,杏仁10g,川贝(冲)10g,郁金10g,生大黄10g,生甘草10g。

功效

清热解毒,通腑泻热,宣开肺气,清热化痰,凉血止血,活络止痛。

主治

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10剂。

临床应用

夹江解放军42中心医院汪宗发等,观察了复方清肺汤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和油腻过多食物。疗效标准:治愈: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胸部X线拍片肺部病变完全吸收。好转: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胸部X线拍片肺部病变明显吸收。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血象偏高,胸部X线拍片肺部病变有所吸收。无效:治疗后无变化者。结果:本组62例,治愈54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8.39%。

42.自拟中药剂

处方来源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3) : 100-101

药物组成

山姜5g、松萝与金荞麦茎各8g,瓶蕨、夜交藤、菟丝子与阿利藤各10g,穿破石15g

主治

小儿木后肺炎

用法用量

加水煎服,早晚两次服用

临床应用

张圣军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小儿术后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患者在治疗3d后,临床症状有了显著缓解,咳嗽显著减少,无喘憋与气促情况,肺部湿罗音消失,则为显效,患者治疗5d后,临床各项症状有所减轻,咳嗽减少,喘憋
与气促情况也基本恢复,肺部固定湿罗音现象也基本消失,则为有效,若患者治疗7d后,上述各项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是有加重趋势,则为无效。

43.稳压汤

处方来源

中医急症通讯1990,(3-4):20

药物组成

人参15g,附子15g,黄芪50g,麦冬25g,炙甘草15g。

主治

感染性休克。

用法用量

日2剂水煎分4次服。

临床应用

治疗感染性休克55例中,男34例,女21例。大叶性肺炎合并休克者34例,细菌性痢疾合并休克21例,55例病人均未出现心肾衰竭等并发症。结果:均获满意疗效,除选用针对原发病的大剂量抗菌素外,病人服本方前皆使用间羟胺、多巴胺等药物治疗,但用药后24-48小时内血压不稳定,稍减少药量血压便急速下降,服用稳压汤后,其中24小时内血压稳定,48小时内撤掉升压药者31例;48小时内血压稳定,72小时内撤掉升压药者24例。

44.银黛合剂

处方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1992,(6):25

药物组成

银杏10g,青黛3g,地骨10g,皮苏子10g,寒水石15g(打碎先煎)。

主治

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水煎3次,取汁135ml,日3次,每服45ml。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370例中,男280例,女90例;年龄1-8岁340例,8-10岁30例;风邪闭肺型210例,痰热闭肺型120例,正虚邪恋型40例。结果:治疗1周后X线透视、血检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共320例,占86.5%;胸透提示部分纹理增强,伴轻咳、少许痰鸣音为显效,共30例,占8.1%;X线提示纹理增强,轻度咳喘或低热为有效,共18例,占4.9%;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为无效,共2例,占0.5%;总有效率为99.5%。

45.升阳除湿防风汤

处方来源

脾胃论1249年

药物组成

苍术(泔浸)120g,防风6g,白术3g,白茯苓3g,芍药3g。

主治

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固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者。

用法用量

以水350ml,加生姜、大枣煎至200ml,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临床应用

肠炎菌痢应用防风15g,白术15g,白芍15g,苍术10g,茯苓10g,1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疗急性肺炎43例,慢性肠炎9例,急性菌痢57例;男性54例,女55例,共109例。结果:急性肠炎43例,治愈41例;菌痢57例,治愈54例;慢性肠炎9例,治愈8例。

46.痰热咳喘方

处方来源

陕西中医1991,12(8):343

药物组成

银花5-10g,荆芥3-10g,薄荷3-10g,黄芩3-10g,陈皮3-10g,枳壳3-10g,桔梗3-10g,前胡3-10g,鱼腥草5-20g,白茅根5-20g,甘草3-6g。

主治

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2-4次服,10日为1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180例,临床症见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咳痰,重则喉间痰鸣,鼻翼煽动。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喘鸣音。胸透或拍片:两肺可见点、片状阴影。血常规WBC在10×10'/L以上,舌红,苔黄或白,指纹红或紫,脉浮数或滑数。结果:治疗10日内,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听诊和胸透均正常者为痊愈,共148例;治疗10日后,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者为显效,共21例;治疗10日后症状、体征部分消失为有效,共7例;治疗10日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者为无效,共4例;总有效率为97.8%。(注:'代表上标9)

47.射干麻黄汤

处方来源

吉林中医药2002,22(1):52

药物组成

射干10g,紫菀10g,款冬花10g,麻黄10g,五味子10g,厚朴10g,半夏10g,杏仁10g,细辛5g,生姜5g,大枣5枚。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临床应用

1.慢性支气管炎:用射干麻黄汤加味,用法:日1剂水煎服。5剂后咳嗽、气急、痰鸣、心悸均明显好转,纳增寐安,精神已振,脉滑,舌质稍红,苔薄腻。守前法再服10剂,嘱其避受外邪,适当锻炼,平素常服金匮肾气丸。随访半年,哮喘未见复发。2.小儿肺炎:用射干麻黄汤加味,药物组成:射干5g,麻黄5g,生姜3g,五味子3g,细辛2g,紫菀6g,半夏6g,款冬花6g,紫苏子5g,地龙5g,杏仁5g,大枣2枚。用法:日1剂水煎服。2剂后体温正常,咳喘减轻,5剂咳喘停止,肺部体征消失。

48.抗炎6号注射液

处方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1984,(5):14

药物组成

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大青叶各等量。

主治

急性感染性疾病。

制备方法

水煎醇提制成浓度100%的注射液,分装灭菌,检查合格后备用。

用法用量

用时取抗炎6号注射液200ml,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稀释静脉滴注,每日1次,感染重者每日可用药400ml,待急性感染控制后可减量静脉推注。

临床应用

本组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282例中,男165例,女117例;年龄7个月至76岁。主要为急性细菌或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咽结合膜炎、无并发症的急性胆系感染、胰腺炎、阑尾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和其他感染。结果:用药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1-2日内改善(体温下降I℃以上,白细胞数有所下降)或5(如扁桃体炎)-15日(如肺炎、急腹症)消失,为显效,共201例,占71.28%;见效较慢,用药3日以上改善为有效,共41例,占14.54%;无效40例,占14.18%;总有效率为85.82%。

