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 一个人的福气,来自于他的内心。 一念心静,处处莲花开。 01 别急,慢慢来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皇帝,对他的侍卫说:“如果你骑着马奔跑在我的国土上,你跑多远,我就把你跑过的区域划出来分给你。” 侍卫一听,居然还有这等好事,立即跳上马,拼命奔跑。 跑着跑着,侍卫感到又饿又累,可是看着前方一望无际的土地,他两眼放光,暗暗给自己鼓劲:使劲跑,这些肥沃的土地即将属于自己。 然后,他又开始不停甩着手中驱赶马匹的马鞭,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 又过了很长时间,御马侍卫已经筋疲力尽,没有力气奔跑,就要死掉了。 临死前他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拼命地想要更多的土地?现在我要死了,需要的仅仅是一小块埋葬自己的地方而已。”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从侍卫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像这个侍卫,慢不下来是因为我们什么都想要,内心杂念太多。 欲速则不达,不如,放慢脚步,一边在马背上欣赏风景,一边获取适量的土地。 因为很多事你急也急不来,没办法一步登天,那还不如静下来,一点点来。 金庸先生平时说话总是慢悠悠的,有人甚至认为他有口吃;他走路也慢悠悠的,看起来就像大象的脚步。 然而,金庸先生自己却说:“我是个慢性子,做什么都不着急,喜欢徐徐缓缓的,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 他还说:“武侠小说并不是天天都要刀光剑影呀,打一会儿也要吃饭、睡觉、休息、喝茶,要张弛有度。” 如此豁达淡然的态度,正如杨澜所说:“人生应该以缓慢的姿态行走,如此心境,就没有大起大落,也无大悲大喜。”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才能让生活回归简单平和,拥有真正的幸福。 02 静在心,不在境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一切烦恼皆从心生。 董仲舒年轻时,为了能够专心学习,经常整日闭门不出,专心致志的做自己的学问。 那时他所在的房子旁边,有一个花园,每到夏日,彩蝶翩翩起舞,繁花似锦,还有一些小孩追逐着蝴蝶,嘻嘻闹闹的。 然而,三年里,如此的美景都没有引得他踏进花园一步,外面的吵闹声也没能干涉他研究学问。 正是这种宁静而致远的精神,让董仲舒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现在我们所讲的“三年不窥园”,说的就是董仲舒的这段故事。 真正的静气,不是远离喧嚣嘈杂的环境,而是无论环境如何,依然专心致志的做自己的事情,能在心中为自己修篱种菊。 优秀的人,都藏有静气的品质。 比如陶渊明,在离开官场之后,不再摇摆于“进”与“出”之间,而是在田园上真正定下心来。 他在自传中写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扫除内心杂念的他,真正让心灵沉静下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经典诗篇。 随遇而安,保持淡泊的心境,人生才有安宁幸福可言。 03 一切福气,皆源于心静古人说:“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意思就是:心静能使人精神愉悦,精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 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军机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吃败仗,这关系到将士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 曾国藩曾作为湘军最高统帅,在战事最艰难的时候,也免不了万般焦虑,六神无主。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曾国藩都会到小楼上独自静坐一会儿,这个时候他早年开始修炼的静坐功课就发生作用了,他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做出正确的决策。 沉得住气,不慌不忙,在双方对战中,才会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越。 都说,宁静才能致远。 就像曾国藩一样,心静了,福气来了,未来的路才能走得长远。 愿你在无常的岁月中,以静养心,笑看花开,如此,方能幸福常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