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武汉是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的统称。但是在民国16年也就是公元1927年以前,并没有武汉这个称谓。 那一年,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 在此之前,人们熟知的地名是武昌和汉口。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自然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三镇隔江相望。 汉口,顾名思义就是汉江之口,是汉江注入长江的地方。 那么武昌呢,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含义? 说到武,先说个小故事。 武昌这个地方,至商朝开始,就是楚国的腹地。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虽然文人辈出,创造出灿烂的楚文化。但却是以武力闻名九州的。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战争。楚庄王八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周边诸侯小国,最后打到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 兵临城下,周定王惊慌失措,派人“慰劳”楚军。楚庄王问来使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楚庄王此问,意在逼周天子让位,自己取而代之。来使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虽然口称楚国就算用钓鱼钩的勾尖都能铸出九鼎外,但也怕自己成为天下公敌,便退兵了。这是“问鼎中原”典故的由来。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晋大战。晋国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楚庄王欲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黄河边,筑成“京观”,被大臣劝止。 这件事成为成语“止戈为武”的由来。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事实果然如此。此事过后,陈国、蔡国、许国、郑国都依附了楚国。 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湖北鄂州),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 我是笑谈古和今。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关注和点赞,会有更多精彩内容源源不断推送给你。(图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