49.肺热宁

处方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1988,(4):38

药物组成

麻黄8g,杏仁10g,大黄10g,石膏20g,黄芩6g,桑白皮10g,甘草5g。

主治

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小儿剂量酌减,病情重者每日2剂。

临床应用

治疗肺炎62例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40岁;病程3-12年;均有发热(T38.6℃以上),咳嗽,喘促气急,鼻翼煽动,痰稠而黄,口渴汗出,小便黄,大便不畅或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等症,肺部有湿性啰音或干性啰音,白细胞及中性升高,X线示肺部有炎性阴影。结果:以热退,咳喘止,肺部体征消失,白细胞及分类正常,胸透恢复正常为治愈,共43例;以热退,咳喘减轻,肺部体征改善者为好转,共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疗程最短2日,最长8日。

50.清炎宁肺汤

处方来源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11):693

药物组成

蚤休3-9g,大黄3-6g,石膏6-15g,麻黄3-6g,杏仁3-6g,瓜壳3-6g。

主治

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顿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6个月2例,6个月-2岁8例,2-4岁19例,4-6岁5例,6岁以上3例。结果: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88年颁布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33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

51.清热解毒口服液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7):22

药物组成

生石膏、金银花、龙胆草、玄参、生地、山栀、紫地丁、黄芩、连翘、板蓝根、知母、麦冬。

主治

发热性疾病。

制备方法

经煎煮、浓缩、醇提、转水、过滤、灌封、消毒等加工精制而成。

用法用量

每次10ml,日3次口服。

临床应用

治疗发热性疾病300例,男性162例,女性138例。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肺炎、扁桃体炎、结膜炎、外科感染及其它感冒发热。结果:痊愈(服药1-6日,体温降至正常,症状、体征完全消失)195例;好转(服药1-6日,体温接近正常,症状、体征基本好转)75例;无效(服药1-6日,体温仍高于正常范围,症状、体征无改善)30例,总有效率为90%。

52.退热滴鼻剂

处方来源

中药材1992,15(3):46

药物组成

柴胡200g,防风200g,连翘20Og,人工牛黄6g,甘草200g,丙二醇20ml,吐温-8020ml,尼泊金乙酯1.2g。

主治

婴幼儿常见发热。

制备方法

分别称取处方量柴胡、连翘、防风,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改良法提取挥发油,放置备用。将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和药液加入甘草煎煮2次,煎液合并,过滤,滤液浓缩至一定体积,加入乙醇沉淀,使含醇达60%,静置,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处置备用。取人工牛黄,加95%乙醇,加抗氧剂回流提取近无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放置备用。取挥发油、人工牛黄提取物、煎煮浓缩液、吐温-80、丙二醇及尼泊金乙酯,混合均匀,加蒸馏水稀释至400ml,灌装5ml/支,封口,即成。

用法用量

每隔5分钟两侧鼻孔交替各滴1次,每次2-3滴,热退后停药。

临床应用

本组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引起的发热共163例。滴鼻后,于1、1.5、2小时各测体温1次。结果:以滴鼻后2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为显效,共71例;2小时体温下降≥0.5℃,但末至正常为有效,共有79例;滴鼻后体温下降<0.5℃为无效,有13例。总有效率为92.03%。

53.清肺宁汤

处方来源

江西中医药2002,33(2):11

药物组成

鱼腥草8g,黄芩5g,桃仁6g,杏仁6g,丹参6g,桑白皮6g,浙贝母6g,桔梗3g,地龙5g,车前子5g,生甘草3g。

功效

清泻肺热,活血通络,止咳化痰。

主治

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3次服,6个月-2岁患儿药量减半,分次服完。

临床应用

嘉兴市中医院毛三宝,观察清肺宁汤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肺部罗音消失,肺部X光检查炎性阴影消失。好转:症状消失,肺部罗音减少,肺部X光检查炎性阴影无消失。结果:本组158例,治愈142例,好转12例,无效4例;体征消失时间7-10日。

54.加味升麻葛根汤

处方来源

吉林中医1989,(3):17

药物组成

升麻、葛根、赤芍、杏仁、前胡、桔梗、桑白皮、紫苏、甘草。

主治

小儿病毒性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82中,男34例,女48例;年龄1岁以内至12岁。结果:症状和肺部啰音消失,肺部阴影消失者为治愈,共42例,占51.2%;症状基本消失,偶闻肺部啰音,肺部阴影开始明显消失者为显效,共26例,占31.7%;治疗1周以上,症状无改善或伴并发症者为无效,共14例,占17.1%。平均治疗时间为9.6日。

55.苇茎陷胸汤

处方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2):56

药物组成

苇茎30g,苡仁30g,冬瓜仁30g,鱼腥草30g,桃仁15g,法半夏15g,栝楼仁24g,黄连10g,黄芩12g,白芥子20g,北细辛6g。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通络。

主治

间质性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5日为1疗程。

临床应用

夹江县中医院江瑞云,观察了苇茎陷胸汤治疗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X线摄片正常。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好转,X线摄片基本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好转,X线摄片示弥漫性阴影减少。结果:本组32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

56.竹叶石膏汤

处方来源

汉·《伤寒论》。

药物组成

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

功效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虚。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舌红苔少。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高热,口腔炎,川崎病,小儿厌食,支气管扩张咯血、防治化疗毒副反应、神经衰弱等。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用药禁忌

阳虚寒甚者忌用。

临床应用

1.麻疹并发肺炎:用本方加减:人参太子参,咳重加黄芩、枇杷叶、杏仁;午后发热加银柴胡、青蒿、丹皮、白薇;咽喉痛加元参、赤芍;气虚自汗加生地、牡蛎等,治疗麻疹并发肺炎15例。结果:全部治愈。服药最短2日退热,最长7日退热,罗音平均6.8日消失,住院平均10日。
2.口疮:用本方治疗小儿口疮120例,属心脾积热型者以本方去人参,加北沙参9g、大黄1.5g为基本方,兼风热者加双花、板蓝根各9g,速翘6g;挟湿热者加滑石、石斛、生地各9g;津液伤者加玄参、知母各6g,石斛9g。阴盛火旺型者以本方人参更为党参,加生大黄1.5g,肉桂2g,细辛0.5g,牛膝3g。溃烂面以五倍青矾散(五倍子、青黛、猪胆矾各等份,研极细贮并备用)外搽。结果:3日获愈者55例,4-7日获愈者46例,8-15日获愈者12例,15日以上获愈者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17%。
3.流行性出血热:应用本方为基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2例,发热期去党参重用石膏;有卫分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口渴加天花粉、生地、石斛以生津养阴。低血压或多属热伤其阴,气血欲脱,重用党参或人参加五味子以益气固脱;若出现肌肤斑疹舌红绛,脉弦数加丹皮、赤芍、水牛角以凉血救阴。少尿期同邪热深入营血,津伤液渴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元参、水牛角等以养阴凉血生津;若出现神昏谵语、烦躁等逆转心包证候,可加清心开窍之品。多尿期属气阴两伤,肾气不固,统摄无权,制约失职,可加生山药、五味子、益智仁、复盆子、菟丝子、桑螵蛸,以有阴生津、补肾益气;若伴有肾阳虚者加肉桂、黑附片等。恢复期属邪退正虚之侯,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熟地等。无论气虚还是血虚都可选用玉竹、黄精、生山药等,又如丹皮、丹参等凉血、活血化瘀药的早期应用,对于缩短病程,促使病情向痊愈发展有积极作用。结果:32例全部治愈,总有效率为100%,在3个月至1年内,对18例随访,未见复发。
4.术后发热:用本方日1剂水煎服,服3-5次。治疗术后发热。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6-65岁;病程短则1周,长则3月。结果:服用本方1-6剂后,40例患者体温降至37℃,逐步恢复正常。部分患者1月后才降至正常体温,有7例患者体温虽退,但有反复。

