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我们总认为:一个人如果既有能力,又有贵人相助,那他多半离成功不远了。但司汤达却借《红与黑》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能全身心地接纳自己,爱自己,那么即使他拥有的成功条件再多,也都只是枉然。 1 于连,一个锯木工的儿子,因为从小身体瘦弱,又酷爱读书,所以十分不受他那个文盲父亲的待见。而且,他的两个哥哥也常常仗着自己体格强壮,欺负于连。 但是于连这个人很聪明,他不仅从来没有在人前暴露出自己对父亲、哥哥的仇恨,还在私下背了两本看似毫无价值的神学书。为的就是,在讨得谢朗神甫的欢心后,逆天改命。 事实证明,于连的如意算盘没有打错。对于连这样一个又精通拉丁文,又“热爱”神学的年轻人,谢朗神甫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当市长德·瑞那先生想要为几个孩子高薪聘请一位家庭教师时,他毫不犹豫地就推荐了于连。 可是,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连想的却是——做家庭教师有什么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好处”指的并不是他父亲眼里的“有饭吃,有衣穿,又有三百法郎的工钱”,而是——当他去了市长家后,是否可以不和仆人们一起同桌吃饭? 虽说这只是《红与黑》里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于连身上强烈的自尊心。再之后,也是这份绝不奴颜婢膝的自尊心,为他赢得了侯爵女儿玛娣儿特小姐的青睐。 那天,于连正和他的又一个贵人彼拉神甫一起,在侯爵的图书室里研究一桩官司。研究了一会儿后,于连问神甫:“每天同侯爵夫人一道吃晚饭,是我应尽的义务,还是对方给我的恩惠呢?” 神甫听后,很生气地回答说:“这当然是特别的恩惠,有些人想求都求不来。” 但于连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对他来说,不仅是他职务中最辛苦的部分,他还时刻担心着,自己有一天会不小心就在那里睡着了。相比之下,他更宁愿到哪个无名的小饭馆里,去吃四十个苏一顿的晚饭。 巧的是,两人的对话正好被同在图书室里的玛娣儿特听到了。也因此,她对于连这个出身卑微的秘书不免生出了几分敬意。她说:“这个人不是生来下跪的。” 2 可是玛娣儿特并不知道,在于连挺直的脊梁下,藏着的是满满的自卑。 比如,当他和瑞那夫人第一次见面时,夫人不过是多问了一句:“先生,这是真的吗?您懂得拉丁文?”于连就立刻觉得自己的自尊心被刺伤了。而且,他还马上就换了一张脸,冷冰冰地回答说:“是的,夫人,我的拉丁文不比神甫差,甚至有时候他还夸奖我胜过他呢。” 再比如,后来在一个咖啡店里,一个穿礼服的男人不过是对于于连阴郁的目光感到奇怪,多看了他几眼,就立刻被敏感的于连缠上,并要求解释。 但这个男人毕竟没有瑞那夫人那般的修养,在于连的纠缠下,他不仅毫不客气地口吐污言,还一连将五六张名片齐刷刷地向于连的鼻尖扔去。就是最后临走前,他还不时地回转身来用拳头来威胁于连,骂于连。遭此屈辱的于连当即就决定,自己一定要和他决斗。 可于连哪里知道,这场决斗到头来竟会成为一场乌龙。而他自己,也在这场乌龙后,莫名其妙地被对方包装成了一个贵族的私生子。对此,于连的态度却是,不仅没有因为“私生子”的身份感到羞愧,反而还全力配合着那些虚伪又好面子的贵族们。甚至有一度,于连还诱导自己去相信,自己也许真的是“某个大贵人的私生子”。 从这番自欺欺人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于连对于出人头地,成为贵族的向往,也能清晰地透过他的种种举动,觉察出他的自卑。 这份自卑,既与他的出身有关,也与他家人对他十几年如一日的打骂、否定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来源于他自己对待这段过去的态度。 就像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阿德勒说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3 很显然,对于自己的过去,于连所赋予的正是一种消极的意义。 比如,他在市长家里做家庭教师时,他之所以主动握住瑞那夫人的手,并不是因为他爱她,而是他将这个举动当作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他觉得,只有自己克服心里的懦弱,勇敢抓住瑞那夫人的手,他才能够得到一些自我认同。 再后来,他又为了能够让自己从前不久刚刚斥责过自己的市长那儿挽回一些自尊,竟趁着对方高谈阔论时,偷偷热吻着他夫人的手。甚至在后来的某一天,他还大着胆子向瑞那夫人说,半夜两点要去她的房间。 不过,话还没说出去多久,于连就陷入了一阵绝望。瑞那夫人的拒绝,让他不自觉地自言自语道:“我已经对她说过了,今夜两点钟我到她的卧室里去。如果我失信,人家一定会讥笑我是农民的儿子,又粗鲁,又没经验。”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是个懦弱的人,于连摸着黑,用那双颤抖的手打开了瑞那夫人的房门。 可以说,于连和瑞那夫人的感情从一开始便只是于连用来寻找自我认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表现得越主动,他的内心就越自卑。 这种自卑,在他后来与玛娣儿特的那段感情中,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玛娣儿特表现出对于连的喜欢后,于连自我怀疑道: “像她那样的性格,能给我什么保证呢?唉,我一无是处,这决定了一切。我的举止不够高雅,言谈笨拙而单调。天哪,为什么是我呢?” 而当玛娣儿特对他的爱出现反复时,于连又说: “说实在的,我没什么了不起,我这个人又平凡,又庸俗,别人固然都讨厌我,就是我自己都讨厌。” 此时的于连,不仅对自己性格上所有的优点,以及过去热爱的一切事物发生了强烈的憎恨,甚至还想过自杀。可是当他想到自己的死会让玛娣儿特更加轻视自己后,便也就没有真的这么做了。 其实,如果于连能够多爱自己一些,并且,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无法改变的过去”上挪开,转而去重视“可以改变的现在”,那么,凭他出色的学习和办事能力,以及必要关头总有贵人相助的幸运,他在很大概率上是能够获得一些成功的。只可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于连也没能认识到一点。 但是对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于连的悲剧却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这其中一点,便是王尔德说的:“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也提到,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别再像于连那般执着于无法改变的过去,真正值得我们奋力一博的,是可以改变、可以有所期待的未来。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