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书关子陌 来源:有书 (youshucc) ▼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后一句大意是说:往事不可追,发生过的事,不论好坏,都不必再提起、介怀。 人要活在当下,放眼未来,从容豁达地向前看,方可不被世事叨扰。 古人向来提倡喜怒不形于色,不论是难过还是开心,都能够做到忧而不惧、悦而不喜。 他们心绪稳定,不会因外界的一点刺激而或喜或悲、忽明忽暗。 他们更不会在籍籍无名时怨声载道、人生顺遂时得意忘形,反而能在面对人生起落时闲庭信步、方圆有度。 这种苦而不言、喜而不语的姿态,恰恰昭示着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苦难,可以说是范仲淹前半生的主旋律。 一岁丧父,母亲改嫁,为生活所迫,他跟随母亲早早地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落魄中,更是时常遭遇各种白眼和冷板凳,继父的孩子讥讽他,身边的孩子嘲笑他。 尝尽人情冷暖,年少的他,只得寄情书海,日日挑灯夜读,直到东方破晓,僧人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眠。 困倦到了极致,就用凉水浇脸,驱除倦意。 那时候的他,生活极其艰苦。 为了填饱肚子,每天都只煮一锅浓稠的粥,待凉了以后分成两份。 早晚各吃一份,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美餐一顿”了。 对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只是咬着牙挺过去,丝毫不与外人说。 连他的继父,都折服于他的坚韧能熬。 不由得想起了老上海“永安百货”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婉莹。 她是“大上海最后的金枝玉叶”,却经历了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多的苦难。 家道中落,遭遇变故,丈夫不幸离世,她自己又被打成了反派,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 任何一个普通人都难以接受这些接踵而至的意外打击,可她却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了一片天。 不论境遇如何变迁,她始终不叫苦、不抱怨、不畏艰难险阻,泰然自若地承受生活带来的一切重捶,在这凌厉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生活实苦,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忍受,那些苦难、无聊和平庸,都需要我们去一一战胜。 当我们独自越过山川和湖海,趟过湍急的水流,走过荒芜的荆棘,便会发现: 世事维艰,熬过去,便是晴天。 可生活中总是不乏一些消极抱怨之人,他们像祥林嫂一般,热衷于将自己的苦难和伤痛暴露于人前。 这让我想起了猴子疗伤的故事: 一只小猴子被树枝划伤,血流不止。 可是它没有第一时间处理伤口,而是企图从朋友身上寻求安慰。 每见到一只猴子,它就忍痛扒开自己的伤口向朋友诉苦:“你看看我的伤口,好痛啊。” 看过伤口的朋友都很同情,耐心地安慰小猴子,并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法。 小猴子觉得心灵受到了慰藉,于是继续给朋友们看伤口,听取不同的建议。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猴子竟因伤口感染而不治身亡。 老猴子痛心疾首地说道:“它是自己伤自己而死的呀。” 逢人就说,除了展现脆弱、引人同情外,并不会让痛苦减半,反而会让自己被苦难和意外所吞噬。 马丁曾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的悲欢从来都不相通,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 生活的酸甜苦辣,各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并不足为外人道也。 真正厉害的人,都不惧岁月艰辛与人事更替,而是自成一座孤岛。 不诉苦、不抱怨、不自暴自弃,保持一颗淡然的心,在泥沼中不动声色地积蓄力量,方能在苦难中实现暗夜突围。 所谓的万丈深渊,其实,下去,也许就是鹏程万里。 02 喜而不语,是低调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的儿子考上了大学,虽是一个普通大学,但他却对儿子说: “儿子,你比老爸和老妈都更有出息了。我只上了小学三年级,你妈才小学毕业,你在我们家可就是状元了。” 儿子很开心,全家人也都为儿子感到骄傲,这种幸福感一直包围着他们。 直到开学前,一家子人带着行李到车站送儿子上学,偶遇一位熟人。 熟人拍着父亲的肩膀问:“你儿子考上什么大学?” 他刚说出校名,熟人脸上立刻露出不可思议的的模样,并反问: “你儿子考的这是什么个大学?那个大学上了也白上,毕业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工作。” 不等父亲说话,那位熟人又说: “我儿子可比你儿子强多了,他考的是名牌大学,毕业后人家单位抢着要,月薪最少八千块。” 熟人连声啧啧叹气,轻蔑地瞟了几眼便转身走了。 留下一家子人,望着熟人离去的背影,神情忽然落寞起来。 甜蜜温馨的气氛,瞬间沉默得诡异。 一家人的幸福全然已经被熟人的炫耀与讥讽所打扰,儿子原本放着光的双眼,也一下子变得视线朦胧。 喜欢到处宣扬自己成就和幸福的人,是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 他们只顾自己嘴上一时爽,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心情与感受,久而久之,身边人便纷纷敬而远之。 张爱玲和好友炎樱就是因为炎樱喜而多语,导致两人分道扬镳直至彻底绝交的: 在张爱玲经济拮据、生活困窘时,炎樱却总是夸耀自己的赚钱能力了得; 张爱玲情路坎坷、孀居多年,而炎樱却大谈特谈自己婚姻的甜蜜幸福; 频繁地外秀之后,终于把张爱玲惹恼了,于是两人彻底绝交,失去往来。 真正高级的人,从来都是喜而不语的。 他们不会将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也不会在对方不如自己甚至是生活不如意时,过度分享自己的喜悦,包装自己的幸福,去碾压他人的小确幸。 即便成绩斐然,他们依然低调内敛、虚怀若谷,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优于他人的学识、钱财、成就等。 一次作家聚会中,有个穿着华丽的青年男子,捧着自己写的几本小说,趾高气昂地走来走去,四处巡视,将自己当成了聚会的焦点。 这时,他看到角落处坐着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女子,便跑过去炫耀: “我是弗兰韦尔,写过三十多本小说。” 女子礼貌地点点头,微微一笑。 男子却大声责问:“请问你有写过多少本小说呢?” 女子回答:“我只写过一部。” 男子十分不屑,鄙夷道:“哦?哪一部?不知有人听说过没。” 女子回答:“《飘》。” 男子瞬间脸上就挂不住了,自讨没趣似的溜走了。 原来,世界闻名的作家,却被男子当做了一位籍籍无名的炫耀对象。 《菜根谭》有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藏起锋芒。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夸大炫耀自己的出众,不仅暴露底牌,也伤害他人,招致厌恶。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达克效应”,指的是那些能力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反而更喜欢自以为是。 这类人只要取得一点成就便开始身心膨胀,360度地给自己打光。 殊不知,炫耀带来的光,并不能照亮人心,反而会刺痛他人的身心。 喜而不语,是一种低调谦恭的处世哲学。 智者从不把成就挂在嘴边,却能时刻受到追捧和尊重,迎接人生的高光时刻。 ▼ 有谚语说: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 天地虽没有吹嘘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无需言语,天地的宽广浩瀚,世人有目共睹。 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会像沙漠中的胡杨树一般,受苦则刚,遇强则强,喜乐不宣。 苦与乐都是生活的常态,智者不言,高手不语。恰恰是饱满的麦穗,才更加懂得低头。 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是不显山不露水,苦不形于色,喜也不形于色,看庭前花开花落,依然宠辱不惊。 他们不会因为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反而能在苦难中坚韧顽强、破茧重生,在人生得意时沉着冷静、坚守初心。 做人,当学会沉默,不因苦难而抱怨诉苦,也不因成就而炫耀显摆。 苦而不言,喜而不语,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作者:有书关子陌,有书原创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