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pinganshifug好 2020-03-12

  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分析

  1.科学性原则

  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时,首先需要保证的是指标的科学性,即指标在设置时既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来确定,只有经综合性分析确定出的评价指标才能够真正反应客观实际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指标本身的完善性,按照实际需求设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的将其细分为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指标的细分能够使指标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更加精确有效。

  2.全面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必须遵循全面性原则,要求其既要反映出企业的动态经营状况,还要能够侧面反映出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设置的具体意义。基于此,经济效益综合指标还应当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划分,通过这样一种划分方式来避免指标出现重复或者是遗漏,且在对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加以利用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

  3.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设置的目的是应用,因此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自身的可行性也是非常关键的。要从实际出发保证其可行性和可比性,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到简单可测。可比性主要强调的是评价对象之间能够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进行比较和衡量,而可测则是强调能够根据指标体系的数据特点来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通过上述方法处理,一般都能够保证评价对象处于可量化描述的状态之中,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无论是进行必要的计算还是进行基本的评估都是十分方便快捷的。

  二、我国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较快的发展状态,在发展过程当中,各企业都希望通过自身经济效益的准确评价来对后续工作进行指导和启示,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一线工作人员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使得我国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能够日益完善和科学。财政部在2002年制定并颁布了一套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产销衔接、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超出效率和盈利能力等6个具体的方面制定出了3个层次共28项指标,这套指标主要是根据改革后的财税制度和会计制度制定出来的,采用的也是新的会计指标,因此在实际利用环境中能够科学合理地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当然,这样一套指标在应用过程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在应用实践的过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本文主要结合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存货周转率和保值增值率等四个评价指标进行说明、分析和探讨。

  1.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表现的是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得水平,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润率一方面直接表现企业经营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出企业收入中职工为社会所创造价值的比重。销售利润率越高,就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强,职工为社会经济价值贡献大。但是,对上述公式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分子和分母中统计的口径是有所不同的,分子中的利润总额包含的方面较多,除销售的利润之外,其他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等都包含其中,但是分母则强调的是企业自营产品收入,因此显然分母的口径要比分子小的多。尤其是发展到现在,国内企业已经非常重视多样化经营,因此其他业务利润和投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上述口径差异也随之不断增加,因此计算得出的销售利润是完全无法表现出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求的。建议将分子“利润总额”改为“产品销售毛利润”,这样就能够更加明确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其次上述公式当中的术语也有问题,“产品销售净收入”和“销售利润率”主要指的是工业企业,则商业部门的应用会有所区别,而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适用于所有行业,因此该指标体系中的术语应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和原则来进行设定,以此来保证能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行业。

  2.总资产报酬

  总资产报酬表现的是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资产总额的数值选择较为灵活,可以是年初年末的平均值,也可以是期末数,总之都是对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果进行展示和分析。现代市场环境下,各个行业内基本上实现了充分竞争,因此各个行业内的资产报酬率基本上是能够保持一致的。如果,某企业的资产报酬率较低的话,就说明其经营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所得税是看作利润的分配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企业基本上都是独立经营且盈亏自负,所得税应当视作为企业内部的费用,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公式就应当如下所示:

  

  此时企业内的资产总额来源就划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债权人来提供,另一部分由所有者来提供,所得税是企业对国家尽的义务,因此税后利润才能够真正看作是企业所有。

  3.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体现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周转的次数,反映的是企业在产、购、销之间的平衡尺度,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对于企业而言,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则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相应的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也就越快,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利润的获取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正因为如此,就有必要尽可能的提高存货周转率。当存货周转率开始降低的时候,就意味着企业内部存货的残次货品增多使其不适应于销售的实际需要,或者是存货积压使得滞销的风险不断增加。总而言之,存货周转率的降低就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直观体现,管理者必须在认识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之。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指标的设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其分子中的产品销售成本,表现的是已经销售出去的产品成本,而分母当中则是多方面的包括库存产品、低值易耗品和材料物资的。因此两者口径完全不一致,缺乏必要的可比性,解决方法就是将分母平均化、具体化,以此来增加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可比性。

  4.保值增值率

  保值增值率反映的是投资者投入成本的完整性和保全性,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根据上述公式,当资本保值率大于100%的时候就说明所有者的权益增加,相反则意味着所有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此,无论是投资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是希望资本保值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升值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较好保持企业法人成本责任的基本物质条件。这样一个指标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考虑所有者投资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应当将资本保值增值率改为资本保值率方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毫无疑问属于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当中,就需要利用统计指标体系并结合各种科学有效的定性材料来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分析和计算,最终得到最佳的综合评价效果。所谓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强调的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进行反映,因此不同的综合统计指标往往存在于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且在数值的大小上也各有不同,这样一些意义上有所差别的指标共同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衡量,就能够更为科学和全面地对研究对象总体优劣予以把握和判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综合评价的方面比较多,这里主要结合应用效果较好和应用范围较广的一些方法进行说明和分析。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应用简便灵活且实用性强,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分析方法,在层次分析法当中,主要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的分解来使得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多个简单的组成因素,然后在分析完成以后再通过简单组成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来对其总体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在应用过程当中通常包含以下3个具体的步骤:第一步是对各个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此建立起科学的层次结构,一般来说,都是按照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既有的层次来进行研究,这样能够凸显出不同企业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异和形成机理。第二步是对同一层次上的元素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分析,基于此建立起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第三步是根据第二步得到的相对权重来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换句话说,也就是对第二步当中形成的判断矩阵的质量和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衡量和分析。

  2.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是利用较少的相对独立因子变量来表现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这样一种理念是通过相关矩阵和协方差矩阵的内部关系来实现的,多重变量浓缩和简化为较少的变量并保证这少量的变量能够充分体现主要信息即可。因子分析法在利用过程主要包含5个具体的步骤:第一步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标准化处理,也就是对其进行无量纲化,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来计算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企业当中经济效益指标量纲往往有着较大的区别,标准化处理的公式为:

  

  在这其中,是标准化之后得到的数值,是原始数据,x是平均值,而则是方差。第二步就是确定出因子变量,在因子分析法当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步骤就是因子变量的构造,构造方法比较多,最为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公因子的方法。第三步是进行因子旋转,目的是将确定出的因子变量典型化,使得其蕴含的意义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第四步是计算因子的数值,实现过程当中通过线性组合来实现,因子值计算获得以后再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就不再考虑原有变量,直接对简化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即可。最后一步就是对经济效益因子进行评分。

  3.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利用的是研究对象较为明显的数量特征来进行分析和分类。聚类分析法最主要的就是要能够审度出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似程度,然后按照统计方法依据相似程度大小来进行归类,在所有的要素都划分完成之后再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各自统一的研究和分析。利用这种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对经济效益相当的企业进行归类,便于更好的对其进行认识和控制。聚类分析法的实现步骤主要包含4个方面:第一是要对分析指标进行选择和确定,聚类分析法最重要的就是对要素进行归类,分类的结构直接影响所定义的数据结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所选指标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一是要确定好各种聚类要素的关系密切程度,二是要能够真正反映出分类对象的特点,三是要能够表现出分类对象的差别,四是不同的分类之间相关性不能够超过限额。第二步就是要对统计量的相似性进行计算。第三步是对聚类的方法进行选择。第四步是对聚类的结果进行表现和解释。

  通过上文的说明和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企业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都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从微观上看,主要是能够及时测评和诊断企业内部的经济状况和管理水平,各个地区或者是部门内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来对管辖范围内的经济运营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从宏观上看,则能够对整个国家范围内的企业改革进步提供量化的参考,企业各级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也可以有所依据。

载于《中国商贸》2013年 第2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