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金方》与气功养生

 南海老强 2020-03-12

  《千金方》是《备急千金要方》的简称,包括姊妹篇《千金翼方》。作者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享年101岁。据史书记载,孙思邈少年好学,天资聪慧,“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现存主要著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总结了汉唐以来的医学成就,凡诊治理论,医德伦理,药物方剂针灸按摩,导引养生,临床各科,无所不备,内容丰富,规模宏伟,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书中的“养性篇”,奠定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基础。该篇从精神调摄到饮食起居,从按摩导引到调息服食,从房中补益到黄帝杂忌,可谓面面俱到。本文拟从气功养生的角度来谈谈《千金方》中的健身理念。

  一、关于养性

  养性就是涵养道德习性,这是气功养生的核心内容。《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这是非常深刻的认识和论述。现代科学已充分认识到,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身体的重要保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关键在于调节心理平衡,保持平静而愉快的心情。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之所以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是因为大脑快活中枢兴奋,并分泌了适量“内源性吗啡”的结果。于是,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就会自动调节到最佳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气血调畅。反之,负面情绪,恶劣心情,都会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以致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长此以往,将导致动脉硬化,微循环灌流不足。于是出现亚健康状态,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等各种疾病,便接踵而至。因此,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保持乐观的思想情绪,以进取为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这样你就能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

  为了达到养性的基本要求,孙氏又提出了“十八莫”和“十二少”的具体措施。十八莫是: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强食、强酒、强举重、忧思、大怒、悲愁、大惧、跳踉(liang跳跃)、多言、大笑、汲汲于所欲、狷狷(犬部换竖心部)怀忿恨。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实践证明,凡事都应适度,无论太过或不及,都将扰乱正常的生理功能,使阴阳偏颇,“荣卫失度,血气妄行”,身体受到损伤。正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言:“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兴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养性之理尽于此矣。”从气功养生角度来说,最有意义的还在于适度运动。因此,《千金翼方·道林养性》又说:“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其次是保养精神,所谓“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从四正”。为了做到“静神灭想”(《千金翼方·养性》),“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千金要方·养性》),即返观内视。把这种调心养性的方法与调息养气、调身炼形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气功养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关于导引

  孙氏未给“导引”下定义,在养性大要中,是与爱气、养形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的导引与行气、导引与吐纳,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在《庄子·刻意》篇,李颐注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是既简明又全面的定义,它包括了调心和调息在内。在《千金方》里,导引主要是指运动肢体以调利筋骨,自我按摩以流行气血的调身之法。孙氏认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凡人无问有事无事,常须日别(隔日)踏(按摩)脊背四肢一度,头项苦,令熟踏(多做按摩),即风气时行不能著人。”又曰:“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千金要方·居处法》)。这种方法现在已经发展为“拍打法”等自我按摩保健,既能加强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局部微循环,还能锻炼神经系统,使精神专一,杂念全无,加强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和控制,确有健身防病之效。中医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丛生,故应居安思危,每日必使五志舒和,气血流畅。具体做法则有“天竺国按摩”十八势(婆罗门法)和“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势。法势虽多,但大都简便易行。例如“两手相捉,扭捩(捩lie,扭转之意)如洗手法”:两手互相扭搓的运动和摩擦,使手指受到剌激和锻炼,同时也锻炼了大脑,影响遍及全身,而且手指末梢循环改善,也必然对整体有所影响。人手在大脑的投射面积最大,故常比喻手与大脑有热线联系,正所谓“十指连心”。中医认为四肢是诸阳之本,分布十二经脉,手足得阳气温煦,则全身必得阳气温煦。可见此法运动量最小,但作用不小。作为整套导引的起势或收势是很合适的,可用于阳虚肢冷的人,并可防治冻疮、肢端动脉痉挛、指腕关节炎、麻木等病。再如“两手相捉共按狴(“狴”犬部换成月部,胃脘),徐徐捩身,左右同”:一手心贴另一手背,虎口处交叉互握,放在剑突下胃脘部按揉,可顺时针转动二十八次,能开胃健脾,增气血之化源。这与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熊运”动作相似,能加强胃蠕动,有助排空,提高消化功能。有些记载虽然不详,又无图示,似属失传,但是,可取其义,参照现代流行的功法加以发挥,为现代某些功法找到古代的文献依据。例如“老子按摩法”的“外振手三遍,内振手三遍,复手振亦三遍”,与现代的甩手疗法近似。总之,其基本要领是使全身的肌肉、关节,都在功能活动的范围内得到适度的运动和锻炼,并使各处的皮毛筋骨都得到适当的按摩、捶打、振动,以促进气血流通。

