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证的8种类型、表现症状及代表方剂 阴虚证以机体阴液亏损为病理特点。 临床表现症状:颧红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解析: 阴液耗损,所以人渐消瘦。 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扰所以五心烦热、潮热。 虚火上升,则见两颧红赤。 热扰营阴,迫津外出则盗汗。 阴液亏耗,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 阴血不足,则脉细,内有虚热,则脉细兼数。 阴虚属于虚热证,应以滋阴清热的方法治疗。 具体治疗要辨别阴虚在哪个脏腑,然后确定治疗方法,选用适宜药物。 阴虚分为心阴虚、肺肾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肝阳上亢、肾阴虚、大肠液亏、亡阴等证。 针对各种阴虚证,有各自的治法和对应的方剂。 ①心阴虚证: 症状: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 如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方剂:天王补心丸 ②肺阴虚证: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燥,或声音嘶哑,形体消瘦,颧红潮热,或手足心热,或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如肺炎恢复期。 代表方剂:百合固金汤 ③胃阴虚证: 症状表现:胃脘灼热隐痛,口干咽燥,似饥不欲饮,或胃脘嘈杂,痞胀不舒,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常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热性病后期、慢性久病。 代表方剂:益胃汤 ④肝阴虚证: 症状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胁肋隐痛、烦躁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常见于慢性肝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眼部慢性疾病。 代表方剂:一贯煎。 ⑤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就是肝肾阴虚。 症状:头目胀痛,头重脚轻,眩晕耳鸣、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有力或脉细数。 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先兆等。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 ⑥肾阴虚证: 症状:眩晕、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经闭,不孕,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盂炎、神经衰弱、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 ⑦大肠液亏证: 症状:大便干结、口干喜饮、咽干少津、舌干红。 常见于慢性病后期、老年人及体虚人的便秘病。 代表方剂:增液汤(多含有苁蓉) ⑧亡阴证:属于危重症候。 症状:身热汗出如油,口渴阴饮冷,烦躁,面色浮红,舌干无津,脉细疾数。 常见于休克。 代表方剂:生脉饮【心气虚与心阳虚,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论治】 心气虚与心阳虚,包括某些虚弱病症,神经官能症,心绞痛,心梗、心律不齐,心衰,休克等病症,具有以下表现者。 心气虚则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胸前憋闷,面色晄白;苔白,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心阳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又出现畏寒肢冷症状。严重则发生心阳虚脱,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安神。 药物: 补心气:人参、党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人参能使真气起于无有之乡。 温心阳:附子、肉桂、干姜,久病用吴茱萸。 安心神: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龙骨、牡蛎、龙齿、朱砂、琥珀、磁石。 随症加减:心悸用人参,心胸闷痛加元胡、桃仁、红花;多汗用龙骨、牡蛎、五味子;不眠加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水肿加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猪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