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桥的回忆 作者:琴殇谈天下
年华似水,明清时“尺往来、皆须舟楫”的水上丝绸集市早已作古,但水与丝依旧相清以沫,以机为田,以校为犁的丝织业已被流水线作业所取代了,而盛泽镇上众多的古石桥,还在桥洞与桥梁间记忆着如水般的丝绸繁华。

听镇上的老人讲,盛泽最有名的桥,当属镇西的白龙桥,于是拦了辆小车匆匆赶去白龙桥地处盛泽老镇,与新镇有五公里路程,桑塔纳一路打着醉拳在乡间小径跌跌撞撞地前行。司机半开玩笑地说,“谁还来白龙桥呀,这里是二十年前的盛泽”。

十五分钟后,眼前的田埂被宽大的水域取代,水天相接,微波细浪,古镇就像嵌入大海的一个小岛,而横跨两岸的白龙桥则如游龙戏水,气宇轩昂。按照石碑上的记载,此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因相传水下有龙卧眠而得名。桥分东西两段,为典型的石拱桥,桥洞共六个,两大四小,旧时运绸的商船往来如梭,航行无阻。其中最能体现当年漕运规模的两句诗就镌刻在古桥的墩柱上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

先蚕河拜谒嫘祖
如果说白龙桥之于盛泽是曾经的凯旋门,沉淀着绸都前世的功业;那么,镇东的蚕祠就是饮水思源的香台,记录着江南小镇从蚕宝宝到绫罗绸缎的历史,因为,祠堂里供奉的是当地人引为神灵的“蚕花娘娘”。

逐渐隆起的盛泽新镇和其他江南小镇一样,在留守着小桥流水静的同时,越来越掺入了市井的尘音,穿越汩汩人流车流,终于在现建筑的夹缝里找到了尚有古意的先蚕祠。这是一处灰黄色的古典庙堂式建筑,正面门楼飞檐斗拱,并镶有古时绸丝行、织户染坊装绸货船的砖雕,雕技精美绝伦。三座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左右拱门略低,拱顶嵌有华版,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一字,依旧是梦里的霓裳。

蚕皇殿是先蚕祠正殿,供奉着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相传螺祖为轩辕皇帝元妃,是她率先领悟了养蚕缫丝的技法,从而“衣被苍生”;因此,江南养蚕业的发达地区自古多有庙堂祭祀螺祖而盛泽先蚕祠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先蚕祠最值得骄傲的传统,自然是盛泽特有的小满戏。正所谓“小满乍来,蚕妇煮茧”,相传小满日(农历四月初三)是蚕神诞辰。

每逢此日,江浙一带乡民近趋远来,上香之后听几出乡间喜闻乐见的祥瑞戏,以示庆祝。按惯例,第一天昆剧,第二天(正日)及第三天为京剧,均请名班名伶登台献艺,排的剧目都是祥瑞戏,讨个吉利。“七十二条半弄堂”之外染坊,处处时代的牵引力终于让“七十二条半弄堂重新归隐乡土。如今,想要在盛泽淘到上好的绸缎,得去舜新中路丝绸一条街。江南水乡的水墨淡妆在一公里长的气派大街上彻底改头换面,万紫千红、色泽艳丽的不及待地张场着橱窗外方巾、丝帕、围巾、匹迫的世界,即使在白天,也像是走进了霓虹世界。随意走进一家店,殷勤的店主总会对你夸夸其谈,“这是××绸,××缎”,价钱也确实公道,手工绘制的写意山水小丝怕在市面上只售两元,而在北的格恐怕只能悻而有十倍。
结果,在一家名为“联盛丝绸商行”的小店里,20条丝帕、6条围巾条方巾被我收入囊中,店主主动给打了八折,一脸温和的笑容。随意攀谈几句得知我是为运河而来之后她笑了,“我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没错,绸都已不是那座舟楫塞河的绸都,但它终究如水温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