药理作用

主要有解热,抗菌,抗炎,祛痰,镇咳等作用。
1.解热:石膏、竹叶有解热作用。
2.抗菌、抗炎:麦冬、党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甘草、人参有抗炎作用。
3.祛痰、镇咳:半夏、甘草有祛痰、镇咳作用。

57.蒙药七雄丸

处方来源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8(3):28

药物组成

草乌芽、麝香、诃子、黑芸香、银朱、多叶棘豆、茜草。

主治

支原体肺炎

用法用量

成人每次3g,日2次,止咳、化痰蒙药散剂做引子送服,儿童减量服用,

临床应用

内蒙古呼盟人民医院敖都,观察了蒙药七雄丸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用七雄丸,常与十八味消肺丸、十六味满山红散、沙参散、七味葡萄散等组方使用。结果:本组21例,治愈18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5%。

58.芩英翘注射液

处方来源

中草药1981,12(7):37

药物组成

黄芩、蒲公英、连翘各等分。

主治

小儿肺炎。

制备方法

上药制成注射液,每支5ml,相当于黄芩、蒲公英、连翘各2.5g。

用法用量

3岁以下每次5-10ml,4-10岁每次10-15ml,加入5%或10%葡萄糖液内静滴,日1次;每次2ml,日肌注2次。

临床应用

中药治疗小儿肺炎组55例,其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最小者2个月,最大9岁;平均年龄2.8岁。对照组(用抗生素)54例,平均年龄1.9岁。结果:治疗组治愈49例,好转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89.1%;对照组治愈52例,好转2例。

59.葶苈大枣汤

处方来源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56

药物组成

葶苈6g,大枣6g,党参6g,麦冬6g,五味子6g,黄芩5g,地龙3g,鱼腥草10g,甘草3g。

主治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

用法用量

日1剂,加水煎至150-200ml,分4-6次服完。人参注射液(2ml/支),于8-10支中加入5-10%葡萄糖溶液100-1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至心衰纠正后停用。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74例患儿,观察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2个月至3岁6个月,平均2岁7个月;病程1-15日,平均8日。对照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个月至4岁,平均2岁11个月;病程1-12日,平均9日。结果:两组住院天数:观察组5-15日(平均8日),对照组7-12日(平均10日),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不显著;肺部啰音消失天数:观察组3-7日(平均4日),对照组5-9日(平均7日),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用毒K纠正心衰的次数分别为2-4次(平均3次),对照组3-8次,两组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
又用本方加减:葶苈子30-50g,大枣50枚,枳实3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内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8例50例次,其中心肌炎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7例,肺心病13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5岁;男16例,女12例。所有患者除存在原发病特有的症状外,都有呼吸困难、咳嗽、下肢浮肿、肝脏肿大、肺底有啰音等典型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未用西药,少数病例曾合用其它中药。疗效标准:显效:心衰完全控制或心衰Ⅲ度转为Ⅰ度;有效:心衰Ⅲ度转为Ⅱ度或Ⅱ度转为Ⅰ度;无效:末达到以上标准或加重。结果:服药后48小时,显效36例次,有效12例次,无效2例次,总有效率为96%。

60.儿咳清肺饮

处方来源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8,12(6):16

药物组成

鲜芦根90g,生石膏30g,车前子30g,净杷叶30g,桔梗10g,生甘草10g,光杏仁10g,制天虫10g,净连翘10g,浙贝10g,陈皮各10g。

主治

小儿外感咳嗽。

制备方法

煎煮并浓缩至250ml(瓶)备用。

用法用量

日服3次,1-2岁每瓶服3-4日;3-4岁每瓶服2.5-3日;5-6岁每瓶服2-2.5日;7岁以上2日服完。3日为1疗程,观察1-3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外感咳嗽500例,男273例,女227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咳嗽3日以内128例,l周以内205例,2周以上114例,1月以上53例。上感190例,急慢性支气管炎280例,早期肺炎23例,百日咳7例。伴气急98例,发热(T38-40℃)83例,咽充血381例,扁桃体红肿Ⅰ-Ⅲ度113例,肺部闻及干湿啰音或痰鸣音323例。结果: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340例,好转(症状、体征好转,半月内渐愈)121例,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39例。其中上感190例,痊愈164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支气管炎280例,痊愈166例,好转92例,无效22例;早期肺炎23例,痊愈8例,好转4例;百日咳7例,痊愈2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2.2%。

61.加味二陈汤

处方来源

湖南中医杂志1986,(4):45

药物组成

茯苓、陈皮、法夏、厚朴、苏子、葶苈、杏仁、甘草。

主治

小儿肺部感染。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少量多次分服。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部感染31例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1-8岁;病程2周至2个月;其中急性支气管炎者10例,支气管肺炎者21例。结果:咳嗽,咳痰以及肺部啰音消失,胸透正常,食欲增加为痊愈共31例。治疗时间6-12日。

62.嘎木朱尔

处方来源

内蒙古中医药1992,11(3):33

药物组成

寒水石、朱砂、石决明、麝香、雄黄、银米、冰片等。

主治

小儿感染性口炎。

用法用量

用本品撒敷患儿口腔粘膜糜烂处,日3-4次。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感染性口炎156例中,男74例,女82例;年龄6个月至7岁;发病前有感冒病史58例,有消化不良病史86例,发病同时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的41例,营养不良性贫血28例,肺炎3例。156例患儿均有发烧,体温在37.9-39.1℃之间,均有程度不同的流涎。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耳后淋巴结肿大的96例,白细胞总数增高的129例。结果:全部治愈,时间最长的2例(1例贫血,1例肺炎)用了9日时间。
又以本方治疗宫颈糜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宫颈,用3%洁尔阴冲洗阴道,将嘎水珠尔粉剂均匀喷敷于宫颈糜烂面,日1次,10-15次为1疗程。本组40例,均为已婚妇女,宫颈糜烂Ⅰ度9例,Ⅱ度26例,Ⅲ度5例;年龄21-60岁;病程1-3年。疗效标准:治愈:宫颈全部恢复正常;显效:宫颈糜烂面缩小,分泌物减少,临床无自觉症状;好转:糜烂面变浅,分泌物减少,临床症状减轻。结果:Ⅰ度糜烂全部治愈;Ⅱ度糜烂26例中21例痊愈,5例显效;Ⅲ度糜烂5例中4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97.5%。

