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代社会,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太多人缺乏自我内省的能力。对此你认同吗?今天关于快乐和幸福这个话题,咱们一起来聊下。 英国一位哲学家认为,幸福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一种是幻想的,或者可以理解为肉体的和精神的,情感和理智的,都可以。 但他却认为,实际世上只有两类幸福,一类对所有人,另一类只对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敞开。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他的幸福跟知识没关系,倒是跟他身躯的活力和劳动的条件联系紧密。这类人的幸福,是知识分子或读书人无法体会的,但反过来,体力劳动者也无法体会到知识分子人生乐趣。二者是不相通的。在此,快乐和幸福,体现在教育所造成的差异上。 还有一种幸福和快乐,总是伴随着困难和磨练的,如果没有这些,那幸福就不叫幸福,而快乐也会是不持久的。在面对成功时,低估自身者常常为突然的成功而感到意外,而高估自身者则往往对失败觉得惊讶。 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最幸福的人应该是科学家,他们感情朴素,不需要复杂的感情,心灵往往不受外界打扰,最主要的是他们能从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满足,这是那些打工上班族无法比拟的。在所有职业中,科学家的生活几乎具备了幸福的一切条件因为科学家完成的是一种人类使命,是一项福泽整体的事业,而打工上班族仅仅是为了小家庭或自己的糊口问题。科学家之后,比较幸福的是艺术家和文学家,他们能从创作中获得一定的快乐和幸福。 但在艺术家中也有例外,比如梵高,比如诗人海子,比如很多在世时都不出名的画家或音乐家,他们虽然拥有世界一流的才华,但是去一直在痛苦的现实境遇里挣扎,唯一能慰藉他们心灵的就是自己的作品。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不少国家,富有才气的年轻人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会去展现他们的才华,由此感到前程暗淡而不幸福。尤其是在欧洲,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所表现出的玩世不恭,是安逸和虚无感相结合的产物。虚无感让他们觉得一切忙碌都不值得,安逸则使得这一痛苦变得在漫长时日中可以容忍。 现实中,只有少数人洞悉幸福的本质,并去努力追求幸福,大多数人都只能随大流,浑浑噩噩的度日。这里我们又要沿用柏拉图的那句话了,即只有把工作和自己的乐趣结合得最好的人,才能获取由衷的快乐和幸福。但这已不是我们时代的最主要问题,我们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是:面对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全面提速,那些纯靠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者(流水线工人)该何去何从?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会不会把这些人的欢乐天地压缩的几乎无法呼吸? 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一点,即工业社会导致人性的很多压抑,人们在工厂里整日做着同样的工作,重复单调,厌烦心导致虚无感,一想到这,很多人就想回到狩猎的农牧时代,享受田园风光也好,过那种农耕文明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或体验冒险的狩猎时代也罢,反正都会比工业社会的重复劳动要好很多。因为这些都是集体作业,人们可以在友谊和合作中体验到同类的关心和温暖,但现代商业社会呢?人们每天面对的却是虚伪与冷漠,互相都是为了利益。 虽然信仰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幸福感,但全球人们的信仰并不一致,西方信仰基督教,东方是佛教统领,而中东大都是伊斯兰教。而从历史大规模的战争来看,这种信仰的不一致带来了致命性的战争和屠杀。 从个体看,如果一个人善于观察和发现,那他是能从其独特的个性中获得一定的生活乐趣的,如果他能友爱地对待他人,那他就会离幸福更近一步。即当一个人学会仁爱,他周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和亲密,他结交的大都是些性情平和、视野开阔之人,由此他的情感就会变得充实。反之,如果他周围都是一些负能量、脾气暴躁或忘恩负义者,那他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快乐和幸福的。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有责任心,也会带来一定的幸福感。否则我们就会逐渐变为一个爱抱怨的人。以上是这位哲学家关于幸福和快乐的理解,如果你觉得不错,可以多多分享。 结语:世界广阔,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的幸福观或者对幸福的理解也会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如果我们能放弃自我,进入到一个无关自我荣耀的大世界中,那你就会发现,自己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平和与宁静,你会进入到内心,感知到宇宙的心,没有欲望,没有烦恼,进而尽可能的抵达幸福的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