  三、关于调气

  调气,健身气功中称调息,包括古代的吐纳、行气等。孙氏调息法是与调心、调身结合在一起的。首先在养性的基础上,做到不思胜负曲直、荣辱得失,使“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己,亦可得长年”(《千金要方·调气法》)。孙氏认为“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要逐渐排除杂念,不可强制压服。孙氏把调气法作为渐遣杂念的一种方法。该法面向南,两手缓缓按摩肢节,口吐浊气,鼻吸清气,两手上下左右前后推托,瞪目张口叩齿,摩眼抓头拔耳,放松腰部,微微咳嗽以振动胸腹,上下肢都尽力前后甩动,做八、九十次而止。然后仰卧,安定身心,闭目养神,想象“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发根),渐渐入顶(头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虫字部换成足字部)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如此一通二通,隔日三通五通,乃至五年十年长存不忘,得满千通万通,则身体悦泽,面色光辉,毛发润泽,耳目精明,食美力增,百病皆去。其效果在气功养生法的临床观察中都己得到证实。现代科学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心理暗示,对生理功能有很好的影响。当你真正入静时,人体的自动调节机能将实现有序化,能有效改善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调气的时间,以夜半后、日中前的气生时为宜,不宜在日中后、夜半前的气死时,这可能与人的生物钟有关。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后半夜到上午,具有阳性效应的激素达到高峰,下午到前半夜则相反。调气时姿势宜仰卧,舒手展足,两手握大拇指节,虎口相叉。床铺应厚软,枕不宜高,应与身平。若遇阴雾恶风猛寒,则不宜取气。孙氏调气法可分为行气、食气、闭气、吐气、胎息五个方面。行气是以意领气运行,孙氏称为“迎气”:于每晨初起,面南而坐,两手舒展放于膝上,在“黄帝内视法”的基础上,心眼观气,上入头顶,下达涌泉,使气上下运行。食气是在迎气的基础上,以鼻吸气,送气入腹中,不得开口,微启小缝缓缓吐气,使出气少,入气多,去死气,取生气。闭气是在调身安适,调心入静的基础上,引气从鼻入腹,尽力吸满,至久住气闷时,再从口细细吐尽,又从鼻细细引入闭气,闭口默数计数,或以筹码计数。这种闭气练习,千万不可勉强,否则易造成急性缺氧,产生练功偏差。孙氏认为:若有病,依此十二种调气法(指六字诀之大吐气、细吐气),恭敬用心行之,没有不见效的。此法为宋、元、明、清许多医家引用,自明代的《遵生八笺》、《类修要诀》等又有动作相配合,称为“祛病延年六字法”。金元大家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又指出:“脏腑六气,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字泻之。”就是说实证、虚证都可用,例如肝实证用对应的“嘘”字,即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肝虚证用对应肺金的“口四”字泻肺,减少对肝木的克制,即行其胜己之字泻之。虽然在后世的运用中,做法已有出入,但若无实效,是不会流传至今的。

  其它方面,如房中补益、养老大例、退居居处等,也都与气功养生有关。总之,孙氏的养生理论,以气功养生为核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充分体现了唐代以前中医养生学的成就,这些养生理念和方法,对今天健身气功爱好者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应该用批判的态度和科学的观点来理解原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