63.牛黄抱龙丸

处方来源

《中国药典》(2000年版)。

药物组成

牛黄8g,胆南星200g,天竺黄70g,茯苓100g,琥珀50g,麝香4g,全蝎30g,僵蚕(炒)60g,雄黄50g,朱砂30g。

功效

清热镇惊,祛风化痰。

主治

用于小儿风痰壅盛,高热神昏,惊风抽搐。用于治疗小儿肺炎,惊厥,中毒性痢疾,乙型流脑,高热惊厥等。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及麻疹合并所致昏迷谵妄,烦躁不安,痰鸣抽搐等症状有较好疗效。也可用于治疗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以及上述疾病所致的高热不退、惊厥抽搐等。

制备方法

除牛黄、麝香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胆南星等6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用法用量

每丸重1.5g,每次1丸,日1-2次口服;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用药禁忌

忌辛辣食物(乳母同忌)。无实热及慢惊风禁用。

药理作用

主要有解热,镇静,抗惊厥,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
1.解热:牛黄、麝香均有解热作用。
2. 镇静:茯苓、琥珀、胆南星、牛黄、僵蚕、朱砂均有镇静作用。
3.抗惊厥:牛黄、胆南星、琥珀对惊厥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4. 抗病原微生物:牛黄、麝香酊具有抑菌作用。
5.抗炎:牛黄、麝香均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理化性质

本品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略苦。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体壁碎片淡黄色至黄色,有网状纹理及圆形毛窝,有时可见棕褐色刚毛。体壁碎片无色,表面有极细的菌丝体。不规则碎块淡黄绿色或棕黄色,透明或半透明。不规则碎块金黄色或橙黄色,有光泽。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

64.小儿感冒冲剂

处方来源

《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

药物组成

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皮、白薇、薄荷、石膏。

功效

清热解表。

主治

小儿外感风热所致发热重,微恶风寒,头痛,有汗或少汗,咽红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

用法用量

冲剂:每袋12g,周岁以内每次6g,1-3岁每次6-12g,4-7岁每次12-18g,8-12岁每次24g,日2次口服。口服液:每支10ml,1岁以下每次5ml,1-3岁每次5-10ml,4-7岁每次10-15ml,8-12岁每次20ml,日2次,摇匀服用。

用药禁忌

风寒感冒及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抑菌,抗炎,解热等作用。
1.抑菌:将小儿感冒冲剂、口服液分别以含生药0.74g/ml、0.37g/ml及原液(含生药3.7g/ml)做对不同临床分离菌株(表面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沙雷氏菌、绿脓杆菌)的抑制试验。结果本品两种剂型对球菌及链球菌极度敏感(含生药0.37g/ml对表面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口服液为17.0±1.58,16.0±1.41,14.0±1.41;冲剂为:14.0±1.22,12.0±1.22,11.0±0.84mm),对杆菌中度敏感。
2.抗炎:(1)将小儿感冒冲剂、口服液(1.6g/ml)分别以0.6ml/只、0.3ml/只口服灌胃小鼠,每日一次,连续3日,末次给药后腹腔注射肺炎克雷白杆菌悬液(6亿个菌/ml) 0.5ml/只,观察7日。动物死亡率:空白对照组为100%,小儿感冒冲剂、口服液(0.6ml/只)分别为70%、80%。(2)小鼠给药情况同(1),末次给药后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30亿个菌/ml)0.5ml/只。观察7日。动物死亡率:空白对照组为100%,小儿感冒冲剂、口服液(0.6ml/只)均为40%,小儿感冒冲剂、口服液(0.3ml/只)均为50%。结果表明,小儿感冒冲剂、口服液对腹腔注射肺炎克雷白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死亡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3.解热:将小儿感冒冲剂、口服液分别以6g生药/kg、12g生药/kg灌胃家兔,给药后30分钟自兔耳缘静脉给予伤寒甲乙三联菌苗0。5ml/kg,记录给菌苗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家兔体温,并计算出各时间体温与正常体温的差值。结果表明,小儿感冒口服液及冲剂均有一定的降低三联菌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的作用,特别是在注射菌苗后2、3小时时,口服液的两个剂量组,冲剂的高剂量组均可明显地抑制家兔的体温升高(3小时时差值分别为1.60±0.31℃,1.52±0.39℃,1.53±0.45℃),与空白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毒性试验

小儿感冒口服液按临床剂量的225倍给小鼠灌胃,观察1周,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无明显不良反应。

65.桂枝汤

处方来源

汉·《伤寒论》。

药物组成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用法用量

汤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冲剂:每袋10g,每次1袋,日3次口服。合剂:每次20ml,日3次口服。

用药禁忌

1.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钩体病误用,有致肺大出血的报道。 2. 温病初起,发热不恶寒,汗多烦渴或内有湿热者禁用。 3.服后饮热粥、盖被取微汗,不可令大汗出。 4.外感风寒表实证不宜用。

临床应用

1.偏瘫:应用本方加味: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7枚,红花9g,防风9g。因汗出过多,营阴耗伤重者白芍可增至30-40g;瘀血较重者,可减白芍量加赤芍。气息低微,精神萎靡,脉浮者加黄芪。治疗偏瘫24例,男性22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8岁。疗效标准:劳动力恢复,生活能自理者,为临床治愈;症状明显改善,偏废肢体能扶杖活动,言语不清者能说简单生活用语,为显效;服药后症状少有改善者为好转。结果:服药最少者14剂,最多者103剂,平均58剂。临床治愈者15例,显效6例,好转3例。
2.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应用本方加味:桂枝10g,白芍10g,鸡血藤30g,当归10g,防风10g,炙甘草5g,大枣5枚,生姜3g。用水浸泡1日后,第1遍煎取250ml,分早晚2次服用。第2遍煎至2500ml于晚上服药后,趁药液温热擦洗患处15-25分钟,日用1剂。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均在55岁以上;反复发作3年以上者16例,2年左右8例,10-30日者7例。结果:痊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19例;好转(症状消失,有复发现象,应用本方治疗仍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
3.颈椎病:应用本方加味:桂枝15g,白芍15g,葛根20g,伸筋草20g,丹参30g,炙甘草10g,生姜3g,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每天早、晚各服200-500ml,15日为1疗程,一般连用2-10个疗程。治疗颈椎病301例;男195例,女106例;年龄35-80岁;病程15-180日。结果:痊愈(各种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258例;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体征明显改善,能坚持工作)24例;有效(症状和体征好转)12例;无效(体征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7例;总有效率为97.5%。

