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校首位!南开教授:历时四年著书40万字,登上人民大会堂,斩获学界最高奖!

 古稀老人赵 2020-03-12

他四年磨一剑,所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以下简称《陵墓》),荣膺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成为全校首获此奖的教师。他就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刘毅教授。

全校首位!南开教授:历时四年著书40万字,登上人民大会堂,斩获学界最高奖!

历时4年,增删几度,他成书40万字《陵墓》

2010年5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毅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陵墓》,该书虽然是教材形式,但由于陵墓研究领域的空白点不少,所以该教材并非'编著',而是有不少个人见解在其中。撰写一部贯通三四千年的陵墓通论,本来就非一朝一夕所能及,加之陵墓考古学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成果多是专题式论著,专著主要集中于秦汉等断代,并没有贯通古今的通史性著作可供参考。所以在2012年10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项目主编找到刘毅教授,希望他能撰写《陵墓》卷时,他是有些犹豫的。

但早在30年前,刘毅就开始开设专门的中国古代陵墓课程,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补益中,他越来越觉得《陵墓》其实可做的事情很多。于是,凭借着在帝王陵墓考古研究方向中的长期积累,他开始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的撰写工作。

全校首位!南开教授:历时四年著书40万字,登上人民大会堂,斩获学界最高奖!

历时4年,增删几度,《陵墓》最终成书约40万字,附图321幅。相比刘毅此前所著《中国古代陵墓》,字数增加了近一倍、插图增加了200余幅。

更为难得的是,书中插图除注明引用者外,照片均为刘毅不同时期亲自拍摄。对他来说,亲自拍照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版权纠纷,更是个人爱好。

'贯通古今,一册在手,尽览历代皇陵'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一书以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为研究对象,记述商至清代帝王陵墓的基本形态和制度特点,剖析不同时段帝王陵墓的主要特征和重大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总结归纳不同时期陵墓制度,还特别注意了少数民族政权对古代陵墓制度最后定型的影响;从陵墓考古的角度佐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刘毅教授介绍:'此书侧重对各时期陵墓考古发掘资料和地面遗存的归纳总结、文献资料的甄选梳理。'

全校首位!南开教授:历时四年著书40万字,登上人民大会堂,斩获学界最高奖!

针对此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评价:'此书是一本皇皇巨著,涉及的陵墓上起三代,下迄明清,旁涉少数民族诸政权,贯通古今,一册在手,尽览历代皇陵的建制布局,营建特点,部分得窥玄室地宫的真貌,乃至地上地下的精美葬仪葬具,该书详细收录了相关考古资料,也辑录了大量的文献记载。'

做历史须身体力行,切不可'脑补'

在平时的学术研究中,刘毅教授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在他来看来,对于历史学和考古学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规定动作'。'历史研究不仅要进得去,还一定要出得来,不能角色代入,不能加入个人演绎甚至'脑补'成分。'

他考察过历代帝王陵寝,宋辽金明清皇陵更是无一遗漏;为弄清一个细节甚至会反复前往实地。哪里有相关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刘毅都争取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为弄清南宋六陵的位次,他曾数次前往绍兴,在现场遗迹勘察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宁宗永茂陵位于北陵区的拨乱反正之论。有时为了避开人群,或者拍出一张角度、光线等都合适的照片,这位年过半百的学者会在现场'蹲守'多时,这种习惯早已成为了他的家常便饭。

全校首位!南开教授:历时四年著书40万字,登上人民大会堂,斩获学界最高奖!

现场考察中的刘毅教授(右二)

见缝插针,他'抢'出一部大作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古墓丽影'——《陵墓》竟然是刘毅用抢出来的时间完成的。由于他每学期都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三四门课程、完成科研任务,同时也身兼博物馆馆长等很多职位的原因,所以可利用的时间很少,为了写出这本著作,他争分夺秒的抢时间:高铁上、飞机上,开会出差的间隙,乃至陪父母输液、住院治疗都成了他最安静的工作时间。

刘毅说,这部书还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原计划以'通史'和'专题'上下二卷分别记述,但受限于时间和精力,'专题'部分只完成了一半,不得已割舍,最终《陵墓》分卷只出版了一册。

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退休前把多年计划的专业研究工作尽可能多做、做好。对他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能够在南开大学沉心治学问道,就是一件幸福而安宁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