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的钓鱼人都有个通病,那就是喜欢“闻饵”,而且一场鱼钓下来至少得闻三次,哪三次呢?1、新饵料拆开后总要自己先“尝个鲜”;2、三五种饵料进行搭配,加水调匀后再闻一遍,看看出现了什么新的味道;3、钓不着鱼的时候,还得闻一闻,心里嘀咕:“这饵料多香,为何鱼不吃呢?” 咱们配出来的饵是给鱼吃的,那么想要效果好就必须要符合鱼的需求才行,想要了解鱼的需求是什么就得换位思考,而不是只靠简单地闻一闻,自己感觉良好就代表鱼也一定喜欢了。 为什么不能靠嗅觉去判断一款饵料的好坏?这里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人和鱼对于一种食物好坏的判断不一样,其实别说是人和鱼,哪怕是人和人也有区别,不然哪来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话呢。人觉得很香很好闻的东西,鱼可能不爱吃或者不敢吃,反正人觉得是馊了、腐烂了、甚至臭了的东西,鱼可能却吃的欢乐。 举两个例子,先说“馊食”,比如咱们的第一天垂钓剩下的饵料放到第二天再去用,可能就会轻微地变质,天气热很明显会产生一股馊掉的酸味,这种馊食人肯定觉得不好,吃了拉肚子,但实际上你拿它去钓鱼,鱼照样吃,甚至经常有鲤鱼草鱼等大型鱼咬钩。再说“臭食”,牛粪臭不?鸡粪鸭粪臭不?但有些地方你拿这个东西打窝,比十几块二十几块的商品窝料更好用。我们在钓狡猾的大鱼时,在其他饵料都没效果的情况下,会使用到臭麦、臭玉米,那味道我都不愿回想,但效果真的不赖。 第二个不能靠嗅觉判断饵料好坏的原因是,好闻的东西并不一定好吃。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每天都会发夜宵,有得时候夜宵是面包,而这个面包又恰好是学校自己做的,我每次路过那个做面包的鬼地方,总要停下来闻个半天,有时候闻的肚子饿了,发誓今晚一定要多吃几个,但等它真正到我手上的时候,我至多咬两口就不想吃了,因为口感不好、咬起来干干巴巴的就像嚼报纸一样,还不如白馒头好吃。其实很多食物都是这样,有些看着好看、闻着很香,但就是不好吃;有些看着丑、闻着臭,但吃起来香,比如臭豆腐就属于看着丑、闻着臭、吃起来香的。 既然不能靠闻来判断饵料的好坏,那究竟哪些饵是鱼喜欢吃的呢?只要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即可对鱼来说,好不好吃是其次的,最关键的是安全,尤其是一些大鱼,可能曾经有过很多次被钩伤锚跑的经历,这样一来对味道很重的东西就非常地敏感,你用自己闻着香喷喷的饵料去钓它,而它可能只是在窝边转两圈就走了。 如果要给鱼的狡猾划等级再根据狡猾程度来配置饵料,那么我认为:稍微滑头点的鲤鱼可以用偏谷物、鸡饲料这类淡腥的饵料为基础饵,再稍微配一点鲤鱼专用的味型饵;比较滑头的鲤鱼可以挂玉米、小麦、红薯等天然无添加的粮食直接煮熟挂钩;非常滑头的鲤鱼,就要用馊食、臭食来垂钓,而这类又馊又臭的食物也好也采用最天然的粮食来制作。 有钓友说,我用普通的商品饵作钓也一样钓大鱼了,反倒是用玉米小麦没口了。这种情况也很常见,我想大概一是因为这个鱼并没有特别滑,所以商品饵没有让它特别抗拒;二是因为附近就你一人在钓或者它刚好游到你窝子里了,在肚子非常饿的情况下,就吃了。至于为啥用玉米小麦反而没口,是因为你用玉米打窝玉米钓,或者玉米打窝小麦钓,这些东西没有雾化散落,诱鱼性太差,窝里没鱼何谈有口。 最后补充一下我的观点:我并不是否定商品饵,只是想说咱们钓鱼不能自以为是地去配饵,应该明白鱼的需要,更针对性地用饵。普通野钓,以中小型鱼为主,用商品饵没有问题,但不需要四五种七八种地乱配,只要根据季节、小鱼闹窝的程度适当的调节一下味型,像春季水温还低、鱼需要补充蛋白质为产卵做准备,所以常规是偏腥味的饵,但如果该水域杂鱼多的立不起漂您还敢用腥吗?钓大鱼,常规是谷物粮食为主,可以让它放低戒心,但现在很多水域放生的人比较多,对于这类放生的养殖鱼来说,可能没有野生大鱼那么谨慎,此时也许你用商品饵垂钓效率更高呢? 【作者简介】:小飞,一个90后钓鱼爱好者,希望用文字记录垂钓的美好、把心得留给需要帮助的人,欢迎渔友们关注 |
|