药理作用

发汗解热,抗炎镇痛,抑制病毒,调节肠道和免疫功能,对呼吸和心肌血流亦有一定作用。
1.对体温的调节:桂技汤煎剂 5-1Og/kg灌胃,能降低正常大鼠肛温,能降低酵母所致大鼠发热;5g/kg腹腔注射可降低正常小鼠皮肤温度,静脉注射可降三联菌苗所致的家兔发热,有量效。时效相关。另一方面,以相同剂量的桂枝汤煎剂,灌胃对安痛定所致大鼠体温降低有升温作用。
以10g/kg桂枝汤煎剂灌胃,在发热和体温低下大鼠从体温调节的基本过程,研究了它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发现在发热机体,桂枝汤可阻断发热激活物和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降低前列腺素E2和环核苷酸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及其作用,促进体温调节中枢发热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降解灭活、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激活致冷神经调质蛙皮素受体的活性,从而发挥其解热作用。在低体温机体,桂枝汤可提高前列腺素E2和cAMP等中枢发热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阻断发热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降解灭活,提高其在体温调节中枢中的含量,据抗致冷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抑制致冷神经调质蛙皮素同其受体结合,拮抗蛙皮素、神经降压素的降温作用,激活传出神经α-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发挥其升体温作用。
2. 对汗腺分泌的调节:以3.5-10.0g/kg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以相同剂量给大鼠灌胃,既能抑制因安痛定所致的汗腺分泌亢进,也能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3.抗炎:桂枝汤煎剂以8.75-35.0g/kg灌胃,能对抗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角叉菜胶性足肿胀的形成和发展,有量效关系。15.0g/kg腹腔注射也能抑制小鼠甲醛性足肿胀。
4.镇静、镇痛:桂技汤能显著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并可与巴比妥钠协同,提高入睡率、延长睡眠时间,有镇静作用。桂枝汤给小鼠灌胃,能降低醋酸刺激腹膜所致的扭体发生数;腹腔注射能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拟疼痛阈值,有镇痛效果。
5.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桂枝汤灌服能抑制大鼠醋酸性胃粘膜溃疡的形成,使病理动物胃粘膜、肝组织中的琥珀酸脱氨酶、ATP酶、碳酸酐酶活性恢复接近正常。能对抗消炎痛所引起的胃H+,K+-ATP酶活性的抑制。腹腔注射桂枝汤煎剂,能抑制小鼠的唾液、泪液分泌,抑制蛙口腔粘膜的上皮纤毛运动。以8.75-35.......更多内容

毒性试验

桂枝汤煎剂腹腔注射小鼠的 LD50为25.79g/kg,最小有毒剂量11.94g/kg。以桂枝汤20、40、80g/kg 灌胃大鼠,连续3个月,对动物一般情况、体重增长、血象、血液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66.穿琥宁注射液

处方来源

湘卫药标字(1987) 92号。

药物组成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甲盐。

功效

清热解毒,镇惊。

主治

用于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乙型脑膜炎,婴幼儿肺炎所引起的高烧、神志不清、四肢抽搐等症。

用法用量

注射液:浓度有1%,2.5%或5%,每支2ml。成人日300-400mg,小儿5-20mg/kg/日,均分2-4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用药禁忌

无实热者慎用,不宜口服。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抑菌,抗炎,解热,降低抗坏血酸含量,镇静作用。
1.抑菌:采用琼脂平板法观察,穿琥宁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浓度为1/400,对白色葡萄球菌为  1/200。
2.解热:对实验性发热的家兔腹腔注射穿琥宁100mg/kg.与生理水组对照比较,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
3.抗炎:对实验性炎性大鼠腹腔注射穿琥宁125mg/kg,一日两次,连续5日,能明显抵抗炎性渗出,但对炎性增生则无明显影响。
4.降低抗坏血酸含量:给幼龄大、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穿琥宁125、250mg/kg,可使幼龄大、小鼠肾上腺明显增生。一次注射250mg/kg穿琥宁后1小时,对大鼠肾上腺中抗坏血酸含量无明显影响,两天内连续3次注射本药250mg/kg,则可使其含量下降。
5.镇静:对小鼠皮下注射穿琥宁250mg/kg后30分钟,与戊巴比妥纳有明显协同作用,既能缩短小鼠入睡潜伏期,又能延长小鼠睡眠时间。

67.鱼腥草注射液

处方来源

《江西省药品标准》(1982年)。

药物组成

鱼腥草挥发油。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

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痈肿疮毒。用于治疗呼吸道炎症、小儿肺炎、咯血、胸水、肺脓疡、防止术后感染、慢性咽炎等咽喉疾病、角膜炎、结膜炎、慢性鼻炎、鼻窦炎、输卵管炎性不孕、输卵管不通、功能性腹泻、疖肿、丘疹状荨麻疹和其他等。

用法用量

每次2ml,日2-3次肌肉注射。

用药禁忌

忌辛辣、刺激、油腻饮食。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肌注时,少数病人有局部疼痛;阴道内给药时,个别病例出现阴道充血。上述反应在停药后均消失。临床应用个别也有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皮炎或药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

