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ancet Haematol.丨SURPRISE Trial 利伐沙班VS磺达肝癸钠

 高潜 2020-03-12

利伐沙班治疗浅静脉血栓有效,在预防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或肺动脉栓塞、浅静脉血栓蔓延或复发和全因死亡方面非劣效于磺达肝癸钠,且不会引起更多的大出血。因此,相比较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为症状性浅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了一种负担小、经济的口服药物治疗方式。

——摘自文章章节

SURPRISE研究首次前瞻性对比了利伐沙班(口服Xa因子抑制剂)与磺达肝癸钠治疗浅静脉血栓的疗效,证实利伐沙班在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方面的非劣效性。与既往浅静脉血栓抗凝相关临床试验(如CALISTO)不同点是:SURPRISE研究纳入的浅静脉血栓患者,同时存在以下高危因素之一(年龄大于等于65岁、男性、既往血栓栓塞病史、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非曲张静脉内血栓),即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利伐沙班(10mg,45d)为该类症状性浅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了一种依从性较好(无需皮下注射,较受患者欢迎)、经济的口服药物治疗方式。

【Ref:Beyer-Westendorf J,et al.Lancet Haematol. 2017 Mar;4(3):e105-e11 3 .DOI:10.1016/S2352-3026(17)30014-5】


背景和目的

浅静脉血栓可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利伐沙班(口服Xa因子抑制剂)或许能简化浅静脉血栓的治疗,因为其与磺达肝癸钠相比,相对便宜且无需每日皮下注射。该研究(1)比较了“利伐沙班”或“磺达肝癸钠”治疗高危浅静脉血栓患者(血栓高危因素³2种)的疗效,(2)评估“利伐沙班”预防该类血栓患者并发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非劣效性。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开放、终点设盲、随机、非劣效性3b期的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gov,NCT01499953),纳入症状性浅静脉血栓患者(大于等于18岁),来自德国27个中心(教学医院、社区医院和专科医院)。入组患者随机(1:1)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mg或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mg,共45天。

  • 纳入标准:症状性浅静脉血栓患者(血栓位于膕窝上方浅静脉,血栓长度大于等于5cm),同时至少合并以下一种高危因素:年龄大于等于65岁、男性、既往血栓栓塞病史、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非曲张静脉内血栓。

  • 主要排除标准:症状大于等于3周,血栓位于隐股静脉瓣膜3cm内,需要足量抗凝和明显的肝/肾功能受损。

  • 主要疗效终点:启动治疗45天内复合终点(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或肺动脉栓塞、浅静脉血栓蔓延或复发和全因死亡)[符合方案人群]。

  • 次要疗效终点:启动治疗90天内复合终点(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或肺动脉栓塞、浅静脉血栓的蔓延或复发和全因死亡);启动治疗45天和90天上述复合终点的任何一项;启动治疗45天和90天内主要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症状性近端深静脉血栓,或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相关的死亡);启动治疗45天和90天内进行了浅静脉血栓手术。

  • 主要安全性终点:启动治疗45天内大出血。次要安全性终点:启动治疗45天内临床相关的非大出血和小出血。

研究结果


该研究在20120425至20160218期间,共纳入485例患者,最终472例随机进入利伐沙班组(n=236)与磺达肝癸钠组(n=236)。基于435例符合方案人群的统计分析:45天内利伐沙班组与磺达肝癸钠组主要疗效终点发生率为3%(7/211)(95%CI1.6~6.7)和2%(4/224)(95%CI0.7~4.5)[HR1.9,95%CI0.6~6.4;非劣效性p=0.0025]。两组均未发生大出血。利伐沙班组出现1例死亡,该患者第50天发生了心源性猝死,死因为A型主动脉夹层,与治疗无关。

表1 入组患者基线资料

表2  两组的临床结局

表3  两组的部分不良事件

图1 入组过程流线图

图2  生存分析图(45天和90天主要疗效终点的累积发生率;45天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的累积发生率)

临床意义

利伐沙班治疗浅静脉血栓有效,在预防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或肺动脉栓塞、浅静脉血栓蔓延或复发和全因死亡方面非劣效于磺达肝癸钠,且不会引起更多的大出血。因此,相比较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为症状性浅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了一种负担小、经济的口服药物治疗方式。

一点思考

1、SURPRISE研究首次前瞻性比较了利伐沙班(口服Xa因子抑制剂)与磺达肝癸钠治疗浅静脉血栓的疗效,证实利伐沙班在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方面的非劣效性。与既往浅静脉血栓抗凝相关临床试验(如CALISTO)不同点是:SURPRISE研究纳入的浅静脉血栓患者,同时存在以下高危因素之一(年龄大于等于65岁、男性、既往血栓栓塞病史、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非曲张静脉内血栓),即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因此SURPRISE研究的结果适用于高危的浅静脉血栓患者,为该类症状性浅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了一种依从性较好(无需皮下注射,较受患者欢迎)、经济的口服药物治疗方式。

2、目前指南推荐浅静脉血栓的抗凝疗程为45天。SURPRISE研究发现高危的浅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率随着抗凝治疗的结束而增高。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浅静脉血栓的必要性,即对于浅静脉血栓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高危患者建议调整抗凝剂量或延长疗程,而对于非高危的浅静脉血栓患者可适当缩短疗程,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提供参考。

3、SURPRISE研究剔除了浅静脉血栓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但我们发现,临床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并发浅静脉血栓的患者很多,对于这类患者,急性期我们推荐抗凝治疗(抗凝剂量与疗程依据血栓高危因素而个体化管理),排查血栓诱发因素。度过急性期后,我们认为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能预防该类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深静脉血栓或肺动脉栓塞、浅静脉血栓蔓延或复发)的措施。

本文由张婉副主任医师审校及组稿

审校及组稿:张  婉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