临床应用

1.非细菌性腹泻:经治疗3日后复查,大便24例小时l-2次判为治愈24小时3次以上判为无效。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对照组53例。结果:治疗组有效99例,占91.67%;无效9例,占8.33%;对照组有效2例,占3.77%;无效5l例,占96.23%。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咽喉疾病:应用鱼腥草注射液4ml结合复方当归注射液2ml超声。雾化吸入,一般日1次,重症或急性期日2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咽喉疾病300例中,男182例,女11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6岁;病程日至20年;其中急性扁桃体炎48例,慢性扁桃体炎25例,急性咽炎80例,慢性咽炎102例,急性喉炎23例,慢性喉炎22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检查恢复正常)158例(52.6%);好转(症状缓解,局部充血、水肿、增生等炎症表现明显改善)121例(4O.4%);无效21例(7%);总有效率93%。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过敏和平喘等作用。
1.抗菌: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鱼腥草素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合成鱼腥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青霉素株(最低抑菌浓度为62.5-80μg/ml)、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25μg/ml)为敏感;卡他球菌、伤寒杆菌等次之;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痢疾杆菌不甚敏感;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孢子丝菌、曲菌、着色霉菌、红色癣菌、叠瓦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菌、鲨癣菌等也具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2mg/ml。鱼腥草的乙醚提取物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在普拜二氏培养基中,其最低抑菌浓度为1:32000,在血清中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000,对于尾静脉感染结核杆菌H37RV株之动物,能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但肺部病变仅有轻度减轻。合成鱼腥草素在普拜氏液体培养基上对结核杆菌H37RV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6μg/ml。
鱼腥草素及挥发油与甲氧苄氨嘧啶(TMP)配伍作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鱼腥草素与TMP配伍有协同作用,抑菌作用显著增强,鱼腥草挥发油与TMP有拮抗作用,鱼腥草挥发油能降低TMP的抑菌作用,但二者配伍能增强抗副伤寒及宋内氏痢疾杆菌的作用。
另有报道,鱼腥草注射液在体外试验中,对大肠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等均无抗菌作用,在体内试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感染的小鼠,均无保护作用。
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鱼腥草注射液可显著提高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阳性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白细胞的吞噬率。(2)合成鱼腥草素在治疗慢性气管炎患者时,能提高其全血白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等的吞噬能力,提高血和痰中溶菌酶的活力;家兔每日肌注合成鱼腥草素8mg,连续3日,于第4、8日取血测定血清备解素水平,与给药前相比均有明显上升;慢性气管炎患者口服合成鱼腥草素90mg,日3次,连续7日后,其血中备解素水平也有上升趋势,临床观察的20例中,血清备解素上升者13例,不变1例,下降6例。(3)合成鱼腥草素合并红管药治疗的......更多内容

毒性试验

合成鱼腥草素给小鼠灌服之LD50为1.6±0.081g/kg,小鼠每日静脉注射75-90mg/kg,连续7日不致死,但于注射前期,部分小鼠有行动失调、痉挛等表现,继续注射,这些现象即消失,给体重17-20g的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5mg,观察1周无死亡现象,大静脉滴注38mg/kg或 47mg/kg,无异常,但剂量达61-64mg/kg时,可引起肺脏严重出血,犬每日口服80mg/kg及160mg/kg,连服30日,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但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呕吐及流涎。

68.新雪丹

处方来源

粤卫药准字(1993)第115083号。

药物组成

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

功效

清热解毒,泻火除烦,豁痰利咽。

主治

温热病所致的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咳嗽、胸痛等症。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肺炎等。

用法用量

颗粒剂(薄膜衣颗粒剂):每瓶1.5g,成人每次1瓶,日3次口服;儿童5岁以上每次1/2瓶,5岁以下每次1/3瓶,均日3次口服;片剂:每片0.2g,成人每次4片,日3次口服,儿童酌减。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炎、抑菌、解热等作用。
1.抗炎: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实验时各组分别灌胃给予下述药物:新雪丹Ⅰ、Ⅱ组为2.48g/kg及12.4g/kg;喉疾灵组0.70g/kg;清热消炎宁组1.05g/kg;阿司匹林组0.10g/kg,空白对照组灌以0.5%羧甲基纤维素。各组给药容积均为0.3ml/10g。各组动物于给药后1小时把二甲苯0.03ml滴于小鼠右耳,左耳对照。用直径8mm的打孔器分别在左、右耳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左右耳片重差为肿胀程度。结果显示依次各组鼠耳肿胀程度(mg)及抑制率(%)分别为13.8±1.8(21.6)、12.5±2.0(29.0)、13.3±2.5(24.4)、12.0±2.4(31.8)、11.0±2.3(37.5),空白对照组为17.6±1.6(0)(括号内数值为抑制率),证明新雪丹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性肿胀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着剂量增大而增强;喉疾灵与清热消炎宁对肿胀的抑制作用与新雪丹相似;阿司匹林对肿胀的抑制作用稍优于上述各药,并与新雪丹2.48g/kg组和喉疾灵0.70g/kg组有显著差异。
2,抑菌:采用试管法。从1:2.5开始用肉膏汤作对倍稀释至1:320,共8个稀释度,每管总量lml,加热灭菌。各个稀释度分别加入1:1000的试验菌液0.1ml,18-48小时观察结果,显示新雪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价分别为:1:20、1:5、1:10、1:20、1:10、1:20、1:2.5、1:2.5、1:2.5,提示新雪丹对呼吸道常见的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的作用较强。
3,解热:(1)给30只白兔,从耳静脉注射伤寒、到伤寒甲、乙三联菌茵(0.8ml/kg)。1小时后,按兔体温升高的程度,均分5组,各组分别灌胃给予下述药物:新雪丹 Ⅰ、Ⅱ组分别为0.62及3.10g/kg,清热消炎宁组0.26g/kg,阿司匹林组0.15g/kg,空白对照组以0.5%羧甲基纤维素灌胃,给药容积均为0.5ml/kg,给药后0.5、1、2、4、6小时各体温每次,以注射菌苗后家兔体温升高值作图,结果表明:对照组家兔在注射菌苗1小时体温明显升高,2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7小时(即给羧甲基纤维素6小时)基本降至正常体温。新雪丹0.62g/kg对家兔有一定解热作用,体温上升最大值低于对照组,退热快,给药后4小时体温已基本降至正常水平。新雪丹3.10g/kg组、阿司匹林0.15g/kg组以及清热消炎宁0.05g/kg组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三组无明显差异),但新雪丹解热更快,2小时后降至正常体温,而阿司匹林组及清热消炎宁组于给药后4小时及6小时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2)给50只大鼠从颈背部皮下注入10%啤酒酵母混悬液10ml/kg(用0.5%羧甲基纤维素配制),6小时后,按各鼠体温升高的程度均分5组,各组分别以下述药物灌胃:新雪丹Ⅰ、Ⅱ组分别以1.24g/kg及6.20g/kg,清热消炎宁0.53g/kg,阿司匹林0.15g/kg,空白对照组灌以0.5%羧甲基纤维素,给药容量均为0.4ml/kg,给药后0.5、1.0、2.0、4.0、6.0小时各测体温每次.以注酵母后大鼠体温升高值作图,结果表明:对照组在注酵母后6小时体温明显升高,7.5小时(即给羧甲基纤维素1.5小时)体温升至最高值,其后体温渐降,但给羧甲基纤维素后6小时,退热幅度仅为最高升温值的35.7%,新雪丹1.24g/kg有明显退热作用,最高升温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给药6小时后退热幅度为最高温值的63.6%,新雪丹6.20g/kg的解热作用更明显,给药6小时后,体温基本恢复正常,阿司匹林0.15g/kg的退热作用与新雪丹6.20g/kg相似,但退热速度快,给药2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清热消炎宁对大鼠无明显退热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4.抑制肉芽生长:新雪丹对棉球刺激所致大鼠皮下肉芽肿生长,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毒性试验

小鼠灌胃的LD50为36.222g生药/kg。

69.强力咳喘舒口服液

药物组成

熊胆粉(人工引流制品)、川贝母等。

功效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痰热咳嗽,痰盛气促,心胸郁闷及咳痰不爽。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或病毒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憋性肺炎。

用法用量

每支10ml,每次10ml,日2-3次口服。不宜用温开水送服。

药理作用

主要有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
1.祛痰;强力咳喘舒口服液高。低两种剂量对小鼠灌胃给药,可使小鼠支气管酚红排出量比空白对照组增加1倍和0.55倍。表明本品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2.镇咳:用氨水喷雾法测定引起半数小鼠咳嗽的喷雾时间(EDT50),与空白对照组的EDT50比较计算R值.强力咳喘舒口服液高、低两种剂量对小鼠灌胃给药后,R值分别为152.5%和142.7%,表明本品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3.平喘:强力咳喘舒口服液对豚鼠灌胃给药,能明显延长因喷雾组胺所致的哮喘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2.4倍和2.3倍。表明本品具有显著的平喘作用。

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小鼠1次灌胃本品25ml/kg,或者连续给药3日的累积剂量达90ml/kg,在给药期间和给药后7日内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动物无一死亡。

70.牛黄蛇胆川贝液

处方来源

(88)卫药准字Z-16号。

药物组成

人工牛黄、蛇胆汁、川贝母等。

功效

清热化痰,止咳。

主治

热疾咳嗽,燥痰咳嗽。适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小儿肺炎的热痰咳嗽。

用法用量

每支10ml,每次1支,日3次口服,小儿酌减。

用药禁忌

寒痰、湿痰不宜用。

临床应用

观察上呼吸道感染257例,总有效率为95.42%,显效率为78.43%,药效学和毒性试验表明,本品有较好的镇咳祛痰作用。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抑菌抗炎,镇咳,祛痰等作用。
1. 抑菌抗炎。采用倾注平板法试验,牛黄蛇胆川贝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溶血链球菌、卡他球菌等革兰氏阴性球菌均有不等的抑制作用。但对革兰氏阳性菌抑制作用较差,牛黄蛇胆川贝散的抑菌作用次于口服液。
2.镇咳祛痰。用小鼠氨水引咳法,以25ml/kg剂量的牛黄蛇胆川贝液给小鼠灌胃。R值在130%以上,具有镇咳作用。小鼠酚红排泄法还证明有祛痰作用,同时用牛黄蛇胆川贝散对照,也显示了一定的镇咳祛痰作用。

毒性试验

以50ml/kg剂量小鼠灌胃给药,相当于成人1次给药量的250倍,小鼠活泼健康。问时又将本品浓缩三倍,按29ml/kg的剂量灌胃给药,相当于成人1次给药量478.5倍,观察72小时未见死亡。

71.五虎汤

处方来源

仁斋直指1264年

药物组成

麻黄2.1g,杏仁(去皮、尖)3g,甘草1.2g,细茶(炒)2.4g,白石膏4.5g。

主治

风热塞肺,身热,咳喘痰多者。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1.小儿肺炎:中西医结合组99例中痊愈94例,进步5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100例,痊愈64例,进步2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两组比较,P<0.O1 。
2.小儿哮喘:应用本方加味:麻黄4-12g,杏仁5-10g,甘草3g,石膏10-20g,细茶叶3-5g,金银花、全瓜蒌各10-20g,地龙5-15g。痰壅阻塞加胆南星、枳实;喘咳烦躁加五味子;唇舌指尖青紫加丹参;便秘加大黄。治疗小儿实证哮喘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5岁;病程3日60例,5日28例,6-7日12例。结果:全部获得治愈,服药最少3剂,最多7剂。经追访1-2年无1例复发。

72.退热消炎冲剂

处方来源

中药材1992,15(9):45

药物组成

地丁草100g,大青叶100g,鱼腥草100g,鸭跖草100g,贯众100g。

主治

呼吸道感染。

制备方法

取鱼腥草、大青叶加水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备用,残渣与其它药物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水为药量4倍,浸泡2小时,煎煮沸后小火约1小时,滤取药液;再加水约为药量3倍,再煎煮,沸后小火约30分钟,滤取药液。合并2次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约含水30%),稍冷,加2倍量95%乙醇,搅动,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膏,取稠膏加糖粉、糊精。稠膏与糊精及糖粉的比例为1:1:3,混合均匀,过12目筛制成湿颗粒,60℃以下烘干,整粒。再将已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用喷雾法喷洒至颗粒上,密闭6小时,分装,即得。处方剂量可制成冲剂20小袋,每小袋18g。

用法用量

日2次,每次服1小袋。

临床应用

随机选取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其中上感发热39例,支气管炎18例,肺炎3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服药每日2次,每次1小袋。病情重、热度高者可加倍服药。一般持续服药7日,详细观察,并作白细胞分类和X线胸片检查,并停服其它清热药物和抗生素。结果: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体温正常,各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分、X线胸片)也有相应好转者为显效,共39例,占65%;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好转,体温明显下降,但未痊愈,各项实验室检查也有所好转为有效.共18例,占30%;服药7日内自觉症状无任何好转,体温不下降,甚至出现体温再升高者为无效,共3例,占5%;总有效率达95%。

73.清热解毒方

处方来源

中医急症通讯1986,(15):1

药物组成

大青叶15g,麦穗癀15g,鱼腥草15g,银翘15g,黄芩9g,生甘草3g。

主治

外感高热证。

用法用量

日2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外感高热证60例,上感23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肺炎8例,流感6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8例,肠伤寒4例,急性菌痢、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深部淋巴管炎各1例。结果:治愈49例,好转5例,无效6例。用药后4-8小时开始降温者23例,12-24小时开始降温者26例,49例于3日内体温恢复正常。平均开始降温时间为16.4小时;降至正常平均时间约50.8小时。54例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及化验指标随体温下降而转阴或改善。

74.丹参注射液

处方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3):230-231

主治

支气管肺炎

临床应用

启东市人民医院郁冬梅,观察了丹参注射液佐治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随机分为两组,均用抗菌、抗病毒、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本组并用丹参注射液0.3-0.5ml/kg/日,加5%葡萄糖液50-100ml静滴,维持1-2小时,5-7日为1疗程。疗效标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在3日内消失。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在5日内消失。好转:主要症状、体征在7日内消失。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在8日以上消失。结果:本组260例,显效98例,有效125例,好转3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7.31%;对照组250例,显效77例,有效86例,好转62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90.0%。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75.抗感染合剂

处方来源

陕西中医1991,12(12):540

药物组成

大黄1g,黄芪1g,心痛定0.5g,维生素K1g,糖适量。

主治

小儿重症肺炎。

制备方法

加水煎至1000ml。

用法用量

每次口服量l-2ml/kg,每日3-4次。不能口服者用同样剂量将药液加温至37℃左右,作保留灌肠。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重症肺炎1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1.6岁。对照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l.7岁。对照组除不用抗感染合剂外,其它疗法同治疗组。2组均有心衰、呼衰、休克等并发症,中医辨证为气分证和营分证。疗效标准:症状、体征消失,体温、周围血细胞恢复正常为痊愈;以上其中1项未恢复者为好转;症状、体征不减轻,周围血细胞、体温末正常或死亡为无效。结果:治疗组60例,治愈58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98.3%;对照组60例,治愈4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两组存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76.清肺活血汤

处方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1993,(9):33

药物组成

鱼腥草6g,酒黄芩5g,光桃仁3g,紫丹参5g光杏仁4g,桑白皮6g,浙贝母5g,桔梗3g,广地龙4g,葶苈子3g,白芥子3g,莱菔子3g。

主治

小儿肺炎。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3次服。6个月至2岁内患儿药量减半,分次服完。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肺炎102例中,男58例,女44例;1岁以内16例,1-3岁69例,3-7岁14例,7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7日,最长20日。结果:症状消失,肺部啰音消失,肺部X线检查炎性阴影消失为治愈,共92例,占90.1%;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啰音稍闻及,肺部X线检查炎性阴影消失为有效,共8例,占7.84%;症状未消失,肺部啰音未消失,肺部X线检查炎性阴影未消失为无效,共2例,占1.96%;总有效率为98.03%。体征消失时间大多为7-10日。

77.十枣汤

处方来源

汉·《伤寒论》。《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年)。

药物组成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功效

攻逐水饮。

主治

水饮停滞所致的悬饮,胁下硬满,喘逆气急,咳唾引痛;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或一身悉肿,下身为最,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的实水证。用于治疗各种渗出性胸膜炎,肝病腹水和心、肾病水肿等。

用法用量

散剂: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体质强壮者服3-4.5g左右,体质羸弱者服0.6-1.5g左右,宜早晨空腹服,日服1次,以大枣十枚煎汤送下。丸剂:每次1丸,温开水送或米汤送下。得快下利后,以米粥自养。

用药禁忌

本药为攻逐水饮峻剂。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患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体虚邪实者,当与补气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勿与甘草同服,孕妇忌用。

不良反应

临床常有恶心,胃肠不适感。本药经醋制毒性降低。

临床应用

1.结核性胸膜炎:用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研为细末备用,另用肥大枣15枚煎汁3000ml备用,于清晨空腹先服枣汤150ml,5分钟后将配制的药末4g用剩余枣汤送服。治疗本病28例结合西药抗结核。结果:胸水24小时内吸收者13例,48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以上吸收者6例。
2.小儿肺炎:用大戟、芫花、甘遂各等量。剂量按病儿年龄及身体状况定。0.5-2g上药用醋煮沸后晾干,研成细粉(分别包装为0.5g、0.75g、1g、2g,置干燥处备用)。服用方法;每日服1次,用大枣10枚煎汤约50ml,将药粉用枣汤冲服送下。如服后吐药者,可将上药再重复1次。治疗小儿肺炎45例,患儿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经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证实,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4个月至11岁。结果:除1例入院时已垂危而死亡外,其余44例全部治愈。

药理作用

本药有泻下,利尿作用。芫花、甘遂、大戟有致泻作用。大戟、芫花有利尿作用。

78.双青煎剂

处方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1986,(4):33

药物组成

四季青30g,大青叶30g,金银花15g,连翘15g,野乔麦根30g,荆芥9g,防风9g,桔梗9g,杏仁9g。

主治

肺炎。

用法用量

日1-2剂水煎分4次服。

临床应用

治疗肺炎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14岁;发病时间(以发热为主)最长10日,最短1日;有发热者26例,体温在38℃以下者4例,38.1-38.9℃者9例,39-39,9℃者11例,40℃以上者2例;血检白细胞1万以上或中性80%以上者25例,2万以上者5例。结果:用药后3日以内退热,症状改善,15日内X线显示炎症吸收,共22例,占76%;3日以上退热,15日以上X线显示炎症吸收及加用西药,共8例,占24%。

79.病毒感染退热剂

处方来源

中级医刊1991,26(9):61.

药物组成

柴胡15g,生石膏30g,葛根30g,青蒿30g,野菊花12g,银花12g,连翘12g,芦根30g,贯众12g,虎杖30g,板蓝根30g,鱼腥草20g,败酱草20g,大青叶20g,知母12g。

主治

病毒感染性发热。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分4次服。儿童酌减。

临床应用

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106例,男67例,女39例;平均19.1日;其中幼儿、儿童占40%。诊断:①以发热为主;②无明显体征,一般仅有咽充血,少数可有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或X线胸片提示间质性肺炎改变;③白细胞总数正常,偏低或偏高;④排除细菌(包括结核杆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疗效判定:治愈:服药后2日内体温降至正常无反复,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显效:服药后体温降至38℃以下,3-4日降至正常,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4日以上体温未降,症状、体征未减。结果:治愈62例(58.5%);显效37例(34.9%);无效7例(6.6%);总有效率为93.4%。

80.羚贝七宝散

处方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1992,(4):31

药物组成

羚羊粉10g,贝母30g,生石膏50g,冰片10g,合成牛黄10g,珍珠母5g,胆南星20g。

主治

小儿发热。

制备方法

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药材炮制通则》之炮制方法制成散剂,装入胶囊内,每粒0.25g。

用法用量

1岁以下酌减,2-4岁0.25g/次,5-7岁0.5g/次,8小时1次,3日为1个疗程。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发热200例,男106例,女94例;年龄1岁以下7例,2-4岁67例,5-7岁126例;其中外感发热咳嗽162例,肺炎发热23例,高热惊痫15例,热度在38-40℃之间。结果:外感发热咳嗽以热退、咳嗽多痰、口渴咽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共168例;有续发感染者以热退咳嗽减,烦躁口渴消失,必须配合用抗生素才能治愈为症状减轻,共26例;热虽退,咳喘甚不减为无效,共6例;经1个疗程治疗,